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58年新民歌运动是在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形成的,一方面解决了当时文学荒芜,一方面为后来的文学指明了政治方向。新民歌现象不仅展示了诗歌发展史上的怪胎,更能使我们感觉到民族行进途中的阵痛。  相似文献   

2.
从汉大赋和"大跃进"新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执政者的倡导所产生的导向性作用切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互动性影响的某些规律。即,当全社会对文学变革的要求和期待与执政者的倡导达到高度一致的时候,就呈现出社会政治对文学特殊形态的促进作用。但文学不是社会政治传声筒的本质规律,又决定了这种特殊文学形态或在变革中创新形态,或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命运。从"大跃进"新民歌的深刻历史渊源,折射出汉赋文化的当代影响。  相似文献   

3.
1958年的民歌运动,是一场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更是一场文学的“大跃进”,它积极应和当时甚嚣尘上的政治“大跃进”和经济“大跃进”,致使整个社会充溢着一种浪漫浮躁的诗情。它是政治权威话语的产物,其发生的原因与外部的权威导向密切相关。其创作者的民间身份(立场)显然被质疑并被消解。新民歌运动的形成其实就是集体主义膨胀的一个文学结果。  相似文献   

4.
西藏新民歌是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在新世纪重新审视西藏新民歌,它具有诸多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承继了优秀的传统形式,融入了新的思想内容,这种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产物,虽然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政治性,但在历史长河中对文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跃进”新民歌运动是中国当代文学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它的评价,几十年间反差极大。今天重新认识,应避免对复杂现象的简单化处理。从“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三方面切入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新民歌的确是一场政治造诗运动,违背了文艺创作规律,同时,它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艺术表现上也并非一无是处,全盘否定是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6.
"5.12"地震诗歌是自1958年新民歌创作和1976年"天安门诗歌"以来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的大喷发,是新世纪一大文学事件。它与前两次大众写作在写作环境和条件、写作导向、发生机制、操作流程和平台、影响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具有现代传媒的技术物质性和业余写手作为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大众参与的草根写作与现代传媒的技术条件使得地震诗歌文本具有纪实性与在场感,通俗性与大众化,同质性,对革命叙事诗、政治抒情诗等资源的借用,"超文本"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5·12"地震诗歌是自1958年新民歌创作和1976年"天安门诗歌"以来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的大喷发,是新世纪一大文学事件.它与前两次大众写作在写作环境和条件、写作导向、发生机制、操作流程和平台、影响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具有现代传媒的技术物质性和业余写手作为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大众参与的草根写作与现代传媒的技术条件使得地震诗歌文本具有纪实性与在场感,通俗性与大众化,同质性,对革命叙事诗、政治抒情诗等资源的借用,"超文本"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民歌是中国民歌得以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对《彩云追月》、《玛依拉》、《在那东山顶上》这三首具有新民歌代表性歌曲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优劣、新民歌的发展趋势以及新民歌的分类。新民歌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选择的吸取通俗歌曲的元素,使民歌得到更广泛的发展,进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民间歌谣是民间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能歌唱或能吟诵的韵文,因人而起、缘事而发,反映了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本文指出歌颂改革开放和抨击社会时弊是新时期民歌民谣的两大鲜明主题,论述了新民歌民谣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北大歌谣运动和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运动,都是以民间歌谣的征集、创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民间文学活动。但二者虽然都取面向民间之姿态,却各有倚重。发生于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北大歌谣运动旨在文艺创作思想的革新和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开创;而发生于当代共和国历史的大跃进新民歌运动则旨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革命诉求。因此二者在对“民间”的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分殊,表征了不同时代语境的文化、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是从北大民间歌谣征集活动中开始的,中国民间文学、现当代文学的肇端也可以追溯到北大歌谣征集活动。可见歌谣一方面是民俗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与文学、语言学甚至史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民俗学视野疏理中国百年歌谣研究的历史动因、方法传承与争议问题,以期待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歌谣研究繁荣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巢湖民歌历史悠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巢湖民歌却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抢救与保护巢湖民歌迫在眉睫,传承与发展巢湖民歌还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现阶段,对于巢湖民歌要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采用多元化的演唱方式、要利用媒体的宣传和推广,打造巢湖民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哭家歌,作为客家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研究,人们甚至忽视了它的存在。千百年来,客家哭嫁歌与客家妇女相随相伴,结下深厚情结。相对于其它地区,客家哭嫁歌更有它的深层表达与特殊的涵义。客家哭嫁歌是映射客家社会万象的一面特殊镜子,它是研究客家妇女社会属性的一种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广州的越秀山多年来活跃着客家山歌的表演活动,形成了广州的一大人文景观。客家山歌本是产生于乡村的民歌艺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进入大都市,存在于都市中的客家山歌既保持了传统的自娱性和民众性特质,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他娱性、时尚性特征以及新时代的特点。它的存在一方面促进了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身处异地的客家人的文化归属和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6.
论桑植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7.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它独特的艺术风格要求在演唱中要有独特的技巧。掌握好发音、腔韵、装饰音和衬词等方面的特点和运用技巧,是演唱客家山歌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才能在演唱中既保持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又不断为客家山歌的科学演唱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流行歌曲是本民族、民间音乐与新时代的现实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其民间性、现实性、情感性 ,其存在与发展是必然、合理的 ,但在发展上存有许多滞后性因素 ,流行歌曲的发展要继承历史、创造历史 ,不断推陈出新 ,大胆革新 ,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豳风·七月》的主题见仁见智,至今很难得出一致的观点.文章试图从礼俗这个角度切入,结合《尧典》《夏小正》论证了《七月》的物候和祭祀性质,又从本文句式出发,探讨了它的歌谣特点.笔者认为,《七月》的最初形态是一首在敬授民时仪式下产生的与《夏小正》有同样功能的一首集农谣和祭礼于一体的歌谣.  相似文献   

20.
潮州方言歌和潮语歌曲的语音与旋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州方言歌和潮语歌曲,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潮汕(粤东)地区发展起来的地方艺术品种.由于粤东三市虽同属于闽南语系,而语言发音又不尽相同,各自创作的地方歌曲发音咬字不同,因此许多音乐爱好者对此两种地方歌曲各抒所见,争议不止.该文作者认为此两种地方歌曲各有千秋,其主要的区别是在歌曲的创作中对语音与旋律的处理,故从潮州方言歌的历史及演变、潮语歌曲的萌芽和发展、潮汕语音与旋律的协调与不协调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