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2.
穿在香港     
香港爱英国影响较大,人们比较重视穿着和风度。去香港之前,我是最随便的人,穿衣但求舒服,基本上是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常驻香港,也要入境随俗,总算对穿着稍微留心些,也发现了穿的一些“规矩”。记得有一次,我到中环金融区的一幢高级写字楼内去看一位老朋友。我平日着装较随便,这次去看一个老朋友,依然穿着牛仔裤和 T 恤衫,更没梳头“打扮”了。没想到,值班的小姐对我说:装修的工人今天不在这一层干,在下面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到新疆“七一”棉纺厂去采访了三次,报道新疆少数民族纺织工人的成长。这三次采访,使我对怎样拍好照片,得到一点启发。照片是在新疆“七一”棉纺厂的整经车间拍摄的。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对于怎样充分反映所要报道的主题这个问题,我心里是没有底的。在车间里,我发现一个女工在一台机床上接纱头,动作敏快而又熟练,我就跑过去迅速地摄下了这个姿式(图一)。拍摄完以后,我联想到诗人对“巧织女”所描写的形象,感到刚才拍下的女工操作姿态是自然动人的。但是,有些同志看了底片之后,却认为这张照片上女工操作的动  相似文献   

4.
这条新闻线索是偶然得来的。那是去年10月一天的下班前,省总工会来电话告之:“省特等劳模申尊茂突然去世,医德医风太好了,建议你去采访他的事迹。”医德医风好这不正是当前卫生报道中、舆论导向中急需的正面典型吗?我当即决定第二天去采访。可也有人说:“特等劳模都被人写滥了,还能写出啥来?”我想:“不到现场去访访,怎么就知道没写头?”当时若来个“就坡下驴,岂不让一个到手的“熟鸟”飞了!所以一个新闻记者有个识货的鼻子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怕跑腿,不要放  相似文献   

5.
作为基层通讯员,都想自己经常有“重头稿”、“大块头”文章见诸报端。然而要达此目的颇不容易。笔者以为,除了要有自身的良好素质和敬业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吃苦的韧劲。我说的“苦”,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深入采访。谁都晓得采访要深入,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很难。我认为,要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服“四个倾向”、树立“四个作风”,即:克服走马观花、满足现状、怕苦畏难、主观片面的倾向,树立深入细致、穷追不舍、知难而进、  相似文献   

6.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7.
在记者云集的采访活动中,照样能抓出“大鱼”来,但关键一点是看你怎么个抓法。大前年7月7日至11日,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司与甘肃省科委在兰州联合召开“洒勒山及巴谢河流域滑坡科研成果鉴定会”,邀请了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我作为甘肃地质报的记者,也参加了会议。在这记者云集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上,要抓出一条“大鱼”来,还真有点棘手呢。是报道鉴定会情况,向读者交待滑坡成因?是  相似文献   

8.
广西台现在面临的情况与许多卫视都一样,都有所谓“突围”的问题,是什么“围”住了它们?是同质化的传播模式、同质化的经营模式、同质化的思想观念。其实,卫视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它们都是一个个央视的“克隆”版,既然在同样的平台上,同样的游戏原则,同样的运作模式,央视已经有一个成熟的、规模化、强势化运作的模板,卫视再怎么竞争也竞争不过。所以现在的选择就是往后退一步,即把自己的某一点做得更实一点,做得更足一点,做得更开一点。我想,这就要求卫视要有一个非常强烈、明确的目标诉求。什么叫做实?我认为,做实就是要非常重视目标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参加人大会采访,有一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会议开始前两天,我对一个省的代表团80%的代表进行了一次广播收听调查,发现竟没有一个人带收音机!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不安和深思。不能否认,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是一个弱势媒体。但它也有两个最大的优势:其一,它是一种受众感到最轻松的媒体,以“听”和“看”两种信息接受方式而言,“听”无疑是更轻松的方式;其二,它可以在移动中便利地接收,这一点电视和报纸也都难以做到。从此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记者、通讯员采写新闻,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交谈,并随手记在采访本上,似乎是正儿八经的采访了。有人觉得只有经过这样的“正式采访”,才能写出新闻来。其实,好多不错的新闻往往是从“非正式采访”中发现的,有些还是“正式采访”中发现不了的。从不带采访本的闲谈中发现新闻。“记者除了睡觉,都在工作”。平时不露身份,利用坐车、散步、等人的时间与人闲聊,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有一次,我路过一个乡,为了今后采访方便,请乡长把各村书记、村长的名单写给我。他写了好一会,只写出三分之二,又去找秘书帮助补充。我就问:“怎么,这些人你不知道?”他说村级班子刚调整,换了一半人。但我认为正因  相似文献   

11.
三月初,报社领导交待拍摄一期上海“乘车难”的照片,主题确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和拍摄,总觉得画面不够“味”,还缺少一个“拼命”镜头。“乘车难,难于上青天”,许多上海人都有切身感受。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很好地报道这个热点。在采访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乘车难有许多人为的因素。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你挤我拥,为抢一个座位而“不顾性命”,本来并不拥挤的车站一下子“情况紧急”,但有的车站的候车队伍却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缓和了“乘车难”。这种强烈的高反差,使我决意要拍一张“拼命”上车照片。然而要拍谈何容易,我选择了乘车难度较大的外滩延安路71路终点站,期望能拍到一张“拼命”照片,可是一连三个下午都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12.
靳羽西同记者们在一起交谈去年7月27日至31日,著名美国《看东方》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一行5人到黑河采访。我作为跟随采访的记者之一,有机会看到了她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收益不浅。采访前的准备7月27目中午靳羽西一行从北安下火车,饭没吃,水没喝,接着就换乘汽车,直奔二龙山农场。稍休息一会,听了不到10分钟的情况介绍,就投入现场采访。她一针见血地问农场负责同志“你们赚钱吗?”“我们不盈利”,农场负责人回答。“这样政府就不喜欢你们喽!”“我们实行任期制,不称职就下去”。“OK”。次日,在五大连池没有听情况介绍,早晨5点80分,就投入了现场采访拍摄。并当着几百人的面,在翻花泉向疗养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看得出来,靳羽西来访前是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她已经同被采访的单位很熟悉了。我问靳,您在这次采访前,都做了  相似文献   

13.
曾经帮助张丽玲拍摄《我们的留学生活》的日本著名电视人横山隆晴这样谈他的观感“在中国,电视的地位太高了。在日本,我们去采访的时候,从来就不认为,因为我是电视台的人,被采访的人就必须接受采访……在中国,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则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我们都处在畸形的电视社会。我很少拿出我的名片,但是在中国的电视台工作的人都带着一些特权意识。”事实上,在传媒文化水平越低的背景下,从业人员的特权心理就越明显,我们经历过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通常只有一张报纸,一个电台的时代,那时候的记者就等同于政府的高级特派员,尽管市场化的  相似文献   

14.
1959年1月到9月,我在“密云水库报”做了九个月记者。在那些日子里,我一面采写,一面劳动,个人的生活,工作和采访对象——二十万水库建设者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在思想锻炼和采访写作方面。都有不少收获。这里记下的是一点感受。首先碰到的问题我第一次到工地采访,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当时,我心里想:这真是艰苦劳动,怎么干活呢!一层砂子一层雪,狂风卷着砂子打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呀!我正在想着,听到那边的民工在呼喊:“老天爷给咱们开了电扇,多凉快呀!要不咱们得满头大汗。”“小车一溜烟,不怕风雪天。”他们干得好欢哪!居然有人光着背穿着短裤拉起车来。这时侯,我又在想,同是在水库工地遇见风  相似文献   

15.
一、以选题策划推动常走真转。新闻选题策划是做好主题报道的基础。选题策划组织到位.记者采访就比较活跃。我台新闻综合频率先后策划推出的“科学发展在宁波”“科学发展成就辉煌”“感受新变化喜迎十八大——科学发展宁波实践微调查”等30多个大型专题采访活动.都事先明确了新闻采访主题,让记者清楚地知道下基层采访的主要目的,知道应该怎么写,反映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6.
前几年,我更多地从事编辑工作,为他人作嫁,确是一件美事。可是久而久之,却发现自己的“衣裳”破破烂烂,何不为自己也作几件漂亮的“衣服”呢?我想,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编、采、排三能具全(我报一般都是编采合一,更要求能力全面)。能够编织一只只美丽的花篮,却未必能够得心应手地采折枝条,采写和编辑完全是两回事。一听“采访”,便为之生怯。出门采访,“采”不回来东西怎么办?两手空空,给编辑部怎么交代?我似乎看见自己尴尬的样子,不敢迈出半步。  相似文献   

17.
(一)在日常采编工作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能不能再具体一点?研究宣传思想,提醒自己具体一点:尽可能把上级精神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文章往下做,往细做;设计直传栏目,提醒自己具体一点:尽可能从基层的需要和战区的特点出发,寻求变化,哪怕“小异”也行;外出调查采访,提醒自己具体一点:尽可能往下走,蹲得住,出去一次就老老实实干好一件事情。具体,使我体验到了具体的不易,也感受到了具体带来的喜悦。不常见面的人见了面,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这么瘦”?我也为自己胖不起来而着急。然而,一碰到要“具体”的事,又改不了…  相似文献   

18.
小杜同志:您好!您在来信中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报道怎样才能写得更深一点。我考虑了一下,想跟您谈一个问题:采访中的“自我发现”。所谓“自我发现”,就是个人观察、认识事  相似文献   

19.
现在,我正负责“朝日新闻”每星期一晚刊连载的“我的主张”这个专栏。这里,我把这个专栏报道的采访方法介绍一下。给我的题目是“采访”,可是,为了恰当的说明采访问题,也许要扯得远一点,同时,关于我采访的一般作法,也需要作一些解释。如果读者多少能从中获得一点参考的话,我也就如愿以偿了。  相似文献   

20.
暮冬 《新闻天地》2004,(5):38-38
“湖南的媒体最近怎么了,怎么都走同一条路线!”,一位到长沙来组稿的业内朋友问我。转转频道,的确如此,在同一时段,湖南的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几乎都是歌手比赛,真有一点“你尚未唱罢,我早已登场”的气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