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征系统中的东方主义凝视、土著话语权缺失和东西方想象地理空间划分等殖民主义视角人为地在殖民者与土著之间设置界限,实现彼此隔离。后殖民主义支配性表征中的权力与种族、主流与边缘、支配与被支配在《野草在歌唱》中找到现代注脚。白人殖民者将自身观念和附加想象强加到处于边缘族群的南罗得西亚土著身上,使其沦落为边缘地势上的他者,流放于自己的国土之内。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吉姆·斯科特的作品《那只亡者舞蹈》荣获了2011年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它讲述了接受白人语言和文化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少年鲍比,在与早期欧洲殖民者密切接触后的心路历程,揭示了白人殖民者的世界观与原住民"梦幻"世界观之间,在互动糅合过程中,所展现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生态观。同时,《那只亡者舞蹈》突破西方逻辑思维模式,运用大量原住民特有的口头神话传说,用极富创造性的语言再现了大自然的非凡魅力以及原住民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但也为大众阅读异域文学作品带来更大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3.
殖民者以文明和进步的名义,为他们强占澳大利亚提供正当理由。在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统治下,已有200多年的土著文化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和同化,土著居民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土著作家萨利·摩根在《我的位置》中揭露了帝国主义的虚假性,以及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悲惨历史。土著人在长期沉默之后民族意识觉醒,开启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女权运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澳大利亚联邦成立的第二年,白人妇女就被赋予选举权。然而作为"第一民族"的土著却被排除在选举权之外。土著妇女承受着种族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处境最为凄惨。在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土著妇女的民族意识高涨,她们与本族人并肩战斗,争取选举权等各项公民权利,迫使澳大利亚政府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土著妇女运动之所以取得可喜的成果,除了她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土著人的团结一致外,国际舆论的影响,以及进步白人的鼎力相助,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泰比》中,麦尔维尔将土著人、南海岛屿以及土著文化描述为与白人和白人文化对立的他者。通过分析《泰比》中的土著文化观照,揭示麦尔维尔对土著人及其文化偏见和否定的态度。由于深受白人优越的种族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泰比》中麦尔维尔对于土著文化的书写是出于白人优于他者的心理写就的。  相似文献   

6.
处于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混合的"第三空间"下,阿尔迈耶固守本质性的白人身份,拒绝融入马来社会,但实际上其为白人社会所抛弃,沦为文化无根者,最终文化定位失败,人生以自杀收尾。相反,土著人阿尔迈耶太太诉诸"模拟"和"文化重新编码"策略,且其反抗活动几乎同时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达到灵活抵抗白人文化的目的。其对白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的杂糅和灵活利用,最终使她文化定位成功并得以生存。二者不同的文化定位策略,导致了不同的个人命运和文化归宿。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二者文化身份定位问题,为后殖民语境中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主流群体和边缘化群体如何正确地反思其在"第三空间"中的文化身份定位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庄园》是美国当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墨西哥短篇小说的终结之作,也是她墨西哥理想幻灭的最佳代表。波特以墨西哥印第安村落上的封建制庄园为例证,展示了墨西哥土著印第安农民的悲惨处境。在上世纪初墨西哥伪革命完结的大背景下,墨西哥土著印第安既要臣服于国内西班牙贵族的封建统治,又要忍受着外来白人殖民者的压迫。波特笔下所刻画的这片封建庄园即是墨西哥土著印第安人悲惨境遇的一幅缩略图。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土著黑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澳洲大陆,而来自英国的白人殖民主义者却无视这个事实,将澳洲作为无人之地占领。朱迪丝·赖特是澳大利亚杰出女作家,她的两篇散文《世世代代》和《为亡者哭泣》,通过描述她的祖辈们开拓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的经历,为澳洲历史洗清冤屈。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推行多元文化政策前,虽然白人视土著人为野蛮的和未开化的这一歧视性看法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们对待土著人的态度还是有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其土著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形成了具有特定内容且带有鲜明阶段性特征的土著政策。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土著政策,都无法掩饰这些政策的非人道和歧视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20—30年代,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土著人遭到英国殖民者的血腥杀戮,被称为塔斯马尼亚的"黑色战争",是英国殖民澳大利亚早期采取极端种族主义土著政策的例证和缩影。然而,对于土著遭到残酷迫害的历史事实,英国殖民地政府却长期持否定和回避态度。自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黑色战争"是否存在种族屠杀的确凿证据等问题,澳大利亚主流社会展开持续不断的激烈争论。二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史学界出现以曼宁·克拉克和杰弗里·布莱尼为代表的两个观点针锋相对的阵营,分别被称为"黑臂章"与"白眼罩"。澳大利亚殖民历史认知的混乱对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有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热带病是近代英帝国向热带地区扩张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之一。19世纪,由于西非地区白人殖民者的极高疾病死亡率,该地也被英国人冠以“白人坟墓”的称谓。起初,英国医学界奉行一种“适应病”理论来应对上述问题。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英国医学界逐渐认为白人在体质上无法适应“不健康”的西非热带环境,而西非黑人则对热带环境具有某种“种族免疫力”,他们不易患上那些对白人而言十分致命的热带病。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医学认识从殖民观念和殖民策略等层面影响了英帝国在西非的扩张,促使英国殖民者由以白人为主导的直接殖民模式,逐步转向依靠“土著代理人”的间接殖民模式,并塑造了最终形成的英属西非殖民地的种族结构和权力关系。此外,这种医学认识也将西非黑人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视为其生理和精神“缺陷”的副产品。这同样是一种对黑人身心特质的歧视性构建,是一种为英帝国扩张树立“合法性”的“权力叙事”。  相似文献   

12.
王宁  华燕 《文学教育(上)》2013,(24):126-127
小说《库娜图》是澳大利亚第一部以土著女孩为主人公,描写该土著女孩与白人牧场主之间的爱情故事的一部小说。《库娜图》的作者凯瑟琳·苏珊娜·普理查德是澳大利亚杰出的女作家,曾两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为一名非激进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其作品高度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作为一名多产的作家,普理查德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她的小说《库娜图》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本论文以生态批评理论为基础,结合上世纪初期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背景知识,对《库娜图》进行分析和探究,力图揭示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生态意识,并力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渐下降的今天召唤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人们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思考入与入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土著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澳大利亚土著文化是形成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土著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诗歌的翻译与研究,从土著人民的民族意识以及图腾崇拜两方面来解读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具体特色。  相似文献   

14.
小说以非洲农庄中黑人男仆杀死白人主妇的案件为发端,讲述了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人生,真实地展现了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现状,揭示了女性个体体验、反种族歧视以及反殖民主义等多个主题。莱辛既展现了殖民者后裔在异国他乡成长、恋爱、奋斗和失落的独特人生体验,又以白人殖民者身份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  相似文献   

15.
印第安作为北美大陆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在长期的部落生活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但是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者的不断涌入,印第安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濒临消亡的边缘。其文学体现了被白人文化同化的同时尽量保留了自身的文学特点,直到美国高涨的民权运动引发的文化回归,印第安文学在美国当今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才得以复兴并具备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于丝浓  李鲁平 《海外英语》2013,(4X):250-251
《黑暗的心》主要讲述了船长马洛在非洲期间所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选用小说《黑暗的心》中主人公马洛和白人殖民者库尔兹未婚妻的一段对话作为语料,采用文体学研究方法,对这首诗中出现的形容词以及副词的频率分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其精妙之处,并试图对其在表现人物性格形象方面的作用做出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17.
徐志鹏 《文教资料》2008,(21):29-30
库切的小说<耻>揭示了南非正在变革中的种族冲突.主要是白人和黑人,从前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冲突.突出表现了白人在这一变革中所受到的冲击,并试图在主人公卢里的女儿露茜身上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她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女性来承担并化解这个冲突.  相似文献   

18.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他也是布克奖的两度获得者。他获奖的力作是出版于1999年的《耻》。小说描绘了在种族隔离结束的新南非发生在白人和黑人之间的一系列可耻的事情。曾经的白人统治者失去了他们的优越地位,不得不接受来自黑人的报复行为。而曾经的被统治者黑人则通过模仿前殖民者的各种行为而逐步成为了新南非真正的主人。笔者运用后殖民主义大家霍米.芭芭的理论模仿来解读这部小说的主题。通过模仿,曾经的被殖民者学会了生存,曾经的殖民者也学会放下身份与曾经的被殖民者和谐生存。  相似文献   

19.
洛根是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位首领,他以慷慨好客著称.当年的殖民者踏上印第安人的土地时,在洛根家里受到了热情款待.洛根在白人需要的时候,把肉和衣服无偿地送给他们.即使在白人与印第安人发生冲突、战斗的时候,洛根首领也仍以"白人的朋友"自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印第安狼人形象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不论是对男孩雅各布以及印第安众狼人的描述,还是印第安狼人与白人吸血鬼之间的法则,都显示出白人作为闯入者和殖民者对作为原住民和领地保护者的印第安人的优势,这体现了作者的后殖民主义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