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主要是以塑造怪诞人物形象和展现孤独主题来表达她本人和笔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孤独的主题除了始终贯穿在麦卡勒斯所有作品中,还烙刻在她个人生活各个层面。以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的美国社会和作者本人坎坷的人生历程为背景,试图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对《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人物形象分析,展示麦卡勒斯对孤独起源的思考和对摆脱孤独办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空中骑士》与《一个战争片段》两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为例,介绍了一种通过寻找原作写作共性的相反特征来探究作品间主题共性的新方法,从而解决了被比较作品间主题共性模糊,同时存有相似写作特征但无法从中直接获取主题信息的情况。通过对"镜面特征"的寻找,得出了两部作品"对传统英雄主义进行颠覆与讽刺"的主题共性。  相似文献   

3.
从人性关注与理性拯救、流散人群的家国之殇、美少年原型与青春主题、人生和情爱、戏剧色彩与艺术手法等方面对白先勇经典作品展开分析,展示、解读其作品意蕴的多重媒介以及其作品丰富的研究可能,着重分析了其同性恋书写。通过探讨其人生历程和回族背景,分析其民族身份与作品基调和生命态度的相互影响,并对其时空感、悲悯情怀等独到的艺术特色进行思考。通过比照境外对白先勇作品的评价,突出其对抗文化偏见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索尔·贝娄的短篇小说《寻找格林先生》的伦理指向,分析了实际行动、遵循善行、满怀希望的乐观主义在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主人公在执著寻找格林先生中担负起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任,在满怀希望的乐观主义中遵循善行并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传统上往往是从阶级的、政治的、社会的视角来进行的,但本文从另一个视角——人生视角来解读作品,以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分析,达到对作品以立体化再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核心》被西方普遍认为是格雷厄姆.格林的一篇佳作。小说的主人公斯科比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者反复强调主人公的悲剧性是由于"怜悯和责任"感所导致的,而斯科比的妻子和情人正是他实现怜悯感和责任感的客体。格林正是从斯科比的人际关系中,让我们感悟到他悲剧的必然性,感悟到作品背后所蕴藏的对人、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甚至是对死亡的深刻思考,继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雨王亨德森》是贝娄作品中最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一部小说,主人公亨德森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现代性意蕴,其追求自我,探索人生价值的个性化历程呈现出鲜明的三大层次,即自我意识觉醒-人格分裂-寻找自我的发展过程,而这三个阶段都以同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三只动物为标志,从亨德森的精神迷惘和人生探求上体现出贝娄小说中普遍的追寻主题。  相似文献   

8.
格雷厄姆·格林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作家、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格林的作品通常以贫穷、炎热、肮脏的热带地区为背景,以至于后来格林的这种破败凋敝的作品背景被命名为"格林之原"。以往的学者主要针对格林的长篇小说进行研究,探讨宗教、政治和道德问题,而他的短篇小说则鲜有人问津。笔者认为,格林的短篇小说力度不减地传达他一贯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思想,本文以格林的短篇小说《艾奇韦尔路不远的小地方》为例进行分析,从黑色电影的视角出发,旨在剖析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焦虑不安,即便出现一丝希望,也被残酷的现实扑灭,使之走向精神崩溃,一探当时英国社会究竟给底层人民带来怎样的巨大的痛苦与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9.
普希金有很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驿站长》是其中尤为著名的一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因此,对作品的主题仍有必要重新解读。对作品描写的情节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分析、解读,我们能更深刻地感悟人生,用更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用美好的色调勾勒自己人生的画卷。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实作品的操作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制作者要善于从另外的角度寻找题材,常作常新;要认真策划,制作充满魅力的作品细节;要寻找意义,以表现鲜明的主题为操作的归宿。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以犀利的杂文和温情的散文著称,其中温情散文作品以"人生三书"系列为主,这一系列作品有以叩问人生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龙应台的个体意识,一个是龙应台面对孩子成长对个体发展的尊重,集中表现在《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两本书中,一个是龙应台面对父母老去对个体生命的思考,集中表现在《目送》一书中。  相似文献   

12.
对土地的挚爱和对家园的守望是<飘>与<荆棘鸟>之间其通的主题之一,也是它们的文学魅力所在,从乡土情结的角度出发,对作品中主人翁的人生历程进行分析解读,揭示两部作品在表现这一主题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13.
对恶的书写和揭露,是福克纳和苏童作品中着重表现的主题。在作品中以夸张的方式暴露种种恶既是他们对现实人生的一种体认,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比较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之恶、文化之恶和人性之恶展现出两位作家共同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善的期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逆向设计“理解为先”“以终为始”的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的,就音乐学科如何确定单元主题、整合单元学习素材、寻找单元基本问题做探讨。提出寻找单元基本问题的三种方法:挖掘教材作品共性,寻找基本问题;搜索课标核心词汇,寻找基本问题;立足学生学习需求,寻找基本问题。并对基本问题的特点以及提炼基本问题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母女关系是女性主义作家作品中的常见主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其作品《在玫瑰花丛中》中展现了复杂矛盾的一种母女关系;妇女主义者爱丽丝·沃克在其散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中则展现了充满信任的一种母女关系。本文以叙述角度和关系内涵等为切入点分析了两位作家对母女关系这一主题的认识。尽管两位作家描写了母女关系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但其互相包容、信任和支持的主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寻找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小说主人公们从对父亲的寻找、情感的寻找和文化认同的寻找三个方面反映了他们在本我、自我、超我进行的探索,折射出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自我寻找这一阶段,正是通过种种寻找和磨砺,才能形成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建立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三言”申有许多作品涉及释道,该文认为某些鬼神崇拜、因果报应思想属于中国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范畴,而非宗教观念从释道主题作品入手,分析其僧道形象和故事情节,可看出冯梦龙对释道的不同态度,并试从其个人经历、思想体系中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8.
唐诗婧 《教师》2019,(15):31-32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这部作品以人生中的苦难罪恶为主题,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通过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众多人物的描写展现了18世纪的巴黎全貌。文章旨在通过对文本内容及其深层内涵和创作手法进行解读,实现更全面地探析作品。  相似文献   

19.
周春霞 《文教资料》2012,(24):15-16
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是中美洲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她的作品体裁多样,涉及诗歌、小说、纪实文学和翻译,反映出对家园的眷恋与热爱,对军事独裁和种族歧视的反对与憎恶。作为美洲人民的喉舌,她将反映社会不公正的现实为己任,并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同时期的人生体验和深刻思想。对中国读者来说,阿莱格里亚仍然陌生。本文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几部典型作品的内容,解读其作品的两大主题:女性和政治。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实作品的操作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制作者要善于从另外的角度寻找题材,常作常新;要认真策划,制作充满魅力的作品细节;要寻找意义。以表现鲜明的主题为操作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