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919年爆发于中国、韩国的“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不仅标示着两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新型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契机,陈独秀、胡适、鲁迅和柳宽顺等即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论文讨论了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问题:知识分子身份是如何转换的?其外因和内因是什么?这种身份转换是怎样影响了上述运动的性质、面貌和走向的,而后者在20世纪历史语境中的不断变异,又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念提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小说通过知识分子“边缘”与“中心”艰难选择的叙述以揭示其尴尬的生存状态,通过“游戏规则”与“游戏”的叙述以揭示官场情状;在对知识分子与官场的聚焦中,通过“颠覆”与“认同”,力图揭示生活真相,探索生命真碲,并引出了一些艰难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走出沉默挤入话语圈的努力,其实就是退居边缘选择写作。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的确认和对知识分子的思考贯穿于他的杂文随笔创作中,他的杂文随笔是知识分子话语的表达,他在表达时实施的策略是发现“有趣”。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策。通过对十年建设期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左”倾错误的回顾,揭示了党在对待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上发生“左”的错误的原因,从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回顾这段历史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左”的错误,对于党在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卷首     
上海有两所大学出现了一批身份特殊的学生,他们除了上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当“卧底”,监督课堂质量。而且这些学生,并不暴露自己的“卧底”身份,老师和同学几乎没人知道他们还要监督课堂质量。——据上海《新民晚报》卷首  相似文献   

6.
基于朱墨的官场小说,对文人型官员在知识分子传统“士”之精神与官场权力地位的角逐中,如何建构身份问题进行探讨。这些人物形象各异,却有着相似的官场人生际遇。从身份上来看,他们都完成了从知识分子到官场人物的转变,嵌入了权力机构;从精神特质上来看,在官场“场域”中,他们仍葆有知识分子的种种特质。在二者的胶着紧张状态中,知识分子以“智”为依托的人格理想已訇然失性。然而,从知识分子身份到官员身份的蝶变之后,却又伴随着隐忧。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农民作为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被置于同一意义场中二元对立的位置,他们之间的冲突及冲突背后的身份、权力、意识形态以及自我表现的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作者以对《在废墟上》中知识分子与农民可疑遭遇的解读为切口,追索二者在中国文化和政治谱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由最初的试探性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放逐与搁置,精神始终无处安放。“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彷徨与身份焦虑,见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身份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一直或隐或显的存在着,由最初试探性的表现到“百花文学”的集中爆发.再到完全接受主流声音的规训与改造.知识分子却始终不能够给自己以很好的定位。“十七年文学”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共和国的革命事业中的角色彷徨与身份焦虑,为我们认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史提供了绝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经世致用"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早期现代化的视角入手,探讨“经世致用”传统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近代转型的关系,揭示了“经世致用”传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是实现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日据时期台湾底层人民的遭遇,台湾人的民族性格、身份认同问题,以及更广阔的文化上的“孤儿意识”一直是台湾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亚细亚的孤儿》中知识分子胡太明忧疑苦闷的生活历程。本文以胡太明为典型,从殖民社会中矛盾苦闷的知识者和身份认同的悲剧性悬置两个方面探析在特殊的台湾经验背景下,在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中,在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探求中,“自我”在冲突中如何被击败而最终走向悲剧性的幻灭;并试分析胡太明作为日据时期典型现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巴金与胡风,以独特的、深刻体验过的生命经历,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提出了控诉。巴金从潜意识中的噩梦的反复困扰和不断的追问、拷问,展示出内心层面“理得心不安”的困境;胡风从现实遭遇和理性思考出发,真诚地道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是“精神奴役的创伤”,揭示出头脑层面“心安理不得”的执着。一个作家、一个理论家,以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地表现出了知识分子本真意义上的执着。为新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启了另外的生命向度。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对于郁达小说创伤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一直有所争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小说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说明由于当进的社会压迫,“理”、“礼”束缚等造成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身份,使得他们由极度的失落以至心理上曲扭变态。揭示了他们在白挣扎中觉醒,在觉醒中毁灭的深层次精神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4.
张小琴 《湖北教育》2009,(10):50-50
老师可以在学生中安插卧底吗?有的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班主任不应在学生中安插‘卧底”’;有的老师在经历“一场哭笑不得的闹剧”后,心里满是“‘卧底’之悔”;既然那种不打小报告,不为表现自我;只为及时反映班级严重违纪情况的“匿名‘卧底’”可遇而不可求。不妨从树立良好的班风做起,“让‘卧底’公开化”,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主要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题材。在有关知识分子的小说中描述了当时中国社会两类知识分子中的五种人物。鲁迅有关知识分子的小说中对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概括、新的小说模式、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集中体现了“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作为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应当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更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化发展与学历提高,中小学校长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不能仅仅从教师的角色来界定。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是每一位校长应该保有的。从“校长”的职业角度看,知识分子是校长成为教育家的思想身份,是成为管理者的人文身份,是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话语身份。但中小学校长的知识分子身份遭遇了多重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启蒙思想是“立人”思想,即紧紧扭住“奴”如何转变成“人”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如果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身份来划分,他笔下言说的对象主要有三类,即统治、民众、知识分子。在这三类中,统治的专制制度和愚民政策是造成后两类“奴性”根源的缘由。因此,鲁迅在对这三类的分析、批判和解构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立人”思想,即从铲除“奴性”产生的根源入手,进行了前所未有、令人颤栗的“灵魂”的审判和拷问。  相似文献   

19.
“立人”思想是“五四”时期许多激进知识分子共同的启蒙思想,林语堂也以“浮躁凌厉”的姿态极力呼唤“科学”、主张“欧化”和提倡“幽默”,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与视点迥异于鲁迅等其他知识分子,表现了他“立人”思想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完整地了解林语堂的人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国民”话语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溯源于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的诉求。在此过程中。以梁启超和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精英于批判“国民性”的同时,参照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建构了具有独立人格和权利自由观念的“国民”新意象。“国民”话语本身内在地涵盖了对公民身份的承认,刻画和标识了民众的政治维度,促进了近代以来公民社会的化育和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