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与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以相如功大,释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句话。句末的“右”,即“上”。意思是说,相如的地位在廉颇之上。但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还有这样一句:“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课文注解为“正副统帅”。显然,周瑜是左都督,是正职;程普是右都督,是副职。那么,“左”比“右”又高了。一会儿“右”为上,一会儿“左”为上,岂不矛盾吗?究竟是“左”为尊,还是“右”为尊呢?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五册《赵将括母》中的“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意思是说,“现在赵括刚一当上将军,便面向东方(昂然)接受军官们的拜见,军官中没有敢抬头看他的人”。可见,古人的座位是以面向东方为尊。高中语文第五册《柳敬亭传》中又说“尝  相似文献   

3.
新订《语文》高一册231页对“位在廉颇之右”的“右”字作注说:“右,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而高四册279页对“虚左”的“左”又注说:“左,左边的位子,是上位。”同一部教材,对“左”与“右”的注释近乎自相抵牾:右,是上位,左,也是上位,到底哪是上位?给学子以迷惘。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选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右”,教材注为:“[右]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教材第三册又选了《史记·魏公子  相似文献   

5.
彭习银 《学语文》2002,(2):46-46
究竟是左为尊,还是右为尊,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朝代(或国家)在不同方面不尽相同,比较错综复杂。一般来说: 一、乘车方面 以左为尊。如车上坐两人,尊贵者坐左边,主人居右边。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信陵君)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空着左边的位子(给侯生)。侯生是一位隐士,“家贫,为大梁夷门  相似文献   

6.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明确地告诉我们古人以“右”为尊,怎么《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又说“左”是上位? 严格说来,“古人以右为尊(上)说”的表述是不科学不准确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在一般情况下,座次的尊卑是通过方向来表  相似文献   

7.
王聚元 《学语文》2004,(5):44-45
古代究竟是尊左还是尚右,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近几年来,报刊上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惜乎大多是列举一些现象罢了,说得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学语文》2002年第2期上曾刊发过彭习银同志题为《浅谈古代汉语中的尊左尚右问题》的一篇短文,从古代的车制、官制及坐席方面,阐述了“究竟是左为尊,还是右为尊,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在不同方面不尽相同,比较错综复杂”的观点。该文的表述是正确的,符合古代各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礼俗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明显地表现为周、秦、楚一带尊左,宋、齐、鲁一带尊右。可归结为殷,宋及两汉尊右,周、秦及汉末以后尊左。在汉语史方面,尊右卑左的书面语在春秋时代即已形成,在西汉得到巩固发展,致使一直尊右的书面语与尊左的礼俗长期相反。文章还论及了研究方法,礼俗变例等。  相似文献   

9.
左、右二字都可以用作姓氏。1985年第6期《文史知识》在《尊左与尊右的源与流》一文中,曾有“中国姓氏有‘左’而无‘右’”的说法,但实际上我国用“右”字作姓氏的,比用“左”字的还要多。例如:①右汉有右公弼,宋有右嘉祥(见《万姓统谱》)。②右公卫右公子之职,后以官为右公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③右尹楚公子辛为右尹,子孙氏焉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古代,尊右?还是尚左?从古至今,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在古籍记载中,多见尊右,但亦又见尊左,似无一定之规。在今人的著述(包括辞书、文章)中,也多说法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辞书在不同的词目下便有不同的说法,时而“古以左为尊”,时而“古时亦尚右,而以左为下位”。只看一端,似觉有理,两相对照,矛盾抵牾,不能自圆其说。问题确乎有点费解!大则,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历史环境、风俗习惯下,尊右尚左有异;小则,在各种礼仪、官制、方位、座向、行止、坐立、车上、堂前、室内、男女、服饰等等方面,或尊右或尚左,各有不同。经初步思辨,问题尽管难于一下解决,但并非毫无规律可寻。为了便于读者一目了然,我把自己的研究结论先放在前面,这就是:  相似文献   

11.
秦朝官制并非尊左卑右侯雯近读姚国旺同志在《北京师范学院》1987年第2期发表的《秦朝官制尊左卓右考》一文,感到其中疑问甚多。不仅文中所列举的史实根据与其他文献记载有悟之处,而且论者对大量证明秦朝官制尊右卑左的史料亦多有误解。试举数例:(一)姚文举《史...  相似文献   

12.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尊卑界线分明.在古代通常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用“右”借指较高的地位.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中,对于人物的座次,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因此,《鸿门宴》中的座次,是面东为尊。这与古代帝王面南召见群臣议事,以南向为尊的座次不同,那么,“以东向为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仪礼》记,古代贵族的住屋,通常是坐北面南,而且一般为“堂室”结构,“堂”在前,“室”在后。“堂”不住人,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堂”上座次最尊的是坐北面南。帝王在宫殿上的座位也是背北面南,群臣则北面朝君,故古书里常有“南面称王(孤)”、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尊卑界线分明.在古代通常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用“右”借指较高的地位。例《廉颇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并且还用“右”指世家大户为“右姓”、“右族”,在《张衡传》中有:“时国王娇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又如:“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后汉书·郭伋传》)都属此类。古代尊崇“右”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称住在里巷大门左边的贫苦人为“闾左”,《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古代称官员降职为“左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左右尊卑的问题:有时“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请侯生(空着左边的位子,让侯生上坐);而有时则右为尊,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还有司马迁不惜笔墨叙述鸿门宴的坐次安排,是何用意?这些都涉及到我国古代左右尊卑的问题,弄清了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解惑”,而且可以深达其旨。  相似文献   

16.
“面南”还是“面东”为尊──谈谈古人堂室座位的尊卑陕西省商州市中学任俊荣初中语文第五册《赵将括母》中“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意思是说:“现在赵括刚一当上将军,便面向东方(昂然)接受军官们的拜见,军官中没有敢抬头看他的人。”可见...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一般说来,人类的左半大脑比右半大脑更为发达,这是由于人类长期习惯使用右手的结果。唐朝的孔颖达在《左传·襄公十年》疏里就说过:“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这自然形成了古人特有的左贱右尊的尊卑观。董勋《答礼》言:“职高者名录在上,于人为右;职卑者名录在下,于人为左,是以谓下迁为左。”《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完璧归赵,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被赵王委以重任,“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官职比廉颇大。《琵琶行》一句“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就表明白居易的官位是降职,人是被贬…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阶有高低,座次分贵贱。这种尊卑贵贱常常用“左”“右”来表示。“左”,“右”孰尊?时“左”时“右”。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不可不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常识。近现代尚“左”,虽不成文,却也约定俗成,这从很多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提法中体现出来。如“男左女右”渗透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以“左派”称倾向进步的,用“右翼”指反动  相似文献   

19.
“左”与“右”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两个方位名词,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用“左”用“右”大有讲究。周朝、秦朝、汉朝时,以“右”为尊,世家大族称“右族”,皇亲国戚称“右戚”,西周大学称“右学”,专记历史大事的史官称“右史”。那时右尊左卑还具体表现在居住的方位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普通平民则居市区之左,等级十分森严。像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言及“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这里的“闾左”指的便是居住在里门左侧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亦写到,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是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20.
“侧尊”是《仪礼》中经常出现的动作,常与“房”相连出现,多出现于行礼时的器物放置之处。唐贾公彦的《仪礼疏》和清张惠言《读仪礼记》作为对《仪礼》经注作出独到的见解的经典注疏,对“侧尊”的讨论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贾公彦认为《仪礼》中与“侧尊”有关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偶、独一”,另一种是“旁”“边”。张惠言认为《仪礼》中的“侧”都应解释为“独一”。但《礼记·玉藻》对“侧尊”中的“侧”训为“旁”“边”的例子有明确的解释,并非都应归为“无偶、独一”一类。本文基于此矛盾梳理《仪礼》中与“侧尊”和“房”有关的经例,对此问题作出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