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高等院校实施弹性学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弹性学制是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行弹性学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以及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现阶段的弹性学制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弹性学制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实施的是学年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基础设施的不同,既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规格人才,也不适合培养面向社会的普通人才。弹性学制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准绳的教育模式。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弹性学制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实施弹性学制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弹性学制是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具有较大灵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以及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弹性学制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弹性学习(flexible learning)的实质在于学习的选择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其价值体现在: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它是增强高校活力的"助推器"。弹性学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弹性学习制度是一个以人为本、完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同时还符合成人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是解决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案之一。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根据学习者自身特点来探讨学习制度的可行性,并且切实落实到成人高等教育,但是最终效果不是很好。基于此,现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弹性学习制度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找出不足之处和影响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可以帮助成人高等教育完善弹性学习制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福建省在政策层面也积极向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由于高等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实现形式和途径的高等学校教学面对学习型社会必须寻求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以人为本”,建立弹性教学制度是学习型社会对福建省高校制度改革的最急切呼唤。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分散化和复杂化发展趋势带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相互衔接及治理的难题。出于对包容、公平和优质的终身学习体系的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关于建立高等教育弹性学习路径的跨国研究项目。文章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实践,分析相关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建立弹性学习路径的政策与实践。在政策领域,各国政府普遍通过制定一套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国家政策框架,配以国家资历框架、质量保证以及资助机制等支持性的高等教育治理政策工具,推动弹性学习路径的实施。在实践领域,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发挥主动性,如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入学途径、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衔接和创新高等教育提供模式来推进弹性学习路径的实施。在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的新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有关高等教育弹性学习路径的政策与实践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终身学习的推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沿袭了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半年制管理模式,这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以计划体制为主的学年制管理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统一时间入学、统一时间上课、统一时间接受考试,统一时间取得毕业文凭等等。其统一计划、集中管理的模式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仅注重了社会需求而不顾学生个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9.
弹性学习制度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研究弹性学习制度就必须对其内涵有明确的认识,弹性学习制度虽然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但其许多内容在我国已经存在并随着教育改革不自觉地进行着,所以研究弹性学习制度在新世纪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杜天霞 《文教资料》2007,(21):17-18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弹性学制。弹性学制给学生带来了益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弹性学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推行弹性学习制度: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国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看,弹性学习已成为当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主要选择;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一个主题。弹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手段、方式的变化,而且代表一种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弹性学习制度包括开放和灵活的入学制度、学生转系和转专业制度、完善的学分制、“自助餐式”的课程制度、弹性的学期制、学制的弹性化与评价的弹性化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个人自学、国家考试、社会助学三结合的自学考试性质出发,进行开拓性思索:强化个人自学,变自学考试为自学教育;改革国家考试内容,由学术知识的识记改为实用能力的考察;弱化学历教育的社会助学,助学单位从学校走向企业、行业等。着力探索开放、灵活的个性化、生活化、社会化自学教育,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使自学考试成为个体的生活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五年制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描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重构“一二三四五”法制教育新体系,强化四支法制教育队伍,重构法制教育内容,探索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方法,实施依法治校以及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重法制教育资源,为五年制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清朝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密不可分,具有一种与现今学校教育制度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前人更多地关注科举制度,忽略了清朝学校教育制度本身对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客观地说,学校教育制度即使依附于科举制度,其本身的作用也不应该被科举制度所遮蔽。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发展的轨迹验证了它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将自学考试办成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学校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增设研究生专业、学校助学特色专业及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各类证书等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办学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不足,在办学的政策支持、教学模式、社会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加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包括:政策和舆论支持,建立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提高教育质量等。  相似文献   

17.
高职校中德育管理多以量化为主,多体现教师的权威性,此理念尤其缺陷和弊端.在社会发展前提下,高职生群体有其自身特点,可通过社会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构建网络平台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实行柔性德育管理,促进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孙玲  姚建平 《中国德育》2007,2(10):57-59
对388名在校师范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师范生对德育柔性化管理,对师范学校教师形象、德育活动和德育环境普遍持认同态度。调查建议,师范院校通过加强师生团队训练、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柔性化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要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大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人教育应当适应终身教育体制,建立灵活的学习机制,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和成人教育全面素质培养等应该注重的几个具体方面。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s on social inequality in Germany of ongoing changes to the employment system and, thu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ults based 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indicate that students from increasingly middle‐class backgrounds with higher levels of general, rather than vocation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re winning the competition for ever‐fewer apprenticeships. Progress for women in education is accompanied by relative declines in men’s performance on high school exit examinations and does not translate into success in the employment system. Employers are abandoning the corporate‐state orga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school degrees ar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later career opportunities. As a result,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s increasingly stratified, contributing to social inequality in Germa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