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著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结论是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杜荀鹤是继贾岛之后的又一位“苦吟”大师,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贾岛的苦吟精神,但在风格与审美追求上又与贾岛不尽相同.贾岛的“苦吟”重在炼词、炼句,精炼意魄;杜荀鹤的“苦吟”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这无疑是对贾岛苦吟诗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3.
贾岛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儒生,但骨子里却有释子的思想.佛家哲理和儒家思想在贾岛诗歌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贾岛早年出家为僧的经历、与僧人的交游酬唱以及诗歌的深刻禅意均体现了他释子归隐之心;而他积极应举求取功名的行为、大量创作献纳之作以及执著地苦吟,又表现出他强烈的用世情怀.在归隐与用世之间,贾岛书写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人杜荀鹤是继贾岛之后的又一位"苦吟"大师,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贾岛的苦吟精神,但在风格与审美追求上又与贾岛不尽相同。贾岛的"苦吟"重在炼词、炼句,精炼意魄;杜荀鹤的"苦吟"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这无疑是对贾岛苦吟诗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5.
贾岛是中唐后期的重要诗人,他以"苦吟"诗名世,其"苦吟"的做诗态度与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学习贾岛"苦吟",不仅学习其"苦吟"诗歌创作的范式与方法,更多的是向一种"苦吟"精神的回归.贾岛借"苦吟"寒士的落寞孤介情怀,宣泄对社会不平的怨愤;又以禅宗思想的审美意趣为导向,在营造空寂幽寒的意境中,淡化现实的苦闷,超脱尘世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说郊寒岛瘦     
在中国诗歌史上凡提及孟郊、贾岛,人们就会想到苏轼《祭柳子玉文》中那两句著名的评语:“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唐朝以后历代文人也都把这两位诗人相提并论,晚唐诗人齐巳的诗云:“贾岛苦兼此,孟郊清独行”。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为穷苦之句”。我们说,孟贾二人的诗风的相似在于他们的苦吟。他们把苦吟作为自己的艺术特征,并将苦吟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使苦吟成为他们一种创作心理定势 和审美特征。 因此,把他们作为苦吟诗人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为此,本文试图探讨和分析这对苦吟诗人的政治倾向,艺术追求,及其创作特质。 一、入世的苦吟诗人 后人对孟贾两位诗人的评价是:在唐王朝 经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时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洁身自好的诗人。孟郊贞元七年于湖州举乡贡进士,历经五年,46岁方登第,此后一直沉伦下僚,“一贫彻骨”至死。贾岛则是先为  相似文献   

7.
<正>说起诗人贾岛,大家首先会想到一个词——诗奴,原因就是他过分追求诗的严谨和锤字炼句,像是被诗词戴上镣铐的囚徒。作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的他,因此成为唐代苦吟诗人的代表。对于早年的贾岛,史料记载并不多,只说他出身贫寒,十岁便父母双亡,早年出家为僧,还俗后虽多次参加科考,但屡举进士不第。贾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诗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对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落榜之后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四次考进士,均屡次不中。后来,他坚持写诗,锤炼字句,刻苦求奇,他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唐代有名的“苦吟诗人”。闻名于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映了他苦吟作诗的一段佳话,“推敲”这个典故就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9.
宋代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十二中说:"唐人皆苦思作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发生'之类者是也."可见古代诗人历来就有锻词炼字的传统.大家都熟悉那个"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贾岛,因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至神思专注,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驾,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文苑佳话.不过,在诗句的锤炼上最见功夫的,还要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不是杜甫的自诩之辞,而是他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永不休止的艺术追求精神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唐代以“苦吟”著称的诗人不少。王维苦吟,闭目凝神,信步而行,不觉掉进醋缸;浩然苦吟,心力交瘁,形容枯槁,不觉眉毛脱尽;李贺苦吟,精雕细刻,日锻月炼,不觉两鬓斑白……在唐代苦吟诗人当中,最突出、最惨苦、最有意思的还要数诗人贾岛。贾岛爱诗,几乎走火入魔,据说他走路、休息、吃饭、睡觉的时候都要深思苦索,不做诗就无以度日,古书记载贾岛“虽行坐寝,苦吟不辍”。贾岛的诗歌《戏赠友人》生动地描绘了他的苦吟生活“: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泠。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诗的大意是说做诗如同井…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信仰的必要性这一问题上,克尔凯郭尔大致是从两方面论述的。一方面,他从整个人生出发,逐个考察生活各个阶段,最后说明信仰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他从个人的生存体验着手,详细分析了人生的种种忧郁、厌烦、恐怖、焦虑以及绝望等等情绪,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即人惟有在宗教中才可找到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逼真的阅读效果是文本的叙述者与接受者共同创造的.既是由叙述者用时间变形和视角变换等叙事策略来营造出的,又是接受者调动一切日常经验积累、阅读接受惯例和审美想象积极参与再创造在话语沟通与交流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思想错综复杂,主要表现为儒道佛3家思想的并存和矛盾冲突。这一方面是由于时代思潮对杜甫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与他的家庭影响、人生经历和命运变化有关的。穷愁的生活和不幸的命运,使杜甫的思想显示出相当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14.
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既冷酷、专横,又有一般人的情感。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源于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周朴园自觉把自己变成维系家族利益和封建道德的工具。他一方面残忍地抛弃侍萍,却又眷恋不已;另一方面所做所为不合道德,却又在孩子面前显示其道德模范。周朴园专制,但并非没有人性:侍萍特殊的奴性美,符合周朴园的审美心理;感情需要有所遮掩和寄托;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内心歉疚;封建道德的苦行僧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行走"是生命的常态,是生命行为的外在特征,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而"思想"是生命的精华,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性的光泽与荣耀,是人情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所在。青年作者沈建通的散文《行走浙江》及其《创作谈》,述说了行走过程中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认识,因与作者似曾相识的行走历程,所以就有了对文本诗性解读中的思考与诠释。  相似文献   

16.
“行走”是生命的常态,是生命行为的外在特征,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而“思想”是生命的精华,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性的光泽与荣耀,是人情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所在。青年作者沈建通的散文《行走浙江》及其《创作谈》,述说了行走过程中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认识,因与作者似曾相识的行走历程,所以就有了对文本诗性解读中的思考与诠释。  相似文献   

17.
论路遥小说创作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路遥的小说创作中,现实激情与理性智慧之间两极共构的张力和平衡是其小说创作审美心理机制的核心所在.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路遥把文学创作、生命体验和人生哲学三元并立的意义单元经审美心理机制转换为三位一体的神奇遇合,从而使其外在社会行为和内在心灵活动在文学创作中既表现出高度和谐的平衡,又产生出与众不同的张力即一方面个体生命体验在文学创作中的投入程度和对人生哲学(信仰)的终极追求是成正比的,生命投入越大、体验越真、对人生哲学(信仰)所关涉的伦理道德即对善的要求就越能可靠地获得,从而越能获得美感上的人性共鸣;另一方面,在现实人生中充分体验浪漫情怀,在文学创作中却表现出一种冷静超脱;在现实生活的心灵世界里,他是一位诗人,而在文学创作的人生实践中,却是一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路遥的悲剧是其个体自然生命的悲剧,却是作家个体精神生命一次真正的凯旋.  相似文献   

18.
王十朋是南宋名臣、名诗人。作为政治家,他精忠爱国,勤政爱民。作为诗人,他喜欢结社吟诵,从少年至晚年他结了不少诗社。可以说,他是宋代诗人里结社最多的人之一。这些诗社影响了王十朋的生活及创作,一方面诗社生涯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另一方面诗社活动提高了其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哲理思辨入诗是苏轼诗歌颇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苏诗的哲理思辨涉及宇宙自然,更主要表现于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是对人生困境的体验,一方面是对这种困境的超越,使苏诗的哲理思辨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诗的哲理趋归显示了苏诗意蕴深化的艺术倾向.从史诗发展的流程来看,苏诗的哲理思辨突破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范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