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嵩焘是我国近代第一位驻西方的外交公使。鸦片战争之后,在与西方诸国交往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外交思想,包括和戎、以理制胜、以礼待人、平等交往、学习西方、求实轻名等,这些思想充分显示了郭嵩焘的理性外交思维,在清王朝保守封闭的环境中,他的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晚清保守派在外交上的保守主张主要表现为:拘泥于传统外交礼仪;对外交涉坚持强硬态度;反对派遣公使外国;在“义和团运动”中盲目排外等,这些做法与主张严重阻碍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对晚清政府的内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朝贡体制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这套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由朝贡体制到条约体制再到近代外交体制的递嬗。一方面,反映了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的外交体制渐次进入了近代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在国内没有设立专门办理外交的机构,在外国更没有派出一个常驻使臣。1861年,英国公使卜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沙俄公使巴留捷克以征服者的骄横姿态避驻北京。这些殖民强盗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派驻北京的第一批“外交使节”。同近代国际外交惯例相反,外国公使驻京的同时,滑政府并没有派出驻外使节。 早在1858年天津谈判中,英使额尔重就向清政府  相似文献   

5.
论王韬的外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王韬的外交思想朱健华鸦片战争以暴力的形式,将中国的历史推入近代社会,中国紧闭的大门被迫逐渐向外部世界打开,而外交问题亦随之提上了日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跳出“夷夏之防”的圈子,从全新的角度思考近代外交问题,学习近代外交知识,也提出了一些近代外...  相似文献   

6.
《星轺指掌》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外交关系法的著作。该书重点阐述了公使及其职责与权利,对领事与领事裁判权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与此同时,一批近代西方外交术语得以译定。它们对于近代中国的外交、思想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俞启定 《教育研究》2021,42(6):62-69
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及文化渗透,使具有高度稳定性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被近代教育所取代.近代教育在缓慢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跨越式突进,均出现在中国与列强的战争遭受重大失败和耻辱之后.其发展线索是:由举办专业技术教育开始,与传统教育并行发展;到拓展至普通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最终形成近代教育体系和废除科举,传统教育在体制上消亡.在此过程,西学东渐导致的教育思想观念起到先行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学校产生的方针.从师夷的"技"到"术",再到"学",最终归为"中体西用",成为清末近代学制体系建立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在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国人外交思想的整体框架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其次,群体是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特定群体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近代外交思想的变迁。再次,从西方传入的均势观念对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与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与西方列强条约关系的建立和深化,清政府的外交模式逐渐发生转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仍以羁縻理念和思路应对新的中外关系,但无法如同古昔一样运用这一传统的驭外之道.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对外观念亦随之转化,传统与近代混合交织在一起.经过甲午、庚子,它进一步舍弃了羁縻之道,确立了条约外交意识.中国外交出现了新的趋向,传统的驭夷走向了近代的外交.  相似文献   

10.
王中华 《时代教育》2012,(3):181+190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第一位驻外使节。其在充分了解"国情"和"夷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认为中国应循理外交,对外交往要"知己知彼",通其情,达其理,知其法,严守条约等。郭嵩焘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他的外交思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使国内外环境和谐,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自立、自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不仅促使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而且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受到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南北洋大臣的设置则弱化了清廷传统之对外关系.南北洋大臣所参与的外交活动构成了晚清外交实践的主体,对晚清外交传统观念向近代化的演进转变、及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晚清国力衰弱、专制政体、不完整的外交策略、传统意识的桎梏和近代外交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12.
广州行商是清政府指定对外贸易的封建商业组织,享有专营权,在鸦片战争前一直主导着对外贸易.但随着外贸环境的恶化、出口商品定价权的逐渐削弱以及交易成本渐次升高等矛盾的日渐突出,其外贸专营权逐步丧失,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保持一贯的"华夷观念",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合理化为"招抚"夷人的结果,而不顾国力强弱的对比。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的结果,统治者被迫接受彼强此弱的现实,调整观念中的"华"、"夷"区隔,对外采取注重信义的"和戎外交"政策。而在观念的最末处,仍保留着一块修护尊严的居所。  相似文献   

14.
闭关锁国是清朝对外政策总体描述。不论是顺康时期的“禁海”,还是乾嘉道时期的一口通商,清朝也没有完全割断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总览鸦片战争前的西器东传和西学东渐,呈现出西器东传宽,西学东渐紧;西器东传快,西学东渐缨;西器东传畅,西学东渐塞的特点。天朝自大和文化专制促使朝廷错误地选择西器与西学,报复性的惩罚终于在鸦片战争中发生。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制订法令禁止走私茶叶、丝斤绸缎、军器火药等商品。清代走私律令的制订并非从贸易需要的角度出发,而是统治者在朝贡思维和“严防其出”思想指导下的海禁法令。虽然这些法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正当贸易、阻止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殖民活动、保持国家主权完整的作用,但它无视世界潮流的发展,不能及时调整,五口通商后逐渐丧失效力。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把持外交大权的满族权贵在外交上奉行既要维护国体,又要避免与西方国家作战的指导思想。他们心目中的“国体”,就是清朝传统的对外关系体制。也就是与闭关自守政策相联系的惯例和体现所谓天朝上国之尊的程序与礼仪形式。这种指导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造成国家权益的惨痛损失。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前后,耆英对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技术、基督教文化与医疗以及中西的通商贸易等有了新的了解。这些对西方新的认识,是指导其对外交涉的思想前提,也直接影响着当时清政府外交方针政策:诸如“力持和局”、基督教弛禁及“以商制夷”等等。  相似文献   

18.
从北洋三口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近代化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营口、烟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方开设的三大通商口岸。实际上.这三个城市都是清代前期随着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崛起的,到清代中叶已是北方沿海税收额最高的港口。考察它们在开埠之前的发展脉络,对我们进一步深化关于中国近代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维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继续活动。在引渡维新派流亡者的问题上,清政府和英、日等国政府发生外交纠纷。维新派流亡者在英日朝野展开游说活动,争取英国和日本对保皇活动的支持。维新派流亡者的涉外活动加剧了清政府与英日两国的矛盾,在客观上进一步孤立了清政府,促成了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失序。可以说,维新派流亡者对清政府的外交孤立活动与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的外交严重失序有着不可分离的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前,道光帝采纳臣下意见,维护正常贸易,严惩违反法规的英商。针对英国的鸦片政策,他支持严禁派,掀起禁烟运动的高潮。在战争前夕,他支持地方督抚的反经济侵略要求,敢于断绝与英国间的贸易,并采取其它应对措施。虽然他也有妥协的一面,但抵抗为他反对经济侵略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