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青年时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的工作经历,是他一生中紧要的一步,因为在这期间他接触的一些人、经历的一些事和阅读的一些书,为他以后的人生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他以后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了重要基础. 初入北大红楼,在书山报海中解彷徨苦闷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立了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成立不久,部分会员积极响应蔡元培、吴玉章在北京发出的号召,怀揣着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梦想开始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为了筹备新民学会会员和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的相关事宜,这年8月19日,时年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  相似文献   

2.
《档案与史学》2008,(12):3-3
1919年12月,湖南人民掀起的“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进入高潮。为使驱张运动的声势走出湖南,获得全国人民支持,青年毛泽东决定亲率“驱张代表团”前往北京。途经上海时,毛泽东看望了正待由沪赴法国进行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同志。时为1920年5月。  相似文献   

3.
五月的长沙.骄阳似火。位于新民小区的一座古朴农舍散发着历史的光芒。如果不是门口写有“新民学会旧址”的牌匾.在这个高楼林立的都市.或许谁也不曾注意。历史追溯到90多年前。1918年,在湖南思想文化界还相对沉寂的状态下.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异等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的动荡.封建复辟思潮的泛滥。逐渐意识到非进行一场文化启蒙、道德改良运动不足以拯救中国.于是集合同志.于当年4月14日成立了全省第一个提倡文化革新的团体——新民学会。  相似文献   

4.
胡明 《档案与建设》2011,(11):28-30
毛泽东自青年时代直至他的晚年,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岁月里,曾公开或秘密地经过和视察江苏20余次。毛泽东最早一次到江苏是1920年。当时年仅27岁的毛泽东为进一步开展湖南驱逐张敬尧的斗争,并给即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朋友送行,于4月11日离开北京南下上海。他沿津浦线南行,"在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等处游览一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前后,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新思潮激荡全国,改造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富有彻底革命精神“心忧天下”的青年毛泽东同志,为探索改造中国的道路,于1919年至1920年到上海进行革命活动。他,为了组织与支持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来到黄浦江畔送别一批勤工俭学的青年去欧洲研究新思想;  相似文献   

6.
罗炯炯 《档案时空》2006,(1):F0003-F0003
新民学会旧址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溁湾镇新民路。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罗章龙等13人在这里举行新民学会成立大会。确定学会的宗旨是“砥砺品行,革新学术,改良人心风俗”。五四运动期间,学会经常组织会员讨论国冢大事和世界形势,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积极  相似文献   

7.
1919年五四运动后,湖南的知识界掀起了研究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潮。除了早已于1918年4月由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新文化运动外,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又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教育界人士朱剑凡、陈夙荒等也组织了健学会。与此同时,长沙的文教界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就投身于创办报刊的革命活动。从1919年到1926年,他先后主编了《湘江评论》、《新湖南》、《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湘潭教育促进会报》、《新时代》、《政治周刊》共六种刊物,这段办刊经历虽然短哲,却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湖南以至全国的反帝、反封、反军阀群众运动,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探讨毛泽东早期办刊特色,对于我们全面深刻领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新闻宣传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给正在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湖南先进分子以鼓舞和向往.1918年7月,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要“仿效列宁”.同年8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在李大钊的推荐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阶级斗争》等大量有关十月革命的文字,深受启发.毛泽东回到长沙后,向新民学会会员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李大钊的有关著作.五四运动期间,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湖南都有介绍,其中不乏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由湖南图书馆、湖南文化报、长沙晚报联合举办的“我学鲁迅”演讲征文比赛,4月19日在湖南图书馆举行演讲比赛暨颁奖仪式。至此,历时近半年的“我学鲁迅”演讲征文活动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11.
90年前的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岳麓山脚下溁湾镇的一座简陋的农家院落里,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13位胸怀大志、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围坐在一起,商议成立了一个进步社团--新民学会.  相似文献   

12.
《新湖南》是五四运动后毛泽东主编过的一份革命刊物。关于这份刊物的前身、创刊时间,特别是毛泽东接办的起止期数,长时期以来,在党史研究中、新闻史研究中都众说不一。《党史资料丛刊》1981年第一期上,钟镇藩同志在《毛译东同志创办与主编过的四种报刊》一文中介绍说:“《新湖南》周刊前身是《学习救国报》,从第三期起,毛泽东同志任主编。”《五四运动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一书中,周世钊先生在《湘江的怒吼》这篇文章内,说《新湖南》创刊于1919年1月15日。  相似文献   

13.
"天下第一英雄" 李立三(1899-1967)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6岁那年,他响应"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和毛泽东在定王台会面,成为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1919年10月,李立三赴法国勤工俭学,和赵世炎等人组成了"劳动学会".  相似文献   

14.
贺吉元 《湖南档案》2008,(11):15-16
90年前的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岳麓山脚下深湾镇的一座简陋的农家院落里,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13位胸怀大志、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围坐在一起,商议成立了一个进步社团——新民学会。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出版家,是我党出版事业的开拓和建设者。探讨毛泽东同志的编辑活动,有益于领会毛泽东同志的编辑出版思想,并对今天我们进一步明确编辑出版工作的方向,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的编辑出版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毛泽东同志的编辑活动,本文只介绍毛泽东同志亲自主办和编辑书刊的情况,他还对很多书刊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关心和指导,为参与筹备、或写发刊词、或提建议、或题词、或题刊名报头,这里暂不涉及。1.编辑《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和《新民学会…  相似文献   

16.
1919年冬湖南人民爆发驱逐北洋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毛泽东同志积极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并参加“湖南去张请愿团”(即驱逐军阀张敬尧赴京请愿团)担任代表,于同年12月18日到北京,率团向北洋军阀政府进行抗议和斗争,至1920年4月始南下来沪。上海《天问》杂志曾刊载他坚决向军阀抗争的言行。同年7月,《天问》第23期刊  相似文献   

17.
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8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在这瞬间的凝结点上,回望湖南革命历史,我们仿佛看到滚滚硝烟里伟人振臂一呼,刀光剑影间,红旗翻卷如潮。毛泽东长沙建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人,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团结进步学生和爱国人士,在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建立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曾于1918年和1919年两次来到北京,开始与李大钊、陈独秀密切接触。1920年1月,毛泽东来到北京北箭杆胡同20号,专程拜访出狱不久的陈独秀。  相似文献   

18.
1920年初,为了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毛泽东同志率领“驱张代表团”到了北京,并与各方面取得了密切联系,有机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许多关于俄国革命的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论。毛泽东同志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从此以后,从没有动摇。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也在行动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920年7月,毛泽东同志回到了湖南,在“驱张”胜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活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运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其中对湖南革命运动影响最大的并与湖南建党有密切联系的是创办文化书社。毛泽东同志认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当前革命之急,要办好这件事,就必须建立一个传  相似文献   

19.
在武昌都府堤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里,陈列着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它是一本32开铅印的小册子,书名《湖南农民革命》,1927年由我党所开办的长江书店出版。这本小册子,原来就是毛泽东同志的名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小册子里有瞿秋白同志写的序言。瞿秋白同志在《序言》中,热情赞扬了湖南农民的革命斗争,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考察工作。他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与湘潭广播电视学会于9月15日~16日联合举行了“毛泽东新闻思想与广播电视改革”研讨会。北京、湖南的广播电视研究人员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员共26人在研讨会上发了言。大家着重探讨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毛泽东新闻思想指导下,怎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