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的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它无疑是中国画艺术表现技巧最基本的方面,每位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进行布局时都是“惨淡经营”。中国画较之西洋绘画艺术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 一、中国画布局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二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般说来中国画讲求以线造型,西洋画讲求明暗造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真;西洋画讲求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求散点透视(或移动透视)。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画布局形式比西洋画更富有主观、随意和灵活性。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一纸长卷将浩浩万里长江尽收眼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突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的各个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幅空间,把繁杂的“夜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上叙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动透视的形式表现的。而宋代  相似文献   

2.
李协 《华章》2011,(29)
中国画注重“笔墨”,它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也就是指用笔与用墨.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骨”;“用墨”是中国画的“肉”.用笔应该以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为主,使之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而用笔的具体表现则在皴法中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墨”看成是单一的颜色,由此而来“墨分五色”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与其它绘画表现有所不同.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表现不同地域的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画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国画论精髓“六法论”为媒介,以中国文化源头之一的道家的“气”为主线,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的体会较深层次地揭示中国画色彩的形成、运用及发展的独特规律,提出了“随气运色”的见解,为认识“六法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中国画色彩的运用与发展,在理论上较深刻地进行了开掘。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世界绘画园地一朵奇葩。 欣赏和学习中国画,首先要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也就是中国画和其它画种的异同点。而后用传统的“六法”标准对照分析,即可逐步掌握其规律。 先说中国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与西洋绘画相比,中国绘画有其独特的空间处理意识,即中国画的透视法.西画的空间表现可由三个方式概括:一、几何透视,二、光影透视。三、空气透视法,而中国画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追求、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其独特的空间意识,它打破了焦点透视的限制,而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来与其追求宗旨相适应,超越了“张素以远映”的空间表现意识和手法,成功的解决了“目有所极,所见不周”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对谢赫的“六法论”之一“随类赋彩”的认识,认为中国画色彩的讨论与应用,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步创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南朝谢赫最早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中国画人物的“六法”.一直以来,谢赫的“六法”成为中国画理论的重要纲领性的法则.“骨法用笔”是仅次于“气韵生动”的第二法.本文通过对“骨法用笔”理论的涵义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涵义的延伸梳理,重点论述“骨法用笔”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绘画语言、精神内涵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梁亚平 《成才之路》2011,(19):63-63
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历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始于唐代王维。“画道之中”,水墨为上“开启了中国画与“墨”的渊源。从此。中国画成为水墨画,水墨画即是中国画的代名词。中国画的水墨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和一代代大师的推陈出新、嬗变创造,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画视觉化问题,已引起了业界广泛注意,这自然也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中国画视觉特性的反思。实践证明,传统中国画视觉特性的根基是书法线条艺术,她不仅反映在气脉贯通的整体空间布势之中,而且渗透于气韵生动的骨法用笔,正是以书法艺术为基础的文化精神内质和笔墨润物无声般涵养了中国画的视觉传统特征,那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意象审美境界也就成了传统中国画视觉特性的美学核心。因此我们不能抛开传统视觉特征来另搞一套所谓视觉创新。近年来的中国画大展上,失去了以书法艺术为要根基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笔墨趣的中国画视觉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0.
唐代水墨画的出现,在谢赫“六法”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用笔理论”的深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画形式的多元繁荣与审美提高。属于“阴阳五行哲学”的“色彩五色观”为“墨分五色”的“水墨五色观”提供了观念基础和美学依据。水墨画、赋彩画、彩墨画以至任何绘画的审美共性在于作为符号表达方式的“用笔”。  相似文献   

11.
不可否认,一直到今日,谢赫“六法”都是引领中国画创作与批评的思维域。“六法”何以有如此魅力与意义在于它整个思路均穿越着玄学,作为玄学后期的著作,它同时定格了玄学依然的生命力与困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绘画的发展,中国画论也在不断发展,无数画家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传统画论的内容。南北朝南齐谢赫受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置阵布势”的影响,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序内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建立了画论基础,不仅作为评画标准,同时  相似文献   

13.
正确把握中国画笔墨意象特征既可以认识中国画造型思维特征,也有助于中国画论概念程式的认识转换。笔墨是中国画的标志语言。笔墨意识的形成源于古典文人思想的时代观照——儒、道、释文化的意识基础。但其中映射着独特的“物”“我”逻辑——“借形写神”“得意忘形”。  相似文献   

14.
笔墨略谈     
中国画中最能体现东方艺术精神的就是水墨艺术.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的根基,笔情墨韵则是中国画的灵魂.在千百年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笔法“、“画法“,诸如:“画有六法“、“笔法五种“、“笔有三病“、“水墨为上“等,仍然是现代国画家们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因此,“笔墨“两字也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线条不但以“写形”、“写意”,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写心”、“写情”,尽情展示丰富多彩的主观认识世界。文章通过解读中国画线条背后的隐性世界,探究了中国画线条与画家情感世界的内外化规律。认为: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中国画家笔墨与精神的结合体,是中国画画家的情感和生命留下的轨迹。画家的生活方式、人生经历、情感世界不同,所留下的线条轨迹亦不同。线条价值就在于线条能传递出各种不同的信息,并跨越无限的时空,不断映射出隐在画中的画家精邃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学习应注重技术层面掌握与文化素养的培养,书法基础、线描造型和笔墨运用是中国画学习之基础。学习中国画必须对传统的笔墨和中国画的意境有深刻的了解。技术上要从“有”到“无”——在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基础上,要有敢于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仍以“教”为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中国画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感受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及我国美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和要求,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实现对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经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试测,证明此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能比较全面地评价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点、线、面是中国画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文章对“点”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中的运用和“线”的理论建构——骨法用笔、中锋用笔、方圆、迟涩、十八描法等用笔技巧以及“面”的黑白、“影”、“墨分五彩”、“石分三面”、“树少四枝”、“三远法”和“谨毛失貌”等表现形式从不同的层面展开论述。笔者企盼能全方位、历史客观地把它们的缘由、过程兼之美学意蕴作较为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线描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族群心理,体现为一种生命气象的符号表达,是一种“道法自然”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人在以线条描绘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线型思维的模式,它构筑了中国画艺术大厦的基本框架。这是中国画的“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中国画的根本属性就建立在这个“一以贯之”的大道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