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在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的动词和宾语之间,一般说来,跟现代汉语同样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使动”和“意动”。后来,又有人提出了“为动”。这三种特殊动宾关系,一般语法论著中多有分析,无须赘述.除此之外,古汉语中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特殊动宾关系尚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很  相似文献   

2.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古汉语的“为之名”式是动宾结构,或谓“为(动)·之(间宾)·名(直宾)”式,或谓“为(动)·之(其,定)·名(宾)”式。但是,“为之名”式也有可能是状谓结构,即“为(介)·之(介宾)·名(动宾或动)”式。“为之名”式是否可能是状谓结构,这要取决于以下两点:一,“为之”是不是介词结构。二,名词连接在介词结构(状语)之后能不能用作或兼作动词。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就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而言,一般包括“一般的动宾关系”,“使动关系”,“意动关系”,“为动关系”四种。例如:一、坎坎伐檀兮。(《诗经·伐檀》)“伐檀”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二、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生民心”是使动关系。三、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友风”、“子雨”都是意动关系。四、上好富则民死利矣。(《荀子·大略》)“死利”是为动关系。第一种,现代汉语中也有相似的概念;第二三种,古代汉语书籍都有详细的论述,有较一致的观点;而第四种“为动关系”,则是众  相似文献   

5.
有的动宾结构中,动词的动作并不直接作用于它的宾语,宾语也不能成为动词支配的对象,而只对动词有一些附加或补充的意义,从而成为实质上的动补关系,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对具有这种性质的动宾结构(为跟表动宾关系的同形结构相区别,下文称表动补关系的动宾形式为“这种动宾结构”或简称“这种结构”),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卓有成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一九八九年第九期所载《谈古汉语特殊动宾结构的特点》一文(以下简称《谈》文)指出了古汉语特殊动宾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宾语不是动诃直接涉及的对象,而是主语直接涉及的对象;动词有的是主语的动作行为,有的是宾语的动作行为或特征。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稍感不足的是,作者就此两点展开不够,论述也欠全面。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即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如“挟天子以征四方”(《赤壁之战》)。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就是其中的三种。为动用法是新编语文课本里新增的内容,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使动关系 所谓“使动关系”,就是动词不支配宾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这种关系,可以加“使”字来理解。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能构成这种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里,动词作谓语时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做“使动用法”。如“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意思是“使匈奴后退七百余里”。“却”本来不是及物动词,而在这个句子中却带上了宾语“匈奴”,具有了使令意义,这种表达使令内容的特殊的动宾句式就是“使动用法”的基本形式。古汉语里的使动用法大致有三类,即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关系比较复杂,其结构形式上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往往不同,用法上具有许多特点,这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带来不少困难。古汉语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它后面所带宾语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支配关系;二、使动关系;三、意动关系;四、为动关系;五、双宾语。弄清各种动宾结构形式上的特点、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和译释方法,对于提高我们阅读古籍的能力,准确理解、译释文言文作用甚大。其中,辨识、区分使动和意动,是一个难点,本文将重点探讨。现将上述五种动宾结构关系的特点、辨识及译释方法分述如下: 一、支配关系。这是古汉语中一般的动宾结构,其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动词与其后面的宾语构成支配关系。如,①齐桓公陵楚。(《左传·(?)公四年》)②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公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动·之·名”结构是一种歧义结构,语法界向有分歧,我们支持一分法,即“动·之·名”就是一种双宾语结构。汉语无论古今,都有一个特点,即结构关系简单,而语义关系复杂,“动·之·名一就充分反应了这一点,从结构关系看,它只有一种,即“动·宾1·宾2”而它的语义关系则多达十种。  相似文献   

12.
1.遍赞宾客。课本注:“(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主从关系刚好注反,应为“向客人一一地介绍(侯生)。”现代汉语名词不能直接作补语,而古汉语则可以。因此,古汉语的动补关系常被人误为动宾关系。对此,只有根据文意来确定。一般说,可加“于”的是动补而非动宾,如《谦颇蔺相如列传》的“将军战河北(=战于河北),臣战河南(=战于河南)”即是。公子特意请侯生赴宴。一是想在众人面前表明他的礼贤下士,二是想抬高侯生的身价。在这种情况下,侯生自然该是众宾客的中心人物,居于主位,其余则暂居于从位。这样,要向大家介绍的当然该是侯生而非宾客”。故“遍赞宾客”实乃“遍赞于(向)宾客”。课本注恰好颠倒了这种主从关系,而这个错误又是由于动补关系误作动宾关系引起的。又“遍”就字面说是“周遍、普遍”义,但“周遍地介绍”不合现代语言习惯,故“遍”以意译“一个一个  相似文献   

13.
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例说江苏/蒋士祥这里所说的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使动、意动以外的为动、对动、处动、像动用法。了解这些用法,对揭示古汉语复杂的动宾现象,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不无裨益的。一、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相似文献   

14.
吴铁城同志《文言词活用的一种特殊方式——用动式》一文,读后似觉其中有不妥之处,特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吴铁城同志商榷并就教于读者。一、吴文是把所谓“用动式”当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与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同等看待了.吴文所谓“用动式”并未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我们知道,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关系,而表示(主语)使(以、为)宾语怎么样。而吴文所谓“用动式”动词和宾语之间却是支配关系,并且,不表示(主语)用宾语怎么样。试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一般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即:在一个句子里,主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这种动作行为支配宾语,宾语是这种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齐师发出动作行为“伐”,“伐”的对象是“我”(鲁国),“我”受“伐”的支配。这种动宾关系是常见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某种特殊的关系,在意思的表达上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本文想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谈谈古汉语的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动宾结构中使动和意动关系有时容易混淆,本文就如何辨识和区分使动和意动提出个人的看法。语法学界对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的使动和形容词的意动,认识比较一致;但对于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的具体区分却有很大分歧。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孟尝君客我”,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客”是使动还是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疑问句末可以有“为”字 ,《经传释词》以为是助词 ,《马氏文通》以为或是动词 ,或是介词。80年代《中国语文》曾专题讨论 ,以后不断续有文章 ,而以视为疑问句语气词的为多。实际上陈述句、否定句末也可有“为”字 ,便是疑问语气助词说的大碍。如扩大考察范围 ,对同类和相关语言现象作全面概括 ,“句尾”的描述没有意义 ,应就句子成分而言 ,是在动词谓语或动宾结构谓语之后而复述。这些“为”单用表示各种具体的动词意义 ,前附动词或动宾结构而复述 ,是泛义动词“为”的三种用法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它为一般的动宾关系,这和现代汉语没什么两样。但古代汉语中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在有这种关系的句子中,谓语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令、意谓、目的、对象等多种多样的关系,这许多关系主要是由实词的不同用法形成的。这些用法通常分为三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前二种在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中均可见到,只有为动用法很少论及。但为动用法在中学语文课本和常见的文言文中时有出现,一些人在阅读和翻译中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