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歌词特点、曲式特点、形式特点对江华瑶族民歌过山瑶《拉发》和平地瑶《蝴蝶歌》进行了风格特点上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同一族源中不同分支的瑶族民歌相互融合、同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艺术个性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2.
对于瑶族来讲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着悠久的迁徙空间,是一种少数民族。就整体而言瑶族的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同时语言体系具有着多样化的特点,进而瑶族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在瑶族一些民歌内容中揭示了瑶族人饱含了一定的沧桑,进而孕育了民族文化内涵。从传统民歌演唱角度出发,能够寻找一定的差异以及共性。因此,从声乐表演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同时还应结合瑶族民歌生态背景以及曲谱资料和相关艺术特色等因素。在形式以及行为和意识等方面对瑶族民歌声乐中的结构图景进行展示,最终将指出瑶族民歌声乐的心理以及情怀影响,将音乐对人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本文将针对瑶族民歌声乐表现情态的结构层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歌词特点、曲式特点、形式特点对江华瑶族民歌过山瑶《拉发》和平地瑶《蝴蝶歌》进行了风格特点上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同一族源中不同分支的瑶族民歌相互融合、同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艺术个性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4.
从歌词特点、曲式特点、形式特点对江华瑶族民歌过山瑶<拉发>和平地瑶<蝴蝶歌>进行了风格特点上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同一族源中不同分支的瑶族民歌相互融合、同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艺术个性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歌姆》是在瑶族地区流传比较悠久的一首瑶族民歌,而无伴奏混声合唱《歌姆》则根据《歌姆》原生态旋律改编成的,从瑶族民歌音调中汲取元素进行创新改编,无论从演唱形式、表演方式还是从它的曲式、声部分配、节拍节奏、衬词等方面的艺术特征,都体现了这首充满新意的民歌合唱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6.
以瑶族历史民歌生态美学为选题,介绍了瑶族历史民歌的文化特征,揭示了其对瑶族历史文化发展、民族统一、社会和谐,以及民族信仰的重要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历史民歌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生存斗争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不仅折射出该民族灿烂的文明,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成分。  相似文献   

7.
辰溪茶山号子歌是辰溪瑶族民歌的主要歌种之一。茶山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极为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文章从茶山号子的声腔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词曲特征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茶山号子的音乐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资兴瑶族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瑶族民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识也逐渐加强,尤其侧重于对那些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资兴瑶族民歌这一文化遗产来进行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凤阳位于淮河中游北岸,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凤阳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歌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淮河流域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凤阳民歌与中国民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并在劳动中得到发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凤阳民歌,其音乐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音乐艺术的长期积累和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0.
民歌长期以来一直是深受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民间艺术,由于传统民歌大多采用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因此一首民歌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会困人,因地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传播媒介和生活方式等等的改变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本文中,笔者站在世界民歌的大视野中。试图梳理民歌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传承、传播特点,以及地理解民歌艺术,发展民歌艺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期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歌艺术,发展民歌艺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易卜生汲取民间文学的语言、技巧和精神气韵开展创作,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浓郁的民间歌谣特征。易卜生诗歌题材主要来自民间文学,最常用民间意象中的林妖和水精意象。在艺术形式上体现出民间歌谣的特征:歌唱的因素、回环的句式、节与节的反复、民间的机智和幽默风趣。易卜生诗歌是他生命轨迹的艺术性记录,他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将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精神品格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古谣谚》的编者用经典研究的方法整理谣谚,在谣谚的概念界定、外延拓展、内容分类及著录次序等问题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古谣谚》也指出了谣谚在“诗言志”这个命题中的重要地位;《古谣谚》的编纂及其取得的成绩意味着来源于民间的谣谚进入严肃的学术研究领域,开中国现代学术重视谣谚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潮汕歌谣,历史漫氏,流传久远,曾被称为“岭南的翘楚”。从语音修辞的角度看,潮汕歌谣押韵自由,方言韵入歌,用韵独特,节奏明快,叠音巧用,形成了歌谣的声律美,让人感受到潮汕歌谣独特的声律魅力。  相似文献   

14.
陈师道一生仕途偃蹇、生活困顿,生平经历与本朝前辈诗人梅尧臣有着惊人的相似。诗歌创作方面,陈师道曾受到过梅尧臣的影响。闭门觅句、喜好苦吟传承着梅尧臣做诗力主于勤、精雕细琢的写作特征,诗中追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审美趣味和以此为目的所采取的创作手法则直接效法梅尧臣。另外,陈诗讲究真情实感则是对梅诗核心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5.
歌谣与谚语是先秦社会两种重要的言语形态。《战国策》中歌谣、谚语运用的状况反映了战国时代歌谣与谚语的传播与接受。相对于春秋时期歌谣以集体演唱为主,战国时期的歌谣以个体吟唱、抒发个体情感、展现个体内心世界为主。因此,《战国策》中的歌谣具有重要的艺术功能,它是展现人物冲突、展示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有的歌谣以丰厚的意蕴扩展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相对于春秋时人的谚语,《战国策》中的谚语俚俗化色彩增强,说理效能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是针对轻浮绮靡的齐梁文风和当时对同部作晶褒贬不一的背景提出的.他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标准是贯穿于“六义”到“六观”之中的系统批评观。“六义”是宗经的效果.“六观”是考察方法.两者都不能独立成为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要正确评价作品。要综合从“六义”“四事”“三准”“六观”这个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批评方法。“六义”“四事”“三准”“六观”互相联系、互相阐释.它们围绕的核心“情、事、辞”就是刘勰真正的文学标准。刘勰不论是谈文学创作,还是谈文学批评,都是从“情、事、辞”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以其它文学批评元素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7.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明代诗人谢榛,在60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广泛的交游论争中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诗见解,论著《诗家直说》集中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美学理想。谢榛特别强调诗歌要气象浑成,努力追求自然全美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要表现真情,反对拙劣的模拟和矫饰造作;诗歌意象要外射张力,追求艺术与世界浑融互渗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中国诗学的鲜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罗马热病》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创作地著名短篇小说之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分别分析了小说中"罗马热病"、"针织"以及"月亮"等意象的象征表现手法,并揭示了它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和传达情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乡土特色浓烈的作家哈代,他的诗歌和小说都受到了传统民谣的强烈影响。哈代不仅将民谣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而成为其一项重要的表现内容,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写作策略,使其深入到了其作品的肌理之中,这成为了他的一种特殊的美学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