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按照高清海老师的说法: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这个观点主要是针对传统教科书哲学的改革提出的。区别于以往哲学,从实践的角度来论证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作为人类思维运动的规律,对我们的思维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内在逻辑统一出发,基于理论来源和现实意义视域探索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内在逻辑统一。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在生态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热点的形势下,中国学者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的美学观念。许多中国理论工作者从生态文艺学、文艺的绿色之思、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等多重视角对这一美学观念进行了丰富与发展。“生态美学”同国际上日渐勃兴的“生态批评”、“环境美学”密切相关,但又有别于它们。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是中国美学工作者的一个创意。它的提出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由认识论到存在论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理论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它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网络空间基本属性、面临挑战、发展态势、未来前景的深刻把握,昭示着人类在网络空间更加美好的未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当构筑战略之基,坚持尊重网络主权原则;培植动能之源,促进网络空间开放合作;巩固压舱之石,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稳定;共商治理之道,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进程;构建传播之序,推动网络信息传播更加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4.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传统自然观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呼唤中形成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价值,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统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则,通过价值存在的最初形式,即自由意志的追问,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逻辑,分析价值在不同环节的不同形式,即价值的形成机制、个体的价值活动、类的价值规则与类的自由意志,在逻辑的推进中赋予价值具体的规定性,完成个体与类的价值的统一,最终完成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建设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示,而推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则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发力点.其生态价值转化的根本逻辑是通过科学合理配置生态资源、社会资本等发展要素,促进生态价值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体系的耦合发展,形成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位一体的复合效益,从而满足人民的多层次需求、构建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7.
全州湘山寺有石涛的兰花石刻,和伍纯道所题妙明塔之匾,共显端庄秀逸之美,传神写照之旨,珠联璧合之妙,生态中和之味,形成了不断生长的文本。在这个生态文本中,人与绘画,人与书法,画家与书家,艺术与文化都形成了对生性中和,共生性中和,整生性中和,构成了生态大和,深含着中国传统的儒家与佛家耦合的美韵,凝聚着中华艺术哲学的辩证法理趣,发散出生态批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给生态文学下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简明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关系的文学。一在我国,生态文学没有明确分类,只有一些较模糊的界定。比如水文学、森林文学等。"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而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认识互联网、如何治理和发展互联网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网络治理观。习近平的网络治理目标是实现网络强国、精神内核是维护网络安全、愿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习近平网络治理观要做到培养创新人才、把握核心技术;完善法律体系,确保依法治网;发展网络文化,促进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甚至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取向;二是从各国传统的利己政治诉求,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诉求。而与之相适应,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也亟待创新,包括重建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主体性,重构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强势框架,以及重视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1.
作为辩证法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其独特的理论内涵。从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到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二者次序的改变也代表了其辩证关系的发展。只有科学地掌握了逻辑与历史的对立统一,才能够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势。当我们用这种独特的方法去考察建党百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脉络时,仍具备很高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元话语理论与议程设置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展开探讨,并将重点放在国际传播话语的议程设置及其规律与逻辑的讨论上。本文认为,西方国家既有的话语体系建立在殖民扩张、大国博弈、国家利益驱动的逻辑基点上;突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屏障,建立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体系,同样需要遵循历史、现实逻辑,即文明逻辑、大国逻辑、制度逻辑和人类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伟 《生态文化》2011,(1):6-7,43
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文明在经历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后,正向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制度的总和。在生态危机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主要威胁的今天,专家们预言:生态文化将成为本世纪人类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也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生态恶化、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范达娜·席瓦作为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立足于本土知识文化体系的同时,又继承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展开了强烈批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生态观。席瓦的生态观丰富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第三世界国家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冲突的关系因何产生,又如何从人类自身出发去消解这对矛盾的现实反思,其内在逻辑是想要恢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突破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制约。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两山"理论在其内在逻辑上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保持了高度一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6.
熊礼杭 《职业圈》2007,(4S):173-174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网络文化的特点。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促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型国际传播构成了一个泛众参与的数字舆论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物理边界,带来国际传播场域的革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沉浸传播和泛众传播改变了全球人的话语方式和行动逻辑,让信息传递和知识建构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因此而形成的"网络虚拟社群"解构着物理时空中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并重新建构虚拟时空的人类共同体和网络政治文化话语。当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讲好中国故事时,有必要全面提升国民的国际传播素养。在当前语境和泛众传播视域下谈国际传播素养,更要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大背景,网安则国安。泛众传播的数字媒介时代,一个国家的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是该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数字领导力的重要指标。当下的中国,要全面推广全民国际传播素养教育,并将其融入中国的大国国民教育中。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需做好顶层设计,人人参与,建构立体全面的对外舆论主体生态。  相似文献   

18.
生态女权主义者以"自然"与"女性"之间的同构性为逻辑起点,深刻阐明了生态危机的根源与"父权主义"文化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因此,生态女权主义者拒斥"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以"女性原则"的包容性来克服"父权主义"的"反生命性",从而实现自然和女性的解放,但这种化解矛盾的路径探讨依旧停留于理论批判和"伦理批判"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文化的信心和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 ,从荒蛮 ,到文明 ,坎坎坷坷地走出一个新世纪 ;人类 ,也终于盼来了一个新太阳。经过与殖民、压迫、剥削、贫穷、落后、愚昧、战争的漫长而残酷的较量 ,荫护人类的文明之树似乎已经亭亭如盖 ;但是 ,如果企盼所有的“村民”都能乘凉 ,还要跋涉很长的路。人类文明之盖的搭建 ,需要多元文化联袂完成。而中国文化无疑就是其主要支柱之一。中国文化伴随东方生命的发生而发生 ,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文化从古迄今 ,从“元典”到“现代”,兼融吸纳 ,生生不息 ,形成了血脉鲜活的以儒释道之精华为基础的传统特色 ,同时又兼有近代以来的多…  相似文献   

20.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