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代条约制度的研究,从国际法和制度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过渡性的特殊社会形态。论述了条约制度的产生、形成过程、内容实质,剖析了条约制度与国际法的关系,及其条约制度产生的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讨群体观念在近代的演变。文章认为,原始社会的“公天下”的群体观念,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出现了质的演变,产生了“家天下”的群体观念,并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主干。这一观念与西方最迟在古希腊时代就已产生的重视个体的政治文化迥然不同。进入近代后,尤其是从戊戌时期的思想家们开始,用西方的自然权利学说对“家天下”的群体观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清算。这一清算虽然未能建立起个人主义观念体系,但却使传统的群体观念发生变化,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以“民权”为中心的群体观念,即强调整体的“民权”。这与以君权为中心的群体观念有着质的区别,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做集经师和人师于一身的“大先生”是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要求。思政课“大先生”呈现出“大成智慧”“大任担当”“大写人格”的价值定位,表现为大经师和大人师的统一、最好的小我和最好的大我的统一、优秀的传道者和坚定的行道者的统一的精神境界。为了成为思政课“大先生”,思政教师需要固牢初心使命,坚守角色自觉,遵循思政教师成长的质量互变规律,落小落细落实“六要”“八个相统一”,“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  相似文献   
4.
辛亥时期,胡汉民提出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排外观。他认为,发生排外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汉族的种族思想、清政府实行的内外方针,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胡汉民主张区分不正当和正当两种不同性质的排外,其判断标准是国际法。他认为正当排外便是主张国家权利,同时又认同合法的主权限制。在他看来,要达到正当排外的目的,其根本之计在于排满革命。胡汉民和革命党人致力于反清革命,而对如何解除帝国主义压迫问题有所忽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国内的重大事件与对外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剧变,更是概莫能外.不论从辛亥革命本身,还是从中外关系史的角度来看,深入探讨这一论题,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晚清,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之后,至辛亥时期,中外关系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历史专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知识传承、学生内在发展以及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精神,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共同发展的教学框架,搭建教学相长、师生并进的和谐平台,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同时又要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7.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套上了不平等条约的枷锁,中华民族为解除这副枷锁.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清政府时期的修约尝试,大革命前后的废约运动,抗战时期基本废弃,直到新中国建立,才真正结束了不平等条约时代。这段艰难曲折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在某种程度上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想。他吸纳了先秦至清初礼学思想的素养,认为“礼”不等同于礼节仪式,而是修齐治平的根本,万事万物的归结。“其学问宗旨以礼为归”,认为礼学经典是经世之学,以及立身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必读书,并将其作为融通汉、宋两家的途径。他继承了礼以“时”为大的思想,主张因时变通,从而能够进行不同于传统的某些改革。但又不赞成“轻徇俗好”,仍坚持传统礼制的基本精神,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从而限制了变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礼”所蕴含的“不泥古制”的变易精神,为传统文明转向新的文明提供了一条渠道。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及其相类似的传统士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近代文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自幼即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传统文化铸造就了他的品格。同时,曾国藩又是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他积极引入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曾国藩能够接受近代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  相似文献   
10.
一、学科素养是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难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强大支撑。为了通过评价改革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在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知识本位的思想,明确规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程“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