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很男人”、“很女人”、“很淑女”、“很绅士”、“很中国”、“很阳光”、“很青春”等等,这样的组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交往中渐渐成为一种语言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并加以模仿,同时也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普遍关注。“很+名”组合格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内部自身的演变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它的产生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的结果。文章对这一语言变异现象的现状、出现原因、语言功用、不足之处、名词的限制性因素等研究作综合阐述,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变异性“V成”结构的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性“V成”结构是指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成”将所叙述的甲和乙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结构。其语义情况很复杂 ,本文主要介绍了五种变异情况 :V的语义变异 ;甲的语义变异 ;乙的语义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异常 ,语义发生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正常 ,语义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3.
商标是商品的名称,它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财富,因此,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商标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营销决策。商标命名是语言的艺术,很青睐修辞上的“语言变异”行为,这种“变异”涉及语音变异、词汇(包括语义)变异、语法变异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的词汇都在不断地增加和变化。词的组合是增加词汇最主要的方法和程序。我们都知道,组合词的意思和该词内各个组合成分的意思不大一样。“东”和“西”是指方向而言,但“东西”就不一定单指方向。汉语里有这类现象,英语里也如此。事实上,任何语言都会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5.
广告英语中词汇和语义的变异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广告的“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广告创作者总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地使语言诸要素在运用中出现变异。从语用学的角度讲,广告中的语言变异现象是广告创作者借助变异语言的言外之意吸引、鼓动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的一种手段。广告英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变异和语义变异实则是对“合作原则”中方式准则和质的准则的违反,让消费者越过话语的表面意义去推导出其中的语用含义。  相似文献   

6.
语言搭配不仅指一个语言单位与同一序列中其他语言单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还体现在纵向聚合关系的选择倾向上,是人们在不断的言语活动中习惯形成的词语之间的“相互期待”。语言运用中,关系项之间的搭配往往会受到语法规则、语义特征等方面的选择性限制;然而,语义或语法特征不相容的词项在同一组合结构中会形成搭配变异,通过特定的语言环境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以此获得新异、形象的表达美感功效。搭配变异是获得修辞效果的一种主要手段和理据来源,体现在隐喻、移就、通感、矛盾修饰以及轭式搭配等辞格的运用上,呈现出独特的修辞美学功能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使用变异,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本文从词语的超常用法、超常改装和奇妙的词语组合三方面来分析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的语言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8.
说“并列”辨语病□景泰一中王高基“并列”是一个很普遍的语言现象,就语法意义而言,又是一种最常见的语言组合关系。现代汉语的词、词组、句子、句群等语言层级中都存在着这种关系。因此,在中学语言教学中,向学生讲清楚“并列”的规则和要求,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  相似文献   

9.
变异的语言和技巧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技艺之一.表现为适用变异中的语言.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某些变异了的语言如何成为技巧的语言.(-)变异是相对于常规言.说“绿色的叶多了,红色的花少了”是我拉常用的说法,因而是常规的语言;说“绿”会“肥”、“红”会“瘦”,有悖理,越出常规.因而“绿肥红瘦”是变异了的语言.这变异了的语言文体现了一定的语言的技巧,成了技巧的语言,从而成为李清照的有代表性的佳句之一.假设要对朋友的丈母娘生日说几句祝寿的话,说她“是人”,是常规语言,她不会有什么觉得高兴的.倒是把她说成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人.例如“仙女托世”、“仙女下凡”,反而有点恭维味道.把人说成是“仙女托世”,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仙女托世”的人,因此句子有违事理,也就有异于造出可接受句的常规.是变异了的语言.但如果干脆对朋友说“你的丈母娘不是人”这也是变异.只不过这个变异实在太大了,谁听到也会生气.我们不妨把这种不象话的变异称为“畸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缩略词浅议     
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要求语言文字表达更加丰富、精确,用来表达的短语也就逐渐复杂起来,音节就多起来。但这样一来,称说费时间,很不方便,又难以跟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相适应。于是,当这类组合比较固定的短语使用频率较高的时候,人们便有意无意地把它们中间的某些词或语素省去,重新进行组合,如把“看电视健康保护屏”缩略为“视保屏”,把“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缩略为“高考”,把“电气扬水灌溉”缩略为“电灌”等等。这些缩略后的语言片断在使用中得到社会承认,凝固下来,就成了缩略词。  相似文献   

11.
"安娣"(Aunty)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华语中特有的社会称谓语,用以指称女性长辈。本文分析了其来源及其语义范围,并通过对中学生和成年人两组问卷调查的分析,来探讨调查对象对"安娣"一词的态度及其使用情况。此外,"安娣"一词近年来开始有语义范围扩大的趋势,可以受"很"的修饰,并且带上贬义的色彩,而与之相应的"安哥"(Uncle)一词也有类似的发展趋势。反观较书面化的"阿姨"、"叔叔"等社会称谓语,却没有类似的语义发展。本文探讨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分析了"安娣"与"阿姨"在马来西亚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we test a number of different claims about the nature of stylistic variation at the "single-word" stage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variation in early vocabulary composition, variation in early language use, and variation in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preties of mothers' child-directed speech. Maternal-report and observa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26 children at 10, 50, and 100 words, These were then correlated with a variety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maternal speech at 10 words, The results show substantial variation in the percentage of common nouns and unanalyzed phrases in children's vocabularies, and sing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is variation and the way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by the child. They also reveal sing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way in whch mothers use language at 10 words and the way in chich their children use language at 50 words and between certain formal properties of mothers speech at 10 words and the percentage of common nouns and unanalyzed phrases in children's early vocabularies, However, most of these relations desappear when an attempt is made to control for ossible effects of the child on the mother at Time 1. The exception is a sing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thers tendency to produce speech that illustrates word boundaries and the percentage of unanalyzed phrases at 50 and 100 words. This suggests that mothers whose sprech provides the child with information about where new words begin and end tend to have children with few unanalyzed. phrases in their early vocabularies.  相似文献   

13.
在手机短信中,"包袱"是创造幽默效果的一种重要技巧,而它的形成与语言模因变异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语言模因论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语音、词汇和语篇三个层面的模因变异探究手机短信"包袱"的生成,研究发现语言模因论对于手机短信中"包袱"的生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应当重视它、研究它。网络语言是网民们群体内部使用的形式,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别。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及其特点,并强调要正确看待网络语言的变异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至《切韵》时期元、魂、痕韵同用,而其他时期除了受韵书限制之外则是元仙合韵,这个语音变化现象并非由于语言的自然发展,而是具有实际语音的依据。我们综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用韵情况,考察相关作家的祖籍及其生平经历,推证元魂痕同用可能是南北朝时期的吴语区的语音反映。  相似文献   

16.
自主阅读是实现作文语言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着重探讨了自主阅读落实的三个步骤:问卷调查、教给方法和阶段反馈,提出了作文语言个性化的两个阶段:针对语言个性化明确提出"突破平庸,写出个性"要求;反复品尝最有力度的语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紧紧抓住其表达技艺,并让学生尝试"移植"到自己的写作语言中来。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意义相近的表达式,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常会用简单熟悉的表达式代替复杂陌生的表达式,从而回避使用某个表达式或者出现使用错误。形容词AABB重叠式和"很+形容词"的区别在于:形容词AABB重叠式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状语,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事物或行为的生动鲜明的状态,具有描写性;"很+形容词"结构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事物或行为的性质达到了充足的量,具有评价性。因此在教学上应该突出形容词重叠式的意义和功能,丰富练习形式,并增加语段和语篇的练习。  相似文献   

18.
李方安 《中学教育》2009,(6):38-41,56
写作实际是一个语言转化的过程,其中包含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转化、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转化以及被动语言向主动语言的转化三种类型;建构良好的作文图式是作文教学的内在机制;语言转化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思、说、写”相结合、分层指导和读写循环等写作策略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社会语言学,尤其是其中社会语言变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社会语言学主要通过研究社会因素来研究语言,与语言教学之间联系十分紧密。除了传统的"交际能力"的概念在英语教学的应用外,语言变体研究对改善课堂氛围环境,加强对非言语交际的认识等,都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当把社会中语言的实际应用和教学改革联系到一起,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