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式、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政治理论课教改的途径选择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式、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政治理论课教改的途径选择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式、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政治理论课教改的途径选择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形式影响着中国高校,给传统课程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特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积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逐渐发展.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环境的SWOT分析,确定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素的权重,确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环境的强势因素,并进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6.
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给传统学习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学习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学习力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思政教师研究和关注的突出问题。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力,提高教学质量,是网络环境下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网络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日益广泛,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越来越大。这一现实催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观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力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了解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找出适应网络社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水平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机遇和挑战,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系统建设及其教学运行程序,并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机遇和挑战,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系统建设及其教学运行程序,并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日益普及,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体验。为适应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客观分析网络新媒体对思政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将网络新媒体与思政课堂教学规律相结合,抓住新媒体优势,顺势而为,提升思政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Feedback     
  相似文献   

14.
Feedback     
  相似文献   

15.
16.
17.
Feedback     
  相似文献   

18.
Feedback     
  相似文献   

19.
Feedback     
  相似文献   

20.
Feedback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sport in determin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intergroup situations. The purpose is to suggest that participation in highly competitive sport encourages strong identification of fans with teams, which has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s and may foster negative sentiments toward outgroups. Manifestations of group consciousness in sport and the levels of antipathy described by Allport (1958) are discussed. Theories of conflict, categorization, and social competition form the basis of a discussion of some determinant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sport team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 are dra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