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差生”在班级里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对班级建设的负面效应极大。因而,做好对“双差生”的教育工作对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提高班级的管理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对“双差生”的教育有此四忌:一忌:歧视厌弃“双差生”如果说品学兼优的学生给老师带来的是喜悦的话,那么,“双差生”给老师带来的更多的是烦恼。一位名人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对一个教师而言,爱那些优秀生并不困难,而要去爱那些“双差生”却不容易,然而这种爱却是必要的。在班级的日常活动中,“双差生”享受最多的就是冷遇、厌弃和讽刺,感到孤独。如果老师不能给“…  相似文献   

2.
“老师,我认为瑞情同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定期开展班务班风班情调查,是了解学生沟通思想净化心灵的一种教育手段。这次我和同学们一起重点调查了四名“双差生”的情况,结果除了罗列他们的几条“罪状”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写出了对“双差生”的新发现、新优点。刚收集完调查表,就听班干部王珏来向我“补充”报告,她还说:“瑞情同学的这个优点是我今天发现的。早课上,他没擦黑板,我替他擦了后,找他问情况,他承认了错误,还说愿意接受惩罚。”听罢这话,我当即表扬了王珏同学,肯定了她善于欣赏别人的思想行为。在常人眼中,“…  相似文献   

3.
“双差生”是指思想品德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只有研究和掌握“双差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表现,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有可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一、“双差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表现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括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成分,品德不良的中学生,其心理特点也一定会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一)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双差生”由于品德不良和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家长的责备打骂、老师的批评训斥、同学和邻居的讽刺挖苦,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损伤.由此他们讨厌家长和老师,希望他们不要管他.可是家长和老师又恨铁不成钢,往往管得过严、过急,方法过于生硬,所以“双差生”与家长、老师之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例如.有的学生顶撞老师说:“我一不偷二不抢,你拿我怎么样?”家长骂他他不理,打他他就跑,甚至以死来威吓父母.“双差生”做坏事以后,往往感到心虚,怕家长、怕老师,见到这些人往往采取疏远、回避、警惕的态度:如果触犯他们,还会采取粗暴无礼的行动.他们异常敏感,有时老师一个眼神或动作.人们无意中说的一句话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冲动或忌恨.他们错误地认为家长的教育是嫌弃他们,老师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同学的帮助是打击报复.  相似文献   

4.
由于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群体中,总会出现个别学习及思想上的“双差生”,做好“双差生”的帮助、教育、转化工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一定的教育艺术水平。本文拟就掌握教育时机,转化“双差生”思想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体会。掌握教育时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做“双差生”思想工作中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几种情况,有时与学生的谈话事倍功半,有时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有时却取得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对个别…  相似文献   

5.
一“双差生”是个老生长谈的话题,也是困扰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里越来越多的“双差生”的出现。人们普遍感到,现在的中小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原因也主要来自“双差生”的困扰。“双差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深层次看是现代家庭的畸形教育和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必然产物。很多教师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现实不衔接,家庭影响和社会现实带给学生的冲击力远远大于学校教育的感染力,学校教育虽是一块绿洲,但抵挡不住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副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我接手了五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按照惯例,开学初,我向原来的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状况。原班主任老师贴着我的耳朵告诉我一个秘密,班里有一名叫春的“双差”学生,对他教育不必太认真,否则只能是自寻烦恼。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每一任班主任都交代过的秘密,春从不学习,考试一直是“挂红灯”,从一年级一直挂到五年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高三“双差生”产生的原因,进而认为双差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教育好的。文章重点阐述了实现“双差生”转化的方法和原则,以期对高中教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只有对所有孩子都给予关爱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意即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然而,现行中学教育存在一个怪圈——就是把教育的重心锁定在“问题学生”、“双差生”、“后进生”身上,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尖子生、三好生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从而忽视了对其的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班主任言行,比学生父母的教育更具影响。我认为作为班主任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五要”、“五忌”。  相似文献   

10.
“双差生”的心理保护□四川毛兴芜转化“双差生”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在具体工作中如何能更有效地达到转化“双差生”的目的,是需要班主任老师认真研究的。这里介绍的尊重“双差生”,理解“双差生”的工作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保护“双差生”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11.
八年前,我教的五年级班里有一个活泼好动的男生,名叫张宁,我一到这个班就听说他是班上的“调皮蛋”和“双差生”。我第一天上课他就不守规矩,在座位上不安稳,老做怪像,影响周围的同学。他的家在学校附近,父母30多岁,都是被“十年浩劫”耽误了学业的人,他们悔恨自己的过去,寄托厚望手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的表现却令他俩失望。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与家长交往中的“八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忌贪。贪吃,贪拿,贪玩,不仅有悖于师德规范,失掉教师的人格、尊严,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忌贪,是家长认可班主任的重要标准之一。二忌势利眼。对家长要一视同仁,如实地反映孩子的情况,忌阿谀奉承,忌冷语冰人。三忌不顾原则地迁就家长。对待少数要求不合情理的家长,不必正面回答他,要如实地向他介绍班级工作情况。四忌让犯错误的学生“回去喊家长到学校来”。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害怕家长知道,所以干脆不上学,在外游玩,后果不堪设想。较好的方法是电话通知家长到校,或把“喊家长来”变为“访家长去”。五忌在…  相似文献   

13.
学校不应评“双差生”罗瑞琪据了解,当前一些农村中学擅自搞什么评“双差生”活动,将一些思想、学习表现差(即所谓“双差生”)的学生撵出校门。为了避免向教育主管部门呈报,减少社会议沦,学校便“巧妙”地避用“开除”一词,而采取一些不负责任的借日搪塞学生家长和...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三则     
从三个侧面论述了教学的三个原则,即教学“三忌”(教学忌满,教学忌灌,教学忌演),教学“三要”(教学要有情,教学要有序,教学要有魂),教学“三无”(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为不教),试图从教育观念上对教学规律再认识,从而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做法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双差生是指学习上的后进生和品德上的行为偏差生。苏霍姆林斯基(下简称苏)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可见对差生的教育很难,对双差生的教育则是难上加难。但作为人民教师,有责任努力转化差生。如何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本人从教十余年,在工作中从未放弃对任何一个差生的教育,也未放弃任何一个转化差生的机会,下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设计师安徽省教育报刊社孙成城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自告奋勇抓教育。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  相似文献   

17.
治校五忌     
长期做学校管理工作使我悟出了许多治校道理,其中要紧的治校应该注意“五忌”: 一忌自身没教好书。在治校中,校长是一面旗帜,他不可能尽善尽美,但绝不能教不好书。校长是教育行家,主要是因为他是教书里手,而且在较长时间里为学生、家长和主管所认可。好校长首先是好教师。缺欠威信、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校长,主要是由于不爱教书或不会教书或教不  相似文献   

18.
教育督导评估的“五要”与“五忌”青铜峡市第二中学何垠荣教育督导评估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手段,对教育教学进行估量和判断评价,从而为教育决策和导向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督导评估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管理科学,是教育科学管理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科学管...  相似文献   

19.
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必须善于捕捉最佳时机。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体会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自觉树立奋斗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奋斗。还要遵循“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利用一切机会施行教育。例如,一个“双差生”和我刚接触了三周,我就多次找他谈心和家访。他基本上消除了对我的戒备。然而,由于他旧习不改,上课睡觉、唱歌,在校外参与赌博,在班内搭伴,我又找他谈。他的戒备心又开始萌发。一个星期日,我邀他到我家。他在帮我干活时,瘦腿裤裤裆开线,我立即用缝纫机给他  相似文献   

20.
9月份刚接手这个五年级的班,我就发现小李同学虽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较为浮躁,与同学老师相处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犯错误时,不但不虚心接受意见,反而总要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甚至诡辩,加上他的劳动观念较差,所以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交朋友。他并不快乐,常感到孤独无助。他的父亲是一家美国公司的翻译,母亲在内地下岗后来到深圳专职照顾儿子,对孩子的学习倍加关注。我和其父母进行了多次沟通,对他进行“挫折教育”。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共同努力,纠正了他的缺点,发掘了他的潜能,使他变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其中,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大力配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教育片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