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韶刚 《中国德育》2006,1(12):8-10,83
中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种时代特点使中国社会面临激烈的道德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解释这些冲突,能否在“三多”时代寻找到“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的民族道德价值,如何理性地探讨和认识主流道德价值建构的科学规律,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批判、反思与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追赶型到自觉性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人民逻辑、以实现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和平发展实现现代化,从价值指向、发展理念、实现方式等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既立足中国国情,同时兼具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探索贡献中国方案,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不仅面临着西方殖民者政治、军事的侵略,同时还面临着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挑战。“用夏变夷”还是“用夷变夏”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想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冲突的双方——太平军和湘军,分别高举“上帝”和“孔孟”的思想大旗,在战场上你死我活地进行厮杀。这种以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之争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学、讲、探、练”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借助学教案引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互动探究等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一模式,可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及其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建构方式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学、讲、探、练”四环节教学模式,使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得以落实。该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如下:  相似文献   

5.
关于“三个面向”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下简称“三个面向”)非常重要,是我们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项根本方针。去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们曾提出,教育工作要克服脱离实际的弊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使教育更好地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  相似文献   

6.
以加入“WTO”为标志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后WTO时代”。这之前 ,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质是以改革促开放 ;而“后WTO时代” ,则不可逆转地转变为以开放促改革  相似文献   

7.
明荣辱、知廉耻:道德教育的时代呼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重视以德治国的儒家伦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早在两干多年前。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星共之。”显然,孔子是强调以德治国的。其实,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立场出发,我们认为.德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从而自觉地做到有所不为,自觉地避免犯罪。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儒家学者就主张将“耻”与“德冶”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论断。我们应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核心范畴,精准理解“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客观必然性,深刻认识“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经验与智慧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是立党兴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是兴国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论基础,是为全球治理、世界和平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终身教育的文化选择、实践主体及基本动力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态化。以时代理路的尺度,去廓清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审视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焦点,谨慎地提出以“文化创新”为体系构建的纲领、以“实态推进”为体系构建的抓手、以“全员参与”为体系构建的基点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以“致用”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文学现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以“审美”为中心的非功利主义文学现构成了二元对立的两个层面,从这两个矛盾层面之中,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寻找到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走向,从而使现代“文学”的观念得到鲜明的确立。  相似文献   

11.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军事家、外交家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知识分子是以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为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一个阶层,其中有许多人才。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知识分子,便成了能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打倒“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提出了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为全社会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基础。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以发展生产力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中国应建立“侨务文化”理论体系。从全球化时代语境出发,建立“侨务文化”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时代话语要求。中国侨务文化理论体系以起源论、认识论、历史论、政策论与实践论等理论板块为体系架构,阐释中国侨务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演变过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中心的文化逻辑是认识论的核心,这种逻辑的基础就是中国《易经》与《墨经》中的“阴阳和合”与“同异交得”的观念。在侨务文化的历史论中,划分了侨务文化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指出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特性。在对侨务文化政策观念的论述中,主张以和谐发展为主体,要以国际法律规章和国际惯例来制定我们的侨务政策,维护华侨与华人的合法权利与要求。关于侨务文化实践方面,则应当适应全球化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引进华侨与华人的金融和产业投资与科技力量的合作,推动中国侨务工作的转型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既在百年奋斗实践中积淀了丰富内涵,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呈现出新的时代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彰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实践中,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表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着力点,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得以有效保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表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指向,将党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目标落到实处,是“为人民服务”的民生表达。这些表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以贯之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开始讨论本问题之前,有必要把“市”在秦汉前发展的历史简略地作一番回顾。现在,人们习惯地把“市”同“城”连称叫做“城市”,似乎“城”和“市”一开始就是紧密地联在一起的。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城”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史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城”的出现,标志着野蛮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  相似文献   

15.
漕运是封建王朝政治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必然以政治中心为转移,以满足都城物资需求为目标,以连接都城与漕粮产地的水路为载体;同时漕运又是一种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又受经济活动规律和运河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根据王朝都城的位置变迁、漕粮主要来源地的变化以及运河网络的发展,可将中国古代漕运系统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即以长安为中心、以“关东之漕”为内容的发生阶段;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蓬勃发展阶段;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繁荣发展阶段;以北京为中心、以“江南之漕”为内容的高度发展与终结阶段。漕粮来源地的变化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生、发展、繁荣和终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不是简单地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外在表现样态模仿和变革。中国社会传统结构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传统结构的根本特点,即乡土性。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而不是西方以团体为中心的社会。因此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事实,显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不是由一个“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革命性转变进程。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2009,(9):1-1
再过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了。九十年前,一大批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们,跃跃欲试地要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新思想付诸行动,以他们为发起者,掀起了一场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促进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它树立起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也昭示了中华民族觉醒的新开端。“科学”“民主”“爱国”和“启蒙”,成为了这场运动留给后人,特别是后代青年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运动以来,祖国历经种种内忧外患,但以五四运动中觉醒起来的民族意识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实现“两个中心”的转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真理的守护神,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因势利导。二是“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如此,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都能认真地解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视野看,我国传统社会长期因循城乡一体的结构体制.这一体制随着近代西方现代化的深入而瓦解,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化走上了一条“以地为本”的发展道路.“以地为本”的城市化给我国当前社会带来了城镇化率虚高、半城市化、逆城市化等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当今中国的城市化就其实为“土地的城市化”.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应该进行由“以地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转变,走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回归.要真正实现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正确认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系,纠正一些极端化倾向和误读,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真正内涵,进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