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直奔文眼,走近樟树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生:她舍不得樟树. 师:是的,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其实这是两棵樟树. 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简单地写一写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2.
读了《樟树赞》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宋庆龄奶奶,她与樟树有着同样的品格。宋庆龄奶奶没有儿女,但她非常关心小朋友,祖国千千万万的小朋友就像她的儿女一样。这不是像樟树那样伟大吗?宋庆龄奶奶还像樟树那样“不招虫”。她的姐姐、妹妹、哥哥都是国民党,就她始终跟着共产党走。因为她有坚定的信仰,身上有一股正气,所以敌人怕她,不敢接近她。由樟树想到的$新疆乌鲁木齐市五十九小四(3)班@金昕  相似文献   

3.
樟树①上海宋庆龄故居前有两棵树。②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③这是两棵樟树。  相似文献   

4.
【教学背景】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  相似文献   

5.
<正>一、切题导入,启发质疑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2.(出示故居的图片,教师在轻音乐中解说)这就是宋庆龄的故居。它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1948—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5年之久。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说:。(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谁来读?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宋庆龄对樟树的喜欢、不舍……)师:请读出自己的理解。(学生有  相似文献   

6.
【教学背景】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 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品质。这是一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散文。作者明写樟树,暗喻宋庆龄的品格,表达对宋庆龄的缅怀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8.
<正>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学生应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及象征意义,体会宋庆龄的高贵品格,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学生对宋庆龄的生平事迹不是很了解,如何把樟树的香气和宋庆龄高尚的人格联系起来,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9.
董剑 《考试周刊》2011,(78):50-5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借对宋庆龄故居庭院内两棵樟树特点的介绍,表达了对宋庆龄高洁人品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揭示人与树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难点。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揭示了樟树特点后,先简介人物的生平事迹,再追问"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达到理解写樟树即是赞美宋庆龄的目的。这种做法人为地、生硬地将人和树捆绑到了一起,即便学生领悟到了文章要旨,也是教师施以外力的结果。有没有自然巧妙地直击要害的办法呢?笔者思考再三,以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文章的言语形式,使  相似文献   

11.
一、宋庆龄&#183;故居&#183;樟树师: 今天,林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题目中有2个生字,谁来读题?  相似文献   

12.
审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题,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而且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特有的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材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课文先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与生长特点,然后写其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文章赞美树,实际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又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樟树的象征意义深刻。二、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14.
陈芬 《小学生》2013,(12):97-97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虽在描写两棵樟树,实质写宋庆龄的品格,意在达到"形神融通"的和谐状态。听很多老师上过这篇课文,大多老师会在课堂上抓住樟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引领孩子们去感知美、寻找美、品味美。难道这就够了吗?徜徉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字里行间,我发现这篇课文中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如对比、借物喻人等表达方式。教学中,我以关联词为突破口,并且及时巧妙运用,在文本和形式之间寻求契合点,并以此设计表达训练,从而  相似文献   

15.
<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特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有很多老师处理教材时将重点放在了第五自然段,而忽略了第四自然段。其实,第五自然段是孩子们一  相似文献   

16.
第八届宋庆龄樟树颁奖大会在呼和浩特举行「本刊讯]第八届宋庆龄樟树奖颁奖大会于1996年9月17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共有10名在妇女儿童工作领域里有突出贡献的人士荣获本届樟树奖,他们分别是:宁夏中宁县乡村女教师杨采霞、甘肃卫生厅干部刘克玲、中央电视台编...  相似文献   

1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虽不长,却凝聚着作者的精心构思和描摹。无论是樟树的外形与品质,还是宋庆龄的情感与精神,抑或人们的崇敬与怀念,都是那样鲜活地表露于字里行间。基于对这一文本的深入解读,第二课时教学围绕"抓住一条线"、"认识一种树"、"走进一个人"渐次展开和深入,达成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星期五一早,老师来听写。哈哈,昨晚我可是把整本语文书从头到尾都复习了一遍的!“宋庆龄!”“小case!”我自言自语道,“昨天第一个复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诸葛亮!”刚听见“诸葛”二字,我便想起《三顾茅庐》,也是轻而易举地完成!  相似文献   

19.
“异”的表现,体现着有别于他人的特性。语文课堂,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反应的异彩纷呈,正体现着这种特性。因此,语文教学倡导出“异彩”,是张扬个性、呵护创造性的具体落实。一、“异”是个体自主的体现,要呵护先看教学实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有着永久拒虫的香气吗?师:别急,下课后老师给你看一份有关宋庆龄事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