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词难道是由原本分立的两个语言单位难与道,因句法位置的相邻而线性地组合到一起,在双音化大趋势以及人们心理组块的作用下,通过取消二者之间的语法边界而逐渐融合并凝固成双音节复合词的。其词义经历了由实而虚的演变过程,由最初的难以言说演变为说不定的意义之后,难道便可引入一个具体而有疑问的命题,以此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主观判断或推测。后来在表判断或推测的基础上,词义又得以进一步虚化。当难道引入的是说话人无疑而问的真值判断时,难道就逐渐失去其具体的词汇意义而演变成一个表反诘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2.
"不成"由词组演变为语气词是汉语词组语法化的一个典型.其在唐代已可用在句末,语法化过程为由偏正词组演变为反诘副词再到语气助词这样两个阶段.其在句中语法位置、结构关系的改变引起其词义虚化,而词义的虚化又导致其词汇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难道……不成"与"难道……么(吗)"的演变与"么(吗)"和"不成"在虚词系统中的互相影响制约有关."不成"的虚化受词义内容支配和语境影响,表现为由行域向知域渐变,即由客观向主观投射,渐变是其虚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语法化主要指一个普通实词逐渐失去独立性演变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其中词义和句法结构的演变是汉语实词语法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得”在词义演变上经历了由具体动作义到抽象的实现、得逞义,再到表可能义,直至意义完全虚化等一系列过程;在句法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的核心动词或次要动词,到作状语的助动词,以及演化为一个结构助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怕"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既是一个高频动词,又有虚词的用法。从上古到现代"怕"的词义处于不断演变中,"淡泊宁静"是其本义,后来"泊"代替了"怕"表"淡泊"义。"怕"表"害怕"义出现于东汉时期,后逐渐发展出"担心"疑虑"和表示推测的含义,"怕"字不断虚化。本文考察了"怕"字的来源,分析了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和诱发"怕"字语法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东西"起初是两个方位词,表示"东方"和"西方".在现代汉语中,"东西"已演变成了一个词,具有两个基本义项:①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东西"古今词义相差甚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前人的一些探索成果,谈了"东西"一词由词组变为一个词的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及后起义项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推测动词"认为"是日常交流中一个常用词,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此前关于"认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同"以为"的异同比较而展开的(如李艳,2004;林新宇,2008;代元东,2009;金贞儿,2009;王爽,2010).他们大都只是将"认为"的词义和用法列举出来而并没有对其形成的机制做出根本的或者详尽的解释.基于语言本身的主观性,对"认为"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认为"词义和用法多样性的产生与人的视角、情感、和/或认识情态直接相关.这一探究有助于加深对"认为"的认识和运用,同时对其他推测动词的习得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打"字的语义分析再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是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词.本文在前哲时贤研究基础上就"打"的衍变递嬗从形、音、义、结构诸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考察,指出"撞触"义最初由"打"表示.同义的字尚有敞、敦、揨、枨,表"击"义的"打"至迟在汉代已在语言中使用.由于木与扌的笔误,"打"渐包容了"打"的"撞触"义.大约在唐代"打"已由笔误而成为"打"的俗字.最终取代了"打"."打"的阴声韵很可能受方言的影响由文白异读叠置演变而来."打"在"触事皆谓之打"的语言应用中由其动词义演变虚化而产生有介词、连词和助词义,其词义的演变与其形和音的演变亦有密切的关联.探明"打"这一类常用词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演变发展的轨迹,这在揭示总结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和为信息时代人机会话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在不断地发展."于"字由古代汉语的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助词五种词性发展到现代汉语的介词、名词、词缀,中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演变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在"于"的语法化过程中,不仅"于"的词性发生了变化,"于"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依据"于"的语法化过程来考察语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位移动词"去"、"往"的语义语法在历时上的演变情况,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去"、"往"的词义和语法功能的演变轨迹可归纳为两次分化:第一次是由动词分化出名词或形容词;第二次再分化出介词.并且,这种分化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得到相关理据.  相似文献   

10.
微山方言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出一些表现"体"范畴的形式,而且这些形式仍在演变过程中.从共时看,微山方言有些实词的词义基本消失,其功能主要表达"体"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1.
"看起来"、"看上去"和"看来"都可以表示一种主观判断.三者有时可以互换,有时不能互换,这是由三者的语义侧重点不同决定的."看上去"更倾向于表象观察的结果,更多地体现出某种评价意义;而"看来"更倾向于逻辑推理的结果,更多地体现出某种推测意义;"看起来"则居于二者之间,既可表推测,也可表评价.  相似文献   

12.
"造"与"诣"都可做位移动词,其词义特征与句法表现类似,在历时的语义变化中也呈现出相同的轨迹;到明清时期,表位移意义的"造"与"诣"在口语中消失.本文通过语料调查描写了它们的词义演变,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演变轨迹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高考阅读理解语篇中通常会出现考生从未学过的生词,或某常用词在语篇特定环境中产生新意以及专业性较强的词语。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学生提出的知识、能力要求中就涉及到考生要根据构词法、文章的前后内容或结合普通常识来猜测判断词义或短语的意义。一般来说,在确定生词或短语的意义时,一个比构词法分析更为普遍适用的方法是:在语篇的上下文句子中研究生词的语法特征并设法找出作者对该词义所阐述的提示。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从句子的结构来推测词义;从上下文的对比语境中来推测词义;借助作者对词义的提示或解释来推测词义;根据句意中的因果  相似文献   

14.
"情态动词+have+P.P"结构表示对过去行为或动作进行推测、评论或判断。此结构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为此,笔者对相关试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对其全面理解,正确解析,准确应用。首先,"情态动词+have+P.P"结构可以表示说话人对一个已经完成的动作或已经发生了的情况的推测。请看以下试题。  相似文献   

15.
被动式和处置式是汉语中两种相互对立的句式,但"给"可以充任其中任何一种的语法标记词,甚至在一些歧义句中,它可以既表被动又表处置。"给"最初是表达给予义的动词,后来在适宜的句法环境中,随着动词词义虚化,经过重新分析,它就逐渐演变成被动或处置的语法标记。同时,"给"的语法化过程也符合"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  相似文献   

16.
说“娃”     
主要考察"娃"词义演变的轨迹:"娃"最早为方言词语,本义为美丽,且特指女子貌美。唐以前用例较少,唐代至元代数量增多,但仅出现于诗词、戏曲当中,应用的范围较窄。唐代,"娃"开始了低龄化的倾向,和"小孩"产生了一定联系,虽然开始仅表女性,但是到了元代,"娃"在北方口语当中可表示"小孩",且不论性别。明清之后,表女子的"娃"逐渐消失,而表小孩的"娃"逐渐由北方方言扩展开来,渗透到多个方言区,且词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引申。  相似文献   

17.
“说不定”经历了由动补结构到语气副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由表实在的意义逐步演变到表情态的认知意义,意义逐步虚化,表示说话人对事件的主观认识、评价和态度.  相似文献   

18.
"真心"从名词演变为形容词,再从形容词演变为副词,经历了一个由实而虚的语法化历程,其演化路径符合汉语词类系统的降类特征。"真心"虚化为副词的动因有两点:一是形容词义和副词义在语义上的关联性;二是形容词和副词作状语这一句法功能上的一致性。"真心"一词在句法和语义上与典型的语气副词"确实、实在"具有高度相似性,因而将其归入语气副词这个词类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真心"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即主观评价功能和强烈的情感凸显功能。  相似文献   

19.
"喜刷刷"一词是由歌名<嘻唰唰>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歌曲<嘻唰唰>的走红,"喜刷刷"的应用范围随之扩大,它的词义、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展开来.不是所有的流行词语都会最终被社会认同,"喜刷刷"同样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20.
吉水方言中"得"字后缀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语法结构上看,"得"可以附着在名词、量词、动词、数量结构之后,构成名词词尾和数量词词尾;从语法意义上看,某些动词、量词带上"得"后缀后词性发生,变化变成名词;有的名词不能单说,带上"得"字后缀后能够单说;某些名词有无"得"词义有区别;"得"可以附于数量结构之后,表示确数或者概数,或者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数量少、时间短等;并且某些词加上"得"后缀带有明显的小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