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东汉末年荆州所辖郡数,史料的记载不相同.<后汉书·郡国志>和<晋书·地理志>记载东汉末年荆州只有七个郡,但<后汉书>的<刘表传>和<文苑列传>以及<三国志>的<刘表传>和<赵俨传>等都明确表明此时荆州有八个郡.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东汉末年荆州有八个郡,并对章陵郡的存在时间、辖境以及史料记载的郡太守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2.
<后汉书><三国志>同作为"前四史"之一,到底孰优孰劣,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文章围绕这个争论,主要勾勒了从明朝至当代<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历史.明朝是<后汉书><三国志>优劣之争的开始.<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清朝、20世纪20-40年代,而当下对二书的比较研究则不免有些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3.
李广燕 《文教资料》2008,(31):64-65
<宋史>成书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宋史·河渠志>是继<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之后,恢复了<河渠志>专篇,从而纠正了<后汉书>等史书不列有关水利专篇的缺陷,然此书虽署名脱脱等撰,实乃出于众人之手,且系用两年多的时间仓促成书,讹误颇多.本文拟就其中部分文字进行校勘,讨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据<后汉书>注释,<资治通鉴>所采<后汉书·宦者列传>中的"又中黄门南阳王康,先为太子府史,自太子之废,常怀叹愤"句中的"太子府史"一词应按太子府里的"史"解释为没有明确职责的"府吏",而非元胡三省所注的"太子府史掌东宫府藏".细查相关史料得知:"府"、"史"、"府史"三词各有一番来历,均有各自特定历史涵义与应用范畴.两汉时期的府吏中,只有"史"而无"府"与"府史".  相似文献   

5.
淳熙二年(1175)纂修成书的<新安志>是方志学和徽学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康熙<徽州府志>与淳熙<新安志>属同一性质的徽州地方志书.康熙<徽州府志>在内容上对淳熙<新安志>的继承主要体现在非常重视人物、人口、土地、赋税、物产等内容的记载.但是,由于两部方志的纂修年代整整相距500多年,康熙<徽州府志>在纂修内容上也适应了时代发展,资料含量明显扩大.内容更为翔实.  相似文献   

6.
范晔<后汉书>及<宋书·范晔传>中收录的<狱中与诸甥侄书>是两部重要的批评文献,其中有范晔对文学鲜明而深刻的见解.范晔首次将有韵、无韵的区别引入了"文"、"笔"的内涵,有从形式上(即有韵和无韵)来区分文笔之意,还有着重"文"轻"笔"的倾向.范晔关于文笔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陶冶 《华章》2011,(10)
读了<后汉书>,对东汉一朝的历史有了一个相对来说是系统的了解.在此过程中,自己也形成了一些见解,本文主要说一下<后汉书>的由来、分析后汉书的体例与于前代史书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殷鸿炜 《职教论坛》2004,(29):57-58
一、对诚信及诚信意识的理解 顾名思义,所谓诚信即诚实和守信的统称.诚即真诚、诚实,"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后汉书·马援传>)信即守信,讲信用,信守承诺,真诚可靠,做到"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国民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郑樵在编纂<通志·乐略>时,曾大量地参考宋前各朝代的<正史·乐志>.本文主要从史源学的角度去探究<通志·乐略>与<正史·乐志>的史料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目录书,是研究古代图书状况和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其<易>类著述流传至今,大部分书在后来的目录书中已很难看到,多数人认为已经亡佚,该文详细考证<汉书·艺文志>中<易>类著述篇章的流传情况,从而明确<汉书·艺文志>中的<易>类著述的存亡情况.  相似文献   

11.
胡煦生于清初,一生精研《周易》,颇有自得。他兼采汉宋,融贯象数义理,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思想,其中对朱熹易学的批评是其易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反对朱熹把《周易》看做是卜筮之书,批评他只在占卜上着眼,与易理多不相通。又批评他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与孔子之易分割开来,不能一以贯之。他反对朱熹的卦变说,认为朱熹不知《周易》中往来之义,而以卦变说解易,致使易理益晦。文章主要通过在清初学术思想背景之下,辨析胡煦与朱熹易学的差异,并以此理解胡煦易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诸多与《周易》有关的各类英译与英文刊物,在基本词汇和用语方面尚处于纷繁凌乱的状态。由于词汇术语的不统一,一语多译现象严重,往往给非汉语读者在阅读与理解上带来极大的障碍与困难。本文列举了几项比较突出的例子加以分析,尤其对“易学”一词的翻译,笔者尝试杜撰了一个英文新学名—“Yimutology”。为了使易学真正走向世界,易学界应该和英语专业界结合,共同探讨研究《周易》的学术翻译,并制定出一套统一、标准的易学用语与术语。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思想深受《易》理的影响,《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其《易》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从人物典型化手法、含蓄化手法、互见法、悲剧人物、传奇色彩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周易》与《史记》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周易》全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从《易经》到《易传》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从巫术宗教向哲学人文方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儒学和易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学派的先哲大师以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周易》经过《易传》的发展,把注意力开始集中于世事人伦上,累积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继承了《周易》中的伦理道德因子并进行了阐发,为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易传》则在对《易经》阐释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丰富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陈碧 《西北师大学报》2006,43(3):108-113
占筮在《周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美学意味。《周易》卜筮既是智慧之“研玩”,又是一种体验性的审美;大衍之数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数的认识和崇拜,又蕴涵着其对数的审美和大而化之的审美态度;在《周易》中,“神”和“易”几乎同样特殊,占筮之神秘也使其通向审美。我们有必要对《周易》占筮重新认识,并挖掘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绝大多数先秦儒家很重视《周易》,《周易》是其主要研习经典之一,且其易学造诣很高,他们在讲进学顺序时经常不提《周易》,只是由于他们认为读书次序应该是先易后难,《周易》最难读,不宜初学和人人皆,而决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周易》。章还就先秦儒家的精神气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民本思想是《周易》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周易》之民本思想有其独特之处,即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表达其民本主张,同时,与先秦其他典籍相比,其内容也有创新之处。《周易》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亲民之道、观民施治、容民保民、爱民劝民等内容。《周易》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也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易》爻辞是歌体结构的,而且属于口头歌谣创作的产物;“套语”是西方对口头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重在对口头文学创作形式的研究。虽然这一理论的文本根据是《荷马史诗》,但是作为口头文学的最初阶段,中国的上古歌谣——《周易》爻辞,在形式创作上也同样体现了“套语”的特征。此时的“套语”还尚未形成成熟的套语系统,但也出现了“句法套语”和“主题套语”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易经》是筮法与思想的融合体,秦汉间的易学发展史是筮法与思想互动的历史。孔子儒学有着坚实的礼乐文化背景,而《易传》哲学则是战国时期礼乐文化被消解时的产物,因其对“天人关系”这一传统论题给予重新而系统论述,完成了先秦儒学对于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和人性论的构建。西汉董仲舒将人和天的关系推到极致,构建了“天人感应”的新天道,但其并没有完成占验新天道的筮法构建。西汉中后期的官方易学出现一系列对民间数术之学的吸收与改造运动.最终由孟喜、京房在其新易学的体系内完成了对推演“天人感应”之术的系统构建,由之也形成了“易为经首”的经学局面。  相似文献   

20.
"六经"之首的《周易》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过去对于《周易》的研究多集中于两汉魏晋发展起来的象数、义理两支流。近年来,关于《周易》与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本文意在整理关于《周易》与中国文学研究文献和学术成果,对这一研究课题作全面地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