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迟金宝 《新闻世界》2014,(3):104-105
缘起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以其对社会事实选择与重组的价值被引入新闻界,在媒体传播应用中方兴未艾。以往的框架理论研究定位于实名媒体框架和匿名受众框架。随着微传播的兴盛,微博上活跃的实名受众已进入媒体框架。选择与重组在实名微传播的媒体环境下,势必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媒介特质,甚至是畸变,这也是框架理论新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框架理论是当今新闻传播领域最受重视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从社会真实(事件)到符号真实(新闻内容)再到主观真实(受传者),都有一定的"框架"在影响着人们对于"真实"的认知。研究对大陆新闻传播领域内近三年(2012-2014)有关框架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出结论:大陆对框架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国外成果介绍得不及时;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混乱、质量一般是近三年大陆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但是凭借其数量优势、议题集中和对新兴媒介的关注,大陆框架理论研究仍有进步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框架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框架理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核心概念——框架、框架化、框架效果及其在传播学三个研究领域的运用,并对国外框架研究的新趋势——框架的整合过程模式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美国人际传播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划分,并梳理出每种视角的代表性理论。本文认为,美国人际传播研究的视角有情境、能力、关系、过程、规则、功能、文化和心理八个方面的视角。这些研究视角对我国学者从事人际传播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际传播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外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国外许多媒体将此事件的意义衍伸于文学领域之外,将其放置于"政治事件"框架之下进行报道,这样的视角无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借鉴"框架理论"对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外媒通过标题部分的词语及句式选择,主体部分使用"政治事件"框架多于"文学事件"框架等手段向受众"移植"了相关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媒体多元条件下的多元新闻框架——以企业报道等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晖 《新闻记者》2007,(4):18-22
一、媒体多元与新闻框架多元框架(frame)本身是指“对社会知识与经验所进行的建构(organization)。”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研究“人们是如何将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与反应的”。将此引入到大众传媒中,在新闻业的框架(framing)理论是媒体“进行选择的原则——是强调、解释与表述的符码。  相似文献   

7.
简析框架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范".20多年来,框架理论被广泛引用,国内外分析和研究框架理论的文章也很多,呈现出一种开放式、多元的取向,但是国内全面介绍该理论的文献却并不多.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基于框架理论下,新闻传播需要对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较好的把握,从而保证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新闻传播框架理论在当下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在新闻传播当中应用较为普遍,在框架理论影响下,新闻传播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在基于框架理论下,对新闻传播问题研究过程中,本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框架理论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新闻传播日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叶,随着"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各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带着不同的研究视域纷纷"落户"该理论,研究方向从最开始的家庭、健康隐私研究,进入社交媒体的研究领域,而各类研究内容的交叉融合使得"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面貌。本文利用"Google学术"、"知网"平台,对近年来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遴选出27篇相关文献进行论述,旨在梳理"传播隐私管理理论"框架脉络、历史演变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简单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解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香  李蔚 《当代传播》2011,(1):48-50,54
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会对之进行传播.本文认为,我国传统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经历了"蛊惑与教唆框架"到"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再到"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三个阶段.而我国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则主要为实现"造势"与"溢散"、行动动员与"快闪行为"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1.
陈琛 《今传媒》2020,29(3):19-20
在政务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对"淘宝体"话语和"官方体"话语的争议。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视阈,探讨了政务新媒体传播内容问题,从积极意义上阐释了现阶段政务新媒体传播内容对公众与社会的影响,认为政务新媒体传播有助于政府与公众关系优化,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罗坤瑾  丁怡 《新闻界》2012,(5):26-30
贵州屯堡以"历史文化活化石"的身份进入媒介视野,在媒介预设的框架下呈现出姿态各异的镜像。笔者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锁定报纸一种媒体,考察所有关于贵州屯堡的报道(共316篇)。研究发现:党报与都市报、中央级媒体与地方级媒体、本土媒体与外地媒体在对"贵州屯堡"的叙事框架、关注视角、文化态度以及传播流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媒体属性、读者定位以及传播者职业素养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世纪80年代早期,框架理论被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新闻事件的报道研究多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从此更加深入和系统化。由于框架理论的运用多与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故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更强也更具有说服力。本文以许多关于框架理论运用的文章为基础,旨在说明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环境传播的角度,借鉴西方框架理论的观点,对我国主流媒体的代表——新华社,有关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首先,文章从中观的议题层次对相关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提炼出新华社"德班会议"报道的六大框架;然后,文章又从微观的文本层次对这六大框架进行进一步的话语包分析,概括新华社"德班会议"报道的具体特征。研究发现,我国主流媒体对环境问题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参与了外交表达。  相似文献   

15.
张岚 《传媒》2019,(3):54-56
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当前公众群体尤其是年轻群体社交和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媒介化社会背景下作为用户的公众是短视频内容最活跃的生产主体,其信息生产和传递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特征,从戈夫曼拟剧理论视角下来探析UGC短视频内容的生成和传播逻辑,探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能够透过社会学理论视角深层次地分析和解释这一传播实践行为,为认知、规范和引导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闻框架作为新闻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不仅能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态度和判断,也是媒体机构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框架研究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随着新闻框架研究的不断增加,新闻框架的概念却变的越来越模糊。其结果使得新闻框架效应无法与其他说服效果相区分,丧失了其理论特色。厘清新闻框架的理论起源,坚持以“一般框架”为研究导向,是明确新闻框架的概念,推动新闻传播中框架理论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架理论又称架构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热门理论之一. 国外一篇针对2001年1月~2004年5月6种一流英文传播学期刊内容分析的研究文章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这些刊物上出现频率最高、使用最广泛的理论就是"框架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锦涛  王维 《青年记者》2024,(1):103-108
长期以来,应急传播的研究取向受西方风险传播和危机传播等理论影响颇深,随着国家应急事业的发展,这种欠缺独立性的学术关注与其逐步增强的现实意义形成了鲜明反差。本文梳理辨析了应急传播与临近概念之间的释义差别,区分了“突发事件”“风险”与“危机”三大基础概念及其在传播学领域的延伸涵义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理解应急传播的场景化框架。本文引入事件视角,详细分析了突发事件的类型、等级和周期等特征对应急传播实践过程的具体影响,并将传播主体范畴进行了扩展考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力于构建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的理论框架。从过程、技术、资源、内容组织4个维度分析并提出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的概念。按照保存、发现、传递、阅读、研究和机器处理6种功能,对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的类型进行划分。同时,归纳总结了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的性质和意义,从而明确了研究对象,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