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星堆遗址等一系列古蜀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夏商周时期的古蜀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更证明了古蜀人曾对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关于三星堆文明的创立者,学者们将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的记载相结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星堆古蜀王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古蜀先民建立了雄伟的都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同中原一样灿烂而又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然而就在古蜀文明在向世人展开它神秘面纱的同时,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三星堆古城缘何被毁弃?水患说、战争说、迁徙说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星堆古城,北邻鸭子河,马牧河由西向东贯穿全城,平心而论,河水上涨进而对古城造成毁灭的可能几乎不存在。本文结合三星堆古城所处的龙门山地域,从古蜀人的生存环境分析,解读古蜀历史上的地震洪水传说与文献记载,再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山体崩塌、堰塞湖溃决为特大洪水的思考,认为确实是洪水灾害中断了三星堆古城文明,但不是一般的水患,而是地震洪水让三星堆沦为荒郊野地,造成了三星堆古城的毁弃。  相似文献   

3.
三星堆青铜面具在古蜀神巫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体现了古蜀人虔敬的宗教情感以及对祖先神的崇拜,是古蜀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完满状态,其狞厉、朴拙、夸张、神秘等多样化的审美特征,是古蜀人朦胧的尚美意识在原始混沌的审美语境中的一次完美显现。  相似文献   

4.
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面具和头像,参考蜀地古史和神话传说,认为三星堆面具和头像形象蕴含了古蜀人鸟类崇拜的思想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是深受古时蜀地自然环境中水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5.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探寻岷江上游的圣都雒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民族最古老的祭祀和统治中心称雒都、雒城、洛阳、广都等。夏王朝、周王朝的都城均名“雒”。三星堆故城也名“雒城”。由此肯定古蜀文明来自中原文明的直接传播。四川地区古代有系列雒城、广都,表现了古蜀不同时期的统治中心。今又在松潘地区发现“雒城,”由此找到了古蜀丢失的一段最重要而神秘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在三星堆文化的造型艺术中,人鸟组合图式是一种有代表性的造型。与其它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中的人鸟组合图式相比,它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所有的物质媒介和制造方法与众不同,而且其器物中的人鸟同形,以人扮鸟的形式独具一格,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古蜀人的族属标志和集体表象,反映了三星堆文化张扬之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四川古代有深刻而成系统的中原文化,尤其是蜀族名号、三星堆雒城及郫都名号均与中原夏王朝的同类文化惊人一致,蜀地学者过去不曾注意到。这里将其介绍出来,供诸家更深入研究蜀史。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太阳神树”与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太阳神鸟”,作为典型器物,分别是两种考古文化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在宗教寓意和神话色彩方面,还是在古蜀人所使用的历法等科学方面,都体现了金沙遗址文化对于三星堆遗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属于古蜀文化杜宇时代,应在公元前800年左右;鱼凫的含义为古代水居民族图腾,古蜀鱼凫王的传说早于杜宇时代,在川东有遗迹可考,与三星堆文化无涉;杜宇族系古代西南地区民族,其文化起源与西亚有关,三星堆文明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因不被巴文化容忍终至绝迹;巴文化因吸收秦、楚文化而成为古蜀文明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1.
古蜀神话中的主体大多有着淳厚朴实的善良秉性与不畏险阻的进取精神,早期蜀族社会也盛行着崇道德、尚名节、重礼教的风俗习气.这种淳厚朴实、积极进取、崇德重礼的民族精神对蜀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炎帝族兴起后,一部分先民傍渭水向东移动,进入冀、鲁、豫交界地带,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部落的集团之一。黄帝族兴起后,沿黄河向东移动,也发展成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当时还有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他地区的蛮族及东夷族。这几个集团的交流融合是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融合。炎黄、“苗蛮”、东夷三大集团除了和平共处外,还有激烈的兼并战争。这些集团之问的战争,加速了他们的整合。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来源不同,夏是黄帝后裔,商是东夷人,周则是西戎的一支羌人,均活动于中原地区,同时这里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到了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族。  相似文献   

13.
弦国源于北方狄人的一支隗姓的赤狄,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早在商代便已进入中原,西周时在豫南建国,为子爵,公元655年楚人灭弦。弦国故地在汉代软县和西阳两县之间,即今天罗山县西北部,北为息国,西北为江国,东边是黄国,弦国的建立体现出周人分封方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鲜卑探源     
鲜卑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晋与十六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先后建立过十几个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并考论了四个方面:(J)“炎黄子孙”、“与子同袍”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基本事实;(2)汉藏语系中各语族语支在语言文化背景上存在的亲缘关系;(3)“三星堆”与“金沙”两处文化遗存所标志的古蜀文化有着深远的古羌人渊源;(4)古彝文化与古蜀文化存在着许多联系和共同元素。  相似文献   

16.
楚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部族.商末开始南迁,历经80余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十堰境内诸蛮国,并对十堰地区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移民.这些移民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十堰地区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索国"是匈奴西北边鄙丁零人的小国。北匈奴西遁,公元90年以后至126年间,扩展为四大部。其中大儿部在金山中段,号为"突厥"。西晋时,南下的一支与金山之阳的蒲类人"阿恶部"融合,即为阿史那部。他们约东晋时南迁到高昌北山,进入"西域文化圈",学会冶铁,社会取得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古蜀人至少来自三个方向:嘉陵江上游的人皇族,向西迁徙;岷江上游的黄帝族和蚕丛族,向西南及南边迁徙;川江与荆江交界处的古荆族,向西、向北迁徙;他们在成都平原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和平共处,融合在一起, 建立了古蜀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