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袁德娟 《青年记者》2009,(16):110-111
公共舆论空间形成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维新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挑战中艰难构建起来的公共舆论空间,引领着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的发展,并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综合考察近代公共舆论空间,就不难发现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向来比较注重对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表现为报刊、学会和学堂.这种归纳方式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它更侧重于从实体性空间形态入手,对公共舆论空间进行静态描述,从而忽略了公共舆论空间的虚拟性和动态性.本文从公共舆论空间的实体性和虚拟性特征入手,把其结构要素归纳为:公共议题、舆论主体、对话场所和信息传播体系,并以戊戌维新时期为例对结构要素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甲午海战之后,传统的士大夫"清议"式微,新式的政论报刊繁兴,现代公共舆论的雏型初现.由于现代早期中国的市民社会发育极不充分,中国缺少哈贝马斯所说的在西欧近代转型期出现的、具备相当的理性和自主能力的"公众".现代早期中国公共舆论的这一先天不足,使得知识分子在公共舆论的舞台上,陷于一种相当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公众"的缺位,使得由传统士大夫转型而来的新式知识分子成为公共舆论的绝对主角.科举制的终结,曾使知识分子的地位迅速边缘化.  相似文献   

4.
反腐败公共舆论价值变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反腐败”成为一种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现象以来,它就以“天然客体”的姿态被纳入了公共舆论的视野,并在公共舆论的场域中不断探寻治愈这一恶疾的有效途径。公共舆论的强势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决定了它对腐败现象独特的威慑力乃至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显示了公共舆论本身的价值。然而,由于现实中反腐败报道的各种偏差,也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公众的心理偏差,使得公共舆论的价值发生变异。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传播中,刚诞生不久的近代报刊成为传播的重要阵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传播的高潮叠加涌现;中国近代报刊造就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领域,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公共空间;中国近代报刊促进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客观上为近代社会思潮的传播扩充了新型传播主体;中国近代报刊的副刊对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6.
新闻事业和社会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典型现象。创办于1912年的《真相画报》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术刊物和大型新闻摄影类革命画刊,其艺术革命的政治文化追求如何实施了社会的民众动员?画报的传播共同体如何在一个报刊的公共舆论空间表达政治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民主革命思想的表达和社会动员的独特机制是什么?文章试图从政治文化视阈,探究《真相画报》在传播宗旨、传播共同体地缘和学缘的精神交往等方面生发报刊的民众动员效应和社会影响的建构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鑫 《青年记者》2017,(6):38-39
网络公共事件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所谓网络公共事件,简单说就是主要由网民推动的、主要在网络公共空间讨论的、对虚拟和现实社会都产生较大影响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网络公共事件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可能具备危机事件、社会冲突、网络舆论、集体行动、政治参与、话语表达等多重属性,但又不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8.
清末兴起的学堂生群体和功能性社团等信息传导的中介组织, 作为公共舆论的最基本单位, 实际上是一个个趋新性的舆论圈, 由其内部向外围世界传承域内信息, 增强界内人士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力度, 由此形成晚清公共领域重要的内驱力因素, 成为清末公共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激活性因素, 对近代市民意识形态由省垣市镇到乡村的辐射和蔓延发挥了组织传播媒介的作用。本文从考察晚清时期的组织传播媒介入手, 对这一时期公共舆论与媒介形态的正相关形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吕田 《新闻前哨》2010,(4):58-59
一、“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育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它其实是一系列社会政治、文化和人民原有生活发生变化、转型的过程。一方面.这个平台促使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化,使原有的城市居民从家庭的私人角色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公民在公共领域中活动和话语舆论将会形成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关妮 《青年记者》2016,(36):57-58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媒体通过舆论影响力对某些公共权力或公众人物施加舆论压力,最终达到揭露社会阴暗面、保证权力正常行使、表达公众意见、解决问题并防止再次滋生的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在监督公权力与参与公共治理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舆论监督在推动社会良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戴彬 《新闻传播》2010,(5):137-137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以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舆论报道虽无强制力,却在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极具影响力,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  相似文献   

12.
上海近代小报以其嬉笑怒骂的游戏文章对晚清以来的社会政治进行多方面的批判,这种边缘式的批判模式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消遣的需求。本文论述了上海近代小报对其文化公共空间的影响和扩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文化公共空间的构造。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之声2011年10月8日再度启动新一轮改版,新一轮改版已取得了初步预期效果:完善定位,突出形象,塑造性格,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事实表明,广播媒体的改革空间巨大,只要站稳国家立场,尊重传播规律,找准定位,锐意变革,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站稳脚跟,形成广播媒体强大的舆论引导合力,从而为社会公共舆论建设积极服务,并最终服务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即指除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众在这个空间中的言论不受国家干涉.纵观中国报业史,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构筑与报刊息息相关.不同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上个世纪30年代新记《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现在的《南方周末》评论版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报刊与公共领域的具体关系来窥探其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近代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式的公共活动空间,它们面向大众开放,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场所和交流平台。在一定意义上,这些空间是城市社会中最重要的公共舞台,生动的展现了民众的公共生活。对这些公共空间的分析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近代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6.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影响巨大,伴随它产生的网络虚拟社区的舆论对其发展和解决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着重研究虚拟社区中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生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合理引导网络舆论,促使虚拟社区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中国社会,政治弱势心理呈现出泛化的态势,且成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心理动因.“东明事件”发生后,相关方的缄默使当地民众政治弱势心理加剧,笔者通过大样本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底层民众的政治弱势心理具有复杂的内涵.大众传媒的非理性报道以及民众对媒介的选择性使用对民众政治弱势心理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公共事件中相关媒体的失语以及利益表达渠道的缺失是政治弱势心理产生和泛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大众传媒应构建信息安全保障网、提供利益表达的渠道并注意建构舆论和引导舆论,逐渐化解底层民众的政治弱势心理,为社会和谐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形成的公共舆论空间,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其结构要素表现为公共议题、传播者与受众、对话场所、以及信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9.
靖鸣  李姗姗 《青年记者》2012,(22):34-38
文微意博的微博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一场编织"围脖"的全民行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微博,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迅速扩展和延伸,由此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舆论形态即微博舆论.微博舆论经过裂变式的传播之后,形成一股强劲的舆论力量,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关注与监督.  相似文献   

20.
智能技术为舆论的生成、传播、扩散提供了物理空间,移动舆论场在这个新的媒介空间中得以形成,并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特征与传播特点,面对智能时代移动舆论场新的传播特点,舆论引导的思维也需要升级:在融合传播中实现话语权输出,在协商传播中完善舆论治理体系,在公共传播中涵养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