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东方  吴海燕 《职业圈》2007,(9X):186-186,164
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文章支持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互补的前提,而且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同时将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时候,文章支持内在互补说,此观点不把儒家道家的区别性看作互补的前提,而且把儒家道家本质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补的前提,是在一个统一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各自构成了中国哲学内在逻辑的一个环节.同时将儒道两家思想的内在互补以及在互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已成为党和国家当前发展战略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非常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本文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角度来解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其中关于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统筹协调、人民至上的思想非常明显,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实践理路、历史逻辑、理论素养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则,通过价值存在的最初形式,即自由意志的追问,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逻辑,分析价值在不同环节的不同形式,即价值的形成机制、个体的价值活动、类的价值规则与类的自由意志,在逻辑的推进中赋予价值具体的规定性,完成个体与类的价值的统一,最终完成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上半叶分析历史哲学的大师——贝奈戴托·克罗齐,其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题,这不仅需要从克罗齐构建的"精神哲学"整体来批判地认识,从精神自身发展就是历史、历史与哲学的同一性等重要概念来理解,更要从历史认识论角度来认识。克罗齐把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认知关系用精神或者思想沟通在一起,并使历史和哲学因为关于当下的"精神"而实现同一,于是主体所作出的历史判断及所形成的历史认识因为关于现在而具有了当代性。当代性历史认识的意义在于通过逻辑意识指导下的历史判断追求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6.
作为辩证法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其独特的理论内涵。从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到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二者次序的改变也代表了其辩证关系的发展。只有科学地掌握了逻辑与历史的对立统一,才能够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势。当我们用这种独特的方法去考察建党百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脉络时,仍具备很高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睛佳在《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从历史思辨、历史认识到历史再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与趋向》撰文指出:自20世纪初以来,历史哲学研究的主流趋向已从历史规律论(“大写历史”)转到了历史认识论(“小写历史”),也即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了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慢慢侵入历史研究的领域,虽然没有被全盘接受,但其对历史认识论的影响巨大。如果说当代哲学界和史学界的历史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哲学逻辑主要指以哲学概念、范畴及应用为研究对象的新兴逻辑学科群体,通常也被认为是通过扩充或修改经典逻辑得来的一个非经典逻辑学科群体,不具备经典逻辑真值函项性、二值性、个体域非空性、单调性和陈述性等特征。本文主要从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之间的区别以及哲学逻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入手,分析阐述哲学逻辑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杨雨丰 《文化学刊》2015,(1):168-170
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把握太极文化的特征。从本体论、认识论出发,探析太极文化在哲学视域下"物物有一太极"的本原。在此基础上,用辩证的思维追问太极文化中的哲学内涵。最后,明确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自我、和谐群体和和谐社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根本,是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主要集中于本体论范畴,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的《实践论》将实践从本体论转化到认识论中。这与中国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实践无论在本体论中还是认识论中都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在学术研究中不可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行与思的逻辑,和生态规律与目的对应,形成了生态方法。行与思的逻辑,与超循环生态的大道与公理一致,形成了网络生态辩证法。网络生态辩证法,是中国传统的中和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融合与发展,它规约人类之思,提升生态文化;规约人类之行,发展生态文明;规约生态美学的研究,使之形成新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2.
《职业圈》2006,(3)
本文从哲学的观点讨论了社会生态学。在简述社会生态学概念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社会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社会生态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认为社会生态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做指导。  相似文献   

13.
经过历史的积淀,毛泽东在长期的农村调查研究过程中撰写出的农村调查报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性历史文献,而从阶级分析和矛盾分析相统一、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调查和专题侧重相补充三方面对毛泽东农村调查报告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清晰勾勒出毛泽东农村调查报告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加以改造,把人们的视角由追求"绝对真理"的传统哲学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生存实践智慧,使得其具有不同于以往辩证法的独特历史性质,是一次重大的革命性批判变革的实践辩证法改造。  相似文献   

15.
杨文极 《文化学刊》2011,(3):103-110
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和哲学解放。思想解放唤醒了人的主体性,哲学解放要求哲学范式转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讲,哲学范式的转变,就是从"主客二元对立"的旧范式向"主客二元统一"的新范式的转变。它主要表现在:从远离人的空洞的抽象的旧范式向"以人为本"的充满人间气息的新范式转变;从领袖的"独白"的旧范式向领袖与群众"对话"的新范式转变;从静态的、横向的、共时态旧范式向动态的、纵向的、历时态的新范式转变,即从联系向发展的转变。这个哲学范式的转变,使近代哲学发展到了现代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它已实现了这种哲学范式的转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特别是1924年以后的斯大林主义,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应用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把对"文本"的应用直接等同于"文本"本身,这样就造成了许多误读和混乱。我们要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改变"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改变斯大林式的旧哲学的观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主客二元统一"的新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6.
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悉尼·胡克,对辩证法的认可与阐释更多局限于社会历史以及价值目的范畴。他质疑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斯大林式的"神话辩证法"坚决批判,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得到运用,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与对社会历史整体性与中介性的辩证分析内在一致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践观的根本旨归就是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在逻辑就是强调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确立"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实践样式,追求"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蕴含立美之维的马克思实践观可以概括为"立美宜人"的实践观。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中国梦"同样也是一个"立美宜人"的美的理想建构之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马克思实践观的根本旨归和内在逻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提出"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黄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非真正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是被斯大林曲解了的马克思的世界观,是斯大林的世界观(自然观)。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观,是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三者一体化的全新的现实世界观,它正确地解答了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首先,它是人类哲学史上研究主题从古代哲学本体论到近代哲学认识论再到现代哲学现实世界观研究转变开始的标志;其次,它实现了本体论、历史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在新现实世界观里科学的有机的统一,彻底批判了旧哲学世界观;再次,它实现了哲学功能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根本转变;最后,它为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后,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还一再重复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世界观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为自然观的观点,很显然这是旧哲学的复辟。我们在批评来自"左"的方面的黄楠森先生所代表的斯大林主义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非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的同时,也要警惕来自右的方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干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它不仅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且开始对旧哲学的复辟进行一场新的哲学革命,开始实现马克思哲学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发展了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指导下,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健康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国当代哲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通过对《中庸》的译注,运用“间距”的方法,在发掘欧洲思想“未思”之处的同时,也照见了“中庸”的特性:“中庸”的进程逻辑,由“天”而来,贯通“性”“道”“教”等层面:从内在的天道、人性到外在的道德教化、政治治理,它们内在结构与运行方式上的一致性皆由此进程逻辑而来。同时,“中庸”以其特有的呈现方式,蕴藏着巨大的现实效用。这对于探寻中国思想在世界文化中的话语模式与理论意义提供了一种可能,也给予国内的学者以研究方法与思维范式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夏国军 《文化学刊》2010,(2):155-159
亚历山大建构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主要涉及时间——空间→物化创生物→生命→心灵→神这种层次进化之实在的本体论,和以"欣赏"与"沉思"为主要认识方式的认识论。比较而言,亚历山大的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