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五四新文学作家以启蒙精神导师的姿态高声呐喊着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在汹涌的革命浪潮的裹挟下,他们逐渐丧失了社会启蒙主体的身份.他们不再是作为现代意识的启蒙者而存在.而是作为现代革命意识的被启蒙者而存在.这种社会身份的转换,看似急剧偶然,实则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群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1-132
刘庆邦在他的短篇小说《卧底》中借记者周水明的“卧底”经历时非法小煤窑的矿工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揭示,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另一种身份的人物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即以周水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和精英意识在作品中被消解。这种“启蒙者”的堕落更值得我们反思与警惕。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的思想启蒙者从“五四“时期一路走来,启蒙的主题一再变奏.启蒙应该是双向运动,然而在真实情境中,周作人践行了启蒙者的两难困境:要救民众、要启发民众的觉悟,却又如此地不被理解,甚至被民众所抛弃.人们不应因为这一结果,而否认他在启蒙进程中的反思、探索以及追求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主人公"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左其 《文教资料》2008,(31):12-13
<呐喊>作为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不仅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的深刻思考,更折射出他对于自身社会定位的思考,<呐喊>中的鲁迅徘徊在启蒙者、知识分子与作家的身份之间,可能于此,才产生了<彷徨>.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学运动”曾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这样就遮蔽了“五四”前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实际进程,相应也忽视了“五四”前许多文学作品已经初具的现代性。从早期启蒙者身份的重新认定,在文学作品中对科学、人权的引进时序,中国期刊的三波现代化浪潮,早期白话文的倡导和早期翻译作品的成就等方面来看,有必要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向前”位移,才能将20世纪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中国社会情境中,中国教师的角色演变,启蒙者与专业人,虽不同时期有所偏重,但两者之间始终构成一对张力,从"启蒙"高蹈,到双雄并秀,彼此互补。  相似文献   

8.
现代乡土文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是以启蒙作为己任,“立人”成为大多数作家共同关注的命题。现代乡土文学的启蒙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五四”时期在个性意识的张扬之中表现为独立的、自觉的文化和伦理批判,三四十年代现代乡土文学作家一方面对乡村社会和农民进行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的启蒙,另一方面挖掘存在于乡村社会中那种朴素、自然的人性和雄强、刚健的生命力,来构筑新的国民精神,但在民族救亡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作家原有的启蒙者资格的动摇和个性意识的被抽空,启蒙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  相似文献   

9.
《骆驼祥子》人物庞杂,三教九流,形形色色,老舍将所有出场的人物,通过两个相切圆 的人物设置,梳理得清清楚楚,并且透过庞杂的人物设置,蕴藉着他对五四时期启蒙者与被启蒙者 深邃而独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祝福》里鲁迅为我们塑造的启蒙者形象才刚刚从历史的枷锁中挣脱,在面对被启蒙者的时候,精神上的痛苦挣扎不自觉地替代了本该付出的行动。通过与等待启蒙的阿Q的对比,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进入启蒙者的内心世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对当时启蒙者真实处境清醒的认识,和对启蒙者清晰而彻底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阐述了现代性的"流体"特质,显示出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在这一理论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学现代品格的"流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的分离、文化立场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变异、文学空间的不断分裂、时空意识的错位、道德意识与审美品格的分化。"流动性"正是转型期文学现代品格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毅然与传统文化决裂。历来追求“文化载道”的中国文学恍然间成为“意义的真空”。现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宗教寻求思想的资源,染上了浓浓的宗教情怀。忏悔意识、悲剧意识逐渐在中国文学中生成。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是舶来品,学界大概对此没做过传人流程的审理。国内大量文学史料雄辩地证明:继中国现代文苑之后,它在新时期文坛的“流速”不减,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变革。这充分反映出新时期文坛有识之士不断沉淀的现代意识之雄起,以及他们面对外来文化以我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悲剧意识不仅是一种审美观照中的美学文化产物,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历史旨趣,还深刻地蕴涵着人类在创造自己文明进程中的主体人格素质的发育水平和生命价值的取向.悲剧意识之于中国文学,其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普遍觉醒,始于"五四"新文学.对于中国当代小说来说,造成其悲剧意识的衰落和悲剧把握的失衡与错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社会中心价值的解体,而是真正立足于个人立场的生命信仰和理性价值系统的始终缺位.透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观照,其悲剧性还向我们昭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和话语结构流变历程,及其存在发展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5.
1840年西方的入侵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开始。1840年既是封闭的、完善的、僵化的古典文学的终结,又是开放的、杂乱的、新生的现代文学的开始。中国文学根据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对立,从第一个层面上可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两大文学系统。由此,广义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从1840年的中国文化背景说起,而中国现代文学的下限至今仍是一个未定的开放的文学格局。  相似文献   

16.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这门课既因其内蕴的丰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因其内容的古老幽深与相对稳定,多年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方面变化不大。因此,重新审视古代文学在当下的意义,确立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建构新的教学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新目标应以学生的现代人格能力为着眼点,以目标意识、问题意识、致用意识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追求,通过对教学资源的现代改造,建构起强迫式积累、个性化解读、文学化表达、观照式体验四级教学体系,逐步实现对学生现代人格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从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到新写实小说的兴起,这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更是一种"平民意识"的继承和延续;"平民意识"是20世纪中国文学当中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一种意识形态,因为它的能动性,所以不能固执的概括.而且,任何概括都是一种遮蔽.对"平民意识"的重新认识和探索,不仅可以建构起现代与当代文学的桥梁,更能增强我们对现代社会中人性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西近代文学中的尚俗性已成学界共识,比如对现世享乐的痴迷追求、对神圣事物的世俗化戏谑以及性爱意识的觉醒等,但各自的尚俗性特征又因国情、世风、文风之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同样的对性爱意识觉醒的描写,中国文学多停留在对性爱行为的关注上,而西方文学在此点却洁净得多;同样的女性意识觉醒,"南欧少女"们敢爱敢求、自主自立、多情而浪漫;中国的女子即便是叛逆女性却也多是被动角色,只在民间文学中才稍事"张扬一些"……尚俗性是人性解放的必然阶段,但却不是人性解放的归宿。把握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解放,营造自由和谐文明的人类生存环境,才是人类彻底解放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20.
长期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较为复杂、稳固的性格心理、思维方式、风俗民情.剖析、观照"农民意识"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一种鲜明而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观念.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他们塑造的一系列农民形象,构成了民主革命以来中国农民命运的发展史和灵魂演进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