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琳 《小学生》2012,(12):35-35
一、说教材特点《晏子使楚》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春秋时期的墨子出使楚国,楚王凭着自己国势强盛,三次想侮辱晏予,晏于一一反驳了楚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人物特点鲜明。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文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楚王用引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让学生从中体会出晏子的聪明才干。  相似文献   

2.
《晏子使楚》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为什么能驳倒楚王?我们在阅读中往往理解为全靠晏子的聪明善辩。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通过阅读来以文悟道。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一些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意思,真正领会课文。如文章开头指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这就点明了楚王想持强侮人,动机是极端不善的。文章结尾处的那句话:“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  相似文献   

3.
《晏子使楚》一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和楚王的三次“口舌之战”是课文的重点,特别是晏子的三次反驳反映了他过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高度的爱国精神,是课文精髓所在。如果挖掘不出“舌战”中的精彩之处,语言内涵得不到充分展示,那么,课文就失去魅力,语言就失去光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也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4.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生动,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言辞犀利,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而晏子勇敢而机智地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个历史故事。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  相似文献   

6.
【缘起】《晏子使楚》是浙教版第10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反驳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晏子使楚》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楚王,从而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课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特色鲜明,开篇介绍时间和起因,结尾紧扣全文写结果,简洁明了,浑然一体。教学时,教师要紧紧抓住晏子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计说明: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已习惯地认为: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指导者。这种理解,在语文学科上,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教师用组织与指导这一思想来控制学生。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课前,有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晏子去楚国,发生了哪三件事?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的?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凭借,即以问题导读,以为  相似文献   

10.
听音识人     
晏子是中国古代的名人,提到他,我们想到的词就是"能言善辩"。这样能言善辩的人,古今中外不在少数,林肯就是其中的一位。晏子和林肯的故事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妨从课文入手将两人进行一番比较,其结果颇有点意味。《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予以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  相似文献   

11.
<正>《晏子使楚》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在上这课时,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晏子如何能言善辩,如何机智地战胜了楚王,而对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却缺乏必要的认识,于是就有了师生对教材如下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晏子的审视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  相似文献   

12.
《晏子使楚》(九义教材第十册)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将文章的三个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论证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示了晏子的形象。每一次事件都以楚王失败告终。其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只好”。抓住了这三个“只好”,也就能理清了文章脉络,体会出严密的论证及整个事情的内在联系。一、抓‘只好”理脉结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全文,画出带有“只好”的三句话。①“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第2节);②“楚王只好陪着笑”(第3节);…  相似文献   

13.
《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与傲慢愚笨的楚王进行了针锋相对又极有分寸的斗争,最终以辞令回击了楚王的侮辱戏弄,维护了齐国尊严。晏子巧用推理,智斗楚王,值得品评。第一回合:运用演绎推理,回敬楚王“无人”之说。晏子身材矮小,楚王一见面就讥讽晏子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意思是说,齐国没有人才了?就  相似文献   

14.
《晏子使楚》(六年制第九册)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其中第一个故事讲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关门开洞,想以此来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反驳:“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从而迫使楚王大开城门,迎接晏子。对此通过分析学生不难理解。因为,如果楚王仍不开城门,说明楚国是个狗国,楚王也成了狗王。楚王当然受不了这奇耻大辱。  相似文献   

15.
视同精读课文,不能花过多精力去详讲细解,但又须作必要提示。大体说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理情节,讲故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可以运用图表来完成。晏子出使齐国,楚王自恃国势强盛,企图乘机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机智斗争,前后经历了三个回合,迫使楚王从此不敢不尊重晏子。从以上图表可以清晰地知道这三个回合的斗争内容及其结果,学生由此把握整个故事的基本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述故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评人物,作对比这篇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楚王和晏子,也可以分三个回合进行对比评论…  相似文献   

16.
《晏子使楚》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课文,它蕴含着三段论和类比推理的过程,通过对其推理过程的分析,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有帮助.先看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他的论辩包含着一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大前提)我从狗洞进去.(小前提)所以楚国是狗国.(结论)“楚国是狗国”这一结论在文中虽未出现,但通过前面的推理,这一结论就不言而喻了.既然你楚国是狗国,那么你楚王就是狗王了.这样,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力地反驳了楚王.晏子第二次反驳楚王也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过程: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大前提)  相似文献   

17.
《晏子使楚》是根据《晏子春秋》中的两段故事编写而成的一篇课文。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仗恃国力强盛,想趁此机会侮辱晏子,以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又  相似文献   

18.
思维是一条溪流,流淌于碎石葱茏间,泉水叮咚。重读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实录,仿佛听到一种天籁,绵延、弥散在课堂,极富魅力。一、词语推进的思维力度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敬重、佩服……师:那"不尊重"呢?生:瞧不起的意思。生:侮辱、蔑视。师":不敢不尊重"呢?生:尊重晏子了。师:那就直接写了呗,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生:不能不尊重。  相似文献   

19.
余学平 《教师》2014,(30):112-112
正《晏子使楚》是北师大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尊严》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学生对《晏子使楚》这一历史故事很有兴趣。文章中的思辩之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本课的学习光是兴趣是不够的,学生感兴趣的仅是精彩的故事情节,如何很好地使学生感受正义和智慧的力量,培养他们的正义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第七册22课《晏子使楚》故事中,楚王想方设法要侮辱晏子。机智善辩的晏子,针对楚王的做法和论点,运用逻辑推理来回敬楚王。由于推理严密,顺理成章,反驳犀利,使楚王一次次地自讨没趣。现将推理形式试析于下:(一)演绎推理这种推理有三种不同的形式:1.假言推理。晏子刚到楚国,楚王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然后用了一个省略小前提(实际是有的,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