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曾国藩首倡“商战”,后发展成中国近代中叶的经济纲领,其时代内涵包括正确处理“商战”与“耕战”、“商战”与“兵战”、“商战”与“学战”三大关系,既标志着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已接近到本质的层面,又标志着中国人对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已基本弄清。  相似文献   

2.
近代日本人评说中国国民性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可分为研究“文章文化”式、走马观花式、长期观察“生活文化”式三种类型,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又可区分为“左、中、右”三种视角。他们较为集中地分析了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家族主义、守旧观念、重视形式、福禄寿的功利生活、文弱和平、矛盾特性等特点,还对中国日国民性进行了对比,尤其是以日本人的“认真”比照中国人的马虎。日本人的中国观对鲁迅等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4,(24):F0002-F0002
2014年12月12日,由中国网主办的“2014年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活动以“践行改革,让每个人的人生出彩”为主题,全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媒体人及教育从业者等500余人齐聚一堂,就中国教育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颁发了“烛光奖”“好校长”“好教师”“教师领袖人物”等近20个类别的奖项,以此来表达对教育工作者的敬意.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西方人格理论的分析、批判,本文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作了尝试性的探索,认为中国人的人格在资质上可用阴、阳来表示,其内容及其外化形式应当包括“仁格”、“观念格”、“他格”等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字丰富多彩,能使人所要表达之意更加征细。如看,远宕为跳,近者调视,此外有“瞟”、“瞄”、“睹”、“凛”等等。再如说,声大谓之吵.音小口之语;表示说的内容的,有一道”、“日一、“云”、“言”等,表示动作形状的,有“叫”。“嚷”、“呼”、“唤”等;对话则如“谈”、“旧”、“告”、“诉”、“问”、“答”等举不胜举。中国文字组成的词汇更是多姿多彩,妙趣汉生。其中不少是外国人怎么也弄不懂的。如有一位外国留学生,稍学些许中国文字,似懂非位对中国同学赞叹:“你们中国人真会劝告别人珍惜时间广中国同学不解,…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革命”方案斥为一种“主观”与“空想”、“有害’与“反动”的方案。其实,这种评价并不公允。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革命”方案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关于中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二,关于中国“社会革命”的方式;三,关于中国“社会革命”的具体途径。笔者认为,早期国民党人在这三个方面的主张,不仅都不是“主观”与“空想”、“有害”与“反动”的,相反,都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并被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展。现分别具体论…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岂之一、教育功能问题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理论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就是说,要将一般人塑造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再培养为“仁人”——圣贤。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以“人”为中心。关于“人”的塑造、提高,成为传统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本质要求。这对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对于我们在实践中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人家”一词,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于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但是它并不是汉语的土产。 据《宗教词典》载,“老人家”一词是解释前中国伊斯兰门宦教徒对教主的一种尊称,是阿拉伯文“穆尔西德”一词的意译。它源于“道路(指修炼过程)”,意为“引路的人”。13世纪后期,伊斯兰教随着部分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迁居传入中国,并发生语言的融合。从此“穆尔西德”被译为“老人家”,出现在元代及以后的汉语和文学作品中。(摘自2000.4.28《中国剪报》)“老人家”来自何处?@永和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与人格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同并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新文化观,从“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分析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肩负的神圣文化使命,并具体探讨了“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素质建构及其培养问题,这一素质建构框架吸收了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旨趣;但把“现代中国人”改为“中国现代人”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突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价值冲突,吸收了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的合理内核,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理论再整合,强调当代中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使新旧接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流中常会有交际的一方或双方错认了说话者所赋予的文化意值而产生了文化信息的误解。这里我要比较中西方恭维语及应答的差异。中国文化一向以谦虚为美德,所以一个人得到赞扬时常说:“不,不,我还差得很远”或“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而在英美文化中英美人总是把别人的赞扬视为对自己成绩的肯定,以“ 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your encouragement”作为答谢语。因此当英美人听到中国人说“我还有许多缺点,做得还不够,希望多多帮助”时常感到中国人虚伪和自卑,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报以的“谢谢”时常常感到英美…  相似文献   

12.
田国强 《留学生》2012,(6):20-21
4月27日,我应邀参加了“我的中国梦”——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座谈会。会上,源潮部长对中国梦的特质作了很好的解读,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写下自己的“中国梦”。这是一个触动内心深处,让人感动、心潮澎湃、感想万千和心情激荡的话题。虽说我在美国留学、从教20多年,对于所谓的“美国梦”我从未挂怀,心中涌动的依然是“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种家国情怀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所言的“围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化的“围城”与西方现代化的“围城”,走出传统化的“围城”意味着钱钟书对中国化现代化的追求,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围城”暗示了钱钟书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判。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围城,走不出传统化围城但极力想走出传统化围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了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围城。  相似文献   

14.
这里说的“我”。千万不要误解,以为是我毛氏本人。这里的“我”取的是广义。即“我们中国人”之谓也。与别的“人”相对,尤其指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之外的亚洲人。将中国诗人定为天下第一、举世无双的“写春妙手”.绝无“大国沙文主义”的意思,无非是说中国的农业文明史过于悠久,农业活动、农业情愫与季节(尤其是春季)的缘分超乎寻常地浓重。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6.
每种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化的核心理念是“仁”,“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而这正是在不同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图①《神圣中国》反映的是17世纪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中国人圣洁、聪慧,和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基督教教士可恶、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的西方人对东方文明充满崇拜.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应尊称中国为“先生”。  相似文献   

18.
苏轼致力于对绘画本体进行认知,从“理”出发,提出了“随物赋形”、形神统一及诗画结合的人画论,确立了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其画论承前启后,丰富了中国画论的丰富库。  相似文献   

19.
江南 《老年教育》2006,(11):24-25
眼下,“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中标出的警示牌,正在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作为一名“礼仪之邦”的中国人,不能不为此感到羞愧难当。  相似文献   

20.
“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是不同时期西方针对中国提出的理论。其内容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是自相矛盾,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它在西方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观点。对中国有较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