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刘浏 《天中学刊》2011,26(4):48-50
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关于"赋"的评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但是"诗人之赋"涵义隐晦,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揣测。通过分析《史记》、《汉书》和扬雄本人作品中的"诗人"一词及《左传》中"赋"的用法,可知扬雄所谓"诗人"指《诗经》作者,"诗人之赋"即为《诗经》中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见风"是否要"使舵"成语"见风使舵",据《辞海》(2002年版)释义:"比喻相机行事,随机应变,亦作‘看风使舵'。现多用作贬义。"作文《"见风"是否要"使舵"》对成语"见风使舵"的语义有自己的理解。文章认为"见风使舵"有褒有贬,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见"的是什么"风"。如果见"好风"而"使舵",那是"随机应变",当褒;如果见"恶风"而"使舵",那是"同流合污",当贬。褒贬有别,"见风使舵"应有此二解。且读该文:  相似文献   

3.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指出:"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闲情赋》是否真如萧统所言"卒无讽谏",抑或是有"讽谏"意味?本文试就其文本所提示的内容和陶渊明本人的作品风格两方面加以考察,浅析《闲情赋》之"讽谏"思想。  相似文献   

4.
“千古情人独我痴”——试论贾宝玉之情的深层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性格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这一形象的关键点。贾宝玉之情,本质上是对灵秀女儿的珍爱之情,对柔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儿们的呵护之情,对薄命女儿们的悲悯之情,对恋人林黛玉的深切挚爱之情,对无情之物的仁爱之情。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情痴情种",贾宝玉之情,更不同于一般的俗情。他的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他"把对个别女儿的爱扩展为对所有女儿们的爱与同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真正践行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胞物与"思想,是一种"广范围高境界的情",一种"最博大、最崇高的情",是天地间之大爱。  相似文献   

5.
扬雄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矫枉过正的偏激之辞,是文学取消主义的始作俑者。我们认为这是对扬雄的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对"雕虫"的错误理解,"雕虫"当读为"雕彤",是"雕饰"意思,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学写虫书"。基于此,扬雄这句话的本意是反对过度的文饰,提倡文与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孤"和"寡人"二词历来被释为王侯自称的谦词,但学术界对此争论不断。文章结合二词的本义,对《左传》中二词的全部102条用例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比较,认为春秋时期诸侯有凶事时自称曰"孤",其余一般情况下自称为"寡人",即"有凶称孤,无凶则称寡人"。  相似文献   

7.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这就是说,文学作品都含着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家对作品中的某一件事、某一人物,或同情,或反对;或褒扬,或批判。诗歌更是如此,所谓的"诗情画意",这个"情"更为深,  相似文献   

8.
历代对唐代碑志是否"谀墓",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谀墓"乃是碑志作为一种文体内容上所固有的特点。韩愈、柳宗元等唐代文人撰写碑志的态度是慎重的,对人物的叙写基本符合史传"实录"精神;虽然部分碑志对墓主有些不太过分的溢美之辞,但大多数墓志是"谀"而不"迂",更不滞于一端,表现出传记文学创作的独特艺术价值;唐代碑志是否"谀墓",需从当时的社会风尚、墓主家人的心理、墓志铭的文体特点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个性等多方面加以考察,对其应给予"同情"之理解。  相似文献   

9.
《陈情表》"拒绝"艺术的语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情表》的题旨是"辞不就职",不符合会话的"合作原则",但其作者李密充分运用"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一致准则、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辩证处理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博得了会话对象晋武帝的同情与嘉许,成功地实现了其言语行为的目的。其"拒绝"艺术有很高的语用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罗海燕 《学语文》2012,(2):60-60
是"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字典家族中也出现了百家争鸣。为了弄清这一词语,我不妨做一回"书架上的老鼠",咬一咬嚼一嚼这个词!我查阅了30多部字典,有的是"暗度陈仓",如:《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有的是"暗渡陈仓",如:《汉语成语字典》、《中华成语词典》、《中华成语大词典》等。更有"度"、  相似文献   

11.
以往,对教学的理解就是"教知识",因之教师的工作就是"教教材",但实际上,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阐述,也即我们所谓的"包装",有着比教材本身丰富得多的内容,因之我们将其称为"本体"。对教材,能求知只是初步,能包装却是合格教师的底线。因此,应向教学而不仅是教材要效益,把教学重点转向教师的"主观阐释"而不仅是对于教材的"客观体认"上来。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关于《狂人日记》"序"的研究中,由于采用就"序"论"序"的封闭的解读方法,"序"被认定是对日记的否定与消解,并且与日记在整体上构成一对所谓的"反讽"。文章采用互文性理论对"序"进行重新解读,由字缝里见其"底文",阐释出"序"在话语的深层次中对日记是有所认同的,并且自身存在反讽的结构。由此证明,通常观点所选择的解读方法存在问题,由于偏用反讽概念,导致对"序"的解读囿于表面、孤立,进而得到了片面、绝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先说什么是"好课堂"。关于"好课堂"的标准或特征,已经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这个"原则"那个"维度",还有各种"性"(比如"生成性""互动性"之类),等等。这些概括丰富了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但我想根据我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悟性",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析就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简单地将"语文悟性"定义为:"人对语文或语言的悟性"或"人们对语文或语言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由此我们知道,"悟性"、  相似文献   

15.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重要文章。《文赋》中关于五种"文病"的论述,从客观上体现了陆机在文学创作上的美学理想——即文学创作要做到"应、和、悲、雅、艳",五美俱全,才是理想之作。本文从五美中"悲"的三层含义入手进行分析,探寻其对于前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通常被人称为"母语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就不存在所谓的"语言环境"问题了,但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更多的语言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快地体会社会中的现象,成为了许多语文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在语文分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更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阶段。由于小学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还是属于"启蒙教学",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就显得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命有命令、命运、生命和命名等词义。《论语》中关于"命"的论述有二十多处,《庄子》中关于"命"的论述也超过七十次。针对不同词义的"命",孔子和庄子给予的理解不尽相同,开出的待命之方也迥然各异。"命"与生存息息相关,对"命"的认识不同,待命的方式不同,是孔子和庄子、儒家和道家生存方式不同之体现。  相似文献   

18.
李玉秀 《教师》2012,(15):69-69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所谓"对话",就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是在新课堂理念下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很好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体现出很高的思想感情表露艺术。阅读《史记》应该细心领会和理解司马迁对笔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以加深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意境"空白"是艺术中"美"的本质的一种体现,它有着丰厚的理论渊源。所谓"空白",就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给读者再创造和想象的审美空间。高尔斯华绥《黑花》中内容描写和新颖的写作方式均与"空白"意境相切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