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台合作专业学生安全教育关系到两岸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是学生赴台求学的基础性工作。论文通过阐述大陆闽台合作专业学生的安全教育现状,探讨目前闽台合作专业学生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在台湾求学期间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提出闽台合作专业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和厦门理工学院采取的安全教育实践,回应高校关于闽台合作专业学生安全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最直接、影响也较大的是“3+1”的联合办学模式,学生有三年的时间在大陆高校学习,一年到合作的台湾高校学习。了解两岸在学生事务的管理上的差异,有助于为赴台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厦门理工学院作为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高校,自2012年9月至今已有五批本科"3+1"闽台合作交换生顺利完成了在台的学习交流任务。各高校驻台管理教师如何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开展行之有效的在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为大陆高校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闽台交换生在台常见问题及驻台管理教师工作方法两方面进行探究,其中诸多举例均已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相似文献   

4.
国家对台教育政策及赋予福建先行先试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出现瓶颈、台资企业对人才需求持续走高等因素,加速推动闽台教育合作走向深远。当前闽台教育交流合作从浅层交流发展到深层联合办学,相关合作院校和专业不断增加,学生规模逐年壮大。在实践和探索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福建海峡旅游学院与台湾多所高校在政策应用、合作机制、保障方式、创新举措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逐步探索出培养海峡旅游人才的"金字塔"模式。  相似文献   

5.
粤台高校专升本项目为两岸高校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全新机会和平台。目前该项目中课程衔接问题是影响大陆专科毕业生赴台后学习是否能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经过对该项目涉及到的部分院校对口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主要存在双方课程体系、课程编制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差异。应尝试成立粤台高校专升本课程衔接研究机构;探索建立两岸专本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促进两岸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合作探讨;加强粤台教师交流与合作等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分析师生双向交流互访、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进行师资培训等闽台高职院校主要交流合作形式。指出闽台高职院校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如台湾对大陆学历承认的范围小,台湾高校过于关注大陆赴台学习的学生数量,大陆高职院校对台湾优质资源的认识与引进不够充分,福建省高职院校对赴台学生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等。提出要加快《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出台步伐,拓宽闽台高职院校专本对接的途径,探索闽台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渠道,借鉴台湾技职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高校开放招生是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尝试。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招生政策与就学人数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可发现促进两岸高校开放招生的积极因素,如开放的政策、共同的文化传承、各自高校专业优势、生源与教育资源互补等。但两岸高校扩大开放招生在高校知名度、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经费、两岸学子深入交流沟通等方面也存在不利因素,可针对这些不足推出减少歧视性条款、加强院校宣传、扩大招生规模、建立交流事务常设机构等举措,从而开创两岸招生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校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之一,高校董事会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的院校管理与校企合作模式。文章从促进校企合作的视角论述高校董事会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我国高校董事会制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校企合作下我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的改进措施: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董事会运行机制,正确定位董事会工作,构筑校企合作交流新平台,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形式、响应国家政策,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中,针对影响兵团等高职院校管理因素,从高校社团的管理机制建设、高校管理的内部问题、人才梯队管理、学生社团交流管理合作等方面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加强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构建学生社团交流合作平台、建立网络化社团管理模式、社团与企业合作、将竞聘制引入社团管理中。  相似文献   

10.
张耀荣 《高教探索》2014,(2):172-176
正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是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与台湾方面联合举办的。2005年至2012年,分别在台湾淡江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台湾致远管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台湾铭传大学举办了七届论坛。第八届论坛由粤方承办。我们一方面,开展高教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交流;另一方面,推动粤台高校合作,包括学生交换、学生科技文化交流、教师互聘和培训、科研合作、台湾研究和大陆研究等,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闽台高校合作交流渐趋热络,呈现方兴未艾的趋势,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老本科和新建本科在教育教学模式、学生管理、分段对接、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招生就业、赴台研修、师资队伍等方面各有深度探索和优劣。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宏观层面,应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福建方面的高校,更应因校制宜,在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建构适应闽台合作办学发展的新的、稳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闽台合作专业是福建省为促进两岸高校交流与合作推出的一大举措。受招生政策的影响,高职院校闽台合作专业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学生人文历史知识普遍缺乏,迟到旷课现象较为严重,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较差。只有不断加强教学管理,丰富教学方式,增加社会实践,才能切实增强对闽台合作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促进两岸高校之间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实性与可行性日益凸显。对厦门市1 028名高中生赴台就读意愿进行问卷调查显示,相当部分高中生愿意赴台就读,并且以选择台湾公立大学中的名校为主,选择技职院校者较少;影响赴台就读因素主要是台湾高校本身及其专业的吸引力;调查也反映出高中生对台湾高等教育缺乏一定的了解,台湾高校的吸引力有限。因此,台湾方面要想吸引大陆的优质生源,应出台真正能够惠及大陆学生的赴台就读政策。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家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则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跻身世界一流高校的必由之路。本文立足于衡量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学生交流,从学生自身层面、交流项目层面和高校大环境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开展本科生校际交流联合培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尝试,这一交流平台的搭建,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推进高校间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校际交流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高校需从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二级学院间的交流和合作等环节入手,逐步改善合作的效果,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后期云南省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中后期,云南省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走过了艰苦创业、缓慢发展、改革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促使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在世纪末取得了迅猛发展,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快速稳定发展的繁荣局面。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引进智力、国际交流和港、澳、台交往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表征和关键途径。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中的科研合作、学生流动和机构合作情况发现,当前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已取得重要进展,两国在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蕴藏巨大合作潜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泰经贸合作的良好态势、丰厚的奖学金项目、中国高校的国际化视野是吸引泰国学生的潜在增长点;存在中国高等教育现有实力对泰国学生的吸引力相对不足,中泰高校在高等教育合作中的活动空间还极为有限等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新时代深化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要扩大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合作,增进中泰文化交流与互信;提高留学生质量和管理水平,坚定不移地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高校在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厦门是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因此,对台交流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厦门市教育局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构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平台,开创对台教育交流与合作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分析闽台高校交流合作的现状。提出由于福建省对台教育工作的优势依然存在,双向互惠、双赢互补已成为闽台高校交流合作的基本原则,闽台高校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推动双方的交流合作等原因的存在,闽台高校交流合作的前景依然看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两岸高校交流合作呈现出日益开放的多元化格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影响。由于受两岸政策壁垒、两岸长效交流合作机制缺失以及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无法实质性深入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障碍。因此,需要实施"强化政策保障,规范两岸高校交流合作"、"设立两岸高校交流合作委员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广‘校校企’合作机制,提升两岸高校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深化两岸高校交流合作的应对政策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