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的论战使得道德教育一直徘徊于德性至善的高标与伦理规范的底线之间,不知何去何从。从社会存在的层面来看,德性与规范都是构成道德存在的基本要素,规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尽的义务和人际间善意的约定,德性则是不可强求的个人选择。从规范到德性的发展过程是道德价值逐次提升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不同阶段和时期分别予以相应的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逐步成为能够自由、理性地践行道德的公民。  相似文献   

2.
当前个人品德的探讨呈现出多视角的特点,其中德性伦理学为其提供了德性途径的视角,但却往往忽视和缺少规范伦理基础上的德性理论的研究,德性理论不仅存在于德性伦理学的领域内,同样规范伦理学也拥有自己的德性理论。康德的伦理学作为典型的义务论规范伦理学蕴含着丰富的德性理论。康德的德性理论是义务论基础上的人的品德理论,从义务与德性的统一来界定人的品德,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规范与德性的关系,从而更为全面地把握个人品德理论、促进个人品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康德的德性理论在道德原则与道德品格、行为者与德性卓越、德性与人类繁荣等基本问题上超越了当代德性伦理学。康德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是其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以成就有德性的人为目的,是个人品德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学生德性何以生成,是道德教育领域争论颇多的问题,人们一直都在试图找寻学生德性生成的基础。学生德性的生成,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有其生物学上的基础;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有其伦理学上的基础;从移情与道德发展的视角来看,有其心理学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德性伦理学作为古代哲学家探讨道德问题的经典模式,在现代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冲击下曾经一度被边缘化。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来实现的,同时也是一些哲学家批判现代性价值观念的思想资源。然而,为了使自己同一般意义上的德性理论区别开来、回应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质疑,德性伦理学就必须依据好的人类生活或幸福、德性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性论等要素来澄清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在规范与德性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多元,基于规范伦理的道德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深层次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道德教育必须把视野拓展到规范理论之外,从德性伦理那里寻找新的基点。这是由德性伦理的内在性、超越性与自律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道德教育是介于规范与德性之间的,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是:以德性养成为目的、以道德规范为内容。要实现这种道德教育,至少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转换道德教育的目的;(2)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3)发挥制度教化的作用;(4)融合传统美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两者各具偏执:前者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之灌输而忽略对德性的终极追求,后者则注重个体德性生成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规训功能。现实表明,两者的对立与分歧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共融并进才是其合理路向。由分歧走向共融,架构一种介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支撑的、以个体德性生成为终极目标的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7.
德性与规范     
青年道德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无疑有相通之处,青年的道德行为机制,与广义的道德行为机制也具有一致性。这里,主要从德性与规范的相互关系上,对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教育机制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其对后世伦理学的贡献在于,既坚持道德的理性本质,又不是诉诸构建理性,而是主张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他认为,伦理德性帮助人们找到“合理原则”,使其行为合乎中道;理智德性使人触及普遍的本质,使人们的行为合乎完满德性。两种德性相辅相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  相似文献   

9.
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就德性的内涵、德性的本质、德性的类型、德性的形成、德性的培养、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奠定了西方伦理学德性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教师德性在当代遭遇困境,教师"失德""弃德"成为亟需关注的问题。由此,非常需要在教育成"人"视角下厘清教师德性的内涵,在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视阈下,从制度与自修两个方面分析教师德性培育的双重路径,并促进教师德性向教师德行的转变,化解教师德性困境。  相似文献   

11.
论校长美德     
对校长而言,只有具备各种美德,才能实施道德领导,方可有效地建设一所道德学校。博爱、贵生的美德可以促使校长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理念;谦虚、奉献的美德可以力促校长更好地实现为师生服务的管理宗旨;节制、审慎的美德可以令校长不断地反思与调控学校管理过程;公正、诚信的美德可以保证校长在管理方式上讲究民主、注重合作;慷慨、宽容的美德可以敦促校长在管理评价时保持弹性、避免极端。  相似文献   

12.
略论现代女性美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社会 ,女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女性道德是公民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中国先进文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女性道德 ,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女性美德  相似文献   

13.
道德单元是从道德系统中抽象出来的最小单位,它暂时舍弃了其它因素的联系,因而只剩下独立的基本涵义。德性是主体化为个体品质的道德单元。在个体品质中的价值取向系统的作用下,主体化的道德单元表现出确定的价值向性。既要培养基本的道德单元,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系统,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4.
美德是一种以自我牺牲作为利他的手段的道德品质。美德的崇高性表现为对人的情感欲望和生命的超越。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美德是一种本质主义的价值预设。因此,美德是一种精英道德和情境道德,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道德建设应以底线道德为起点,以美德为归宿,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先秦比德观念是先民考察自然的真实在场,是人类心灵与客观自然交流和沟通的形象展示,它显示国人从原始宗教走过来的道德建构的社会自觉,开创人类艺术化解读与体认自然的征程。比类见象和以我观物是比德观念生成的主要模式,个体的心理欲求与情感祈向被导入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中,高扬了自然风物的社会伦理色彩,书写了人类体察自然活动的审美与政教的双重意蕴,不断夯实中国诗学的道德大厦。  相似文献   

16.
从不同视角看,道德属性是创业的本质属性之一,创业实践也是一种道德实践。当前大学生创业中的反道德现象,反映了创业中的道德生存困境。本轮创业大潮也是一场商业伦理再造的文化浪潮,负有道德建设的宏大使命。各方应当形成道德建设合力,从提升创业的道德生存能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协同能力出发,建构图景式的创业德性谱系。加强创业主体、利益关系的道德建构,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和效益最大化、创新为本的观念,建立效益与道德的统一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业观,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总体战略乃至人类共同利益同频共振,是最高层次的德性要求。高校要以为中国未来商业生态立文化法则、道德法则的使命感,树立开放的大创业观,坚持思创融合,改革考评机制,为创业注入深刻的道德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研究立场发生了转变,宣告了现代普遍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失败。他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的研究框架,以历史叙事的方法,转向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传统;进而提出道德文化传统多样性问题,指出道德探究传统各有其合理性,其合理性是在解决自身道德困境、应对道德挑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进入新世纪,麦金太尔叙事方法进一步发展,从历史叙事发展为对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智探究与对个体道德生活的实践探究的辩证统一。麦金太尔叙事探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美德伦理探究的新路,为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找到了理论和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18.
麦金太尔认为德性和实践是内在统一的,人正是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德性.反思我国当代的德育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缺乏德育中的实践教育,我们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加强德育之实践教育,以期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运用到学校中即为"以德治教".高校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其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未来国民的素质.但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增加可操作性;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和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德育教育的个性化特征;注意培养良好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界定品德与德性概念的关键,在于善待自我的德性是不是道德上的德性.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不是道德德性,那么亚里士多德便是正确的,"德性"便是"优良"、"可赞赏性"等中性的概念;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是道德德性,那么亚氏便是错误的,德性便是品德,亦即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德性与品德、道德德性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