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一条古道,三条线路;驮队马帮,行进来往;商贾云集,有无互通。正是茶马古道的通行,让沿途的城镇兴盛、繁荣;也是因为这条古道,让历史上的一些茶马重镇,随着它的衰亡而逐渐被人遗忘。但它们真实存在过的印记,却在岁月风尘中,踏雪有痕。易武:忆昔普洱茶香时地区:云南省线路:滇藏茶马古道地位: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中心、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起点说到“普洱茶”,你是否会习惯性地认为它的主产地就在如今的云南省普洱市?  相似文献   

2.
1.在雅安,茶道是一条古路 在雅安,茶道是一条古路. 汉唐以来,在四川雅安通往高原这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深深浅浅的脚印,那些脚印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耕耘者,也是生命顽强的坚守者. 在我国茶马古道有三条,即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川藏茶马古道分"大路"和"小路".汉源境内的茶马古道为川藏道的"大路",称为"官道".大路始于雅安.  相似文献   

3.
茶马古道驿站松州古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界的过渡地带。它在地理上纵横了祖国的西南与西北,是历史悠久、民族和谐、文化多元的川西北古城。唐朝时期,由于藏地与中原的茶马交流日渐频繁,古松州人与马帮贸易也越来越多,马茶也因此普遍开来。时至今日,马茶已经融入了松州百姓的血液,在这条古道上发生的马茶故事也传遍了整个大西北草原。民间流传着松潘人走到了哪里,那里就会闻到马茶的飘香。古往今来,松潘人承古创新,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团结牌马茶”,成了藏、羌、回、汉各民族特别喜爱的高原名小吃之一。  相似文献   

4.
明朝开始,茶马贸易开始在川、藏、滇等地区盛行起来,从而促进了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的贸易发展和锅庄这一特殊行业的产生。康定锅庄是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独有的集旅店、货栈、饭馆、中介以及翻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介机构,也是一种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本文就康定锅庄的历史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今天普洱市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普洱茶走出普洱、走向中原、走向世界、芳香天下的主要通道。而哈尼族则全面参与开拓了这一普洱连接世界的古道。通过考察哈尼族与“茶马古道”的关系,从这一侧面为普洱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马古道”早在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已初见端倪。汉武帝当时就知道有条从云南和四川通身毒(印度)的商路,它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海拔最高、地势最险、路程最长的一条以茶马互市为特点的贸易通道。它南起云南西双版纳、普洱(滇茶)、延伸至南亚诸国;东起四川雅安(川茶),西至拉萨,延伸至印度、尼泊尔。其运行范围主要包括滇、川、藏三大区域,缅甸及南亚各国。自唐代以来,茶马古道就成为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地区之间进行贸易和交通路线,并成为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交往的纽带,时至今日,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今天,人们提及得最多的两…  相似文献   

7.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它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民族自古以来相交往、融合的走廊,是一条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古老驿道。  相似文献   

8.
自遥远的汉、唐始,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滇、川、藏之间,有一条震烁古今的茶马古道。它从中国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的最原始运载方式,翻山越川,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东南亚、西亚,甚至与欧洲、非洲的古代文明通道相连接。汉藏同胞在茶马互易的同时,也融进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更把汉藏儿女坚毅执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深深地镌刻于这条古道上。  相似文献   

9.
《当代职校生》2007,(6):F0003-F0003
上里为四川十大古镇之一,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境内的蒙顶山麓,居于两条清澈河流相交的夹角内,被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因此自古商旅繁荣,为古代中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临邛,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相似文献   

10.
徽杭古道     
皖南古称徽州,北靠黄山,南依天目,生存资源的匮乏,使得当地人民自宋朝以来就不断向外寻求发展。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徽杭古道即是其中之一,自皖南绩溪县逍遥乡起,经遥遥岭、马头岭、雪堂岭而达浙西临安县马啸乡止,全长四十余里,中国商界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从这条古道中走出来的。推荐理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增强心肺功能,对视力的调节非常有益。对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体能的锻炼、吃苦精神都大有好处。就线路本身而言,也是风光无限、景致极佳,而且富涵人文历史意义,是徒步经典线路之一。活动线路:杭州——临安昌化马啸乡——古道全程最高点——扎营“徽杭之家”——安徽绩溪伏岭镇——坑口——胡家宗祠——杭州  相似文献   

11.
茶马古道     
从我的老家往南走十里路,有一条幽僻的曲径,沿着曲径再往南走十余里,能遇到一条古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是一条马帮之路,成群结队的马匹经其到达我国西藏及南亚等地,古道上镌刻着的蹄印向你诉说着茶马互市的艰辛。  相似文献   

12.
程介明 《上海教育》2007,(6A):29-29
茶马古道在我国西南,相当多人相信,它的历史功绩,不亚于西北的“丝绸之路”,都是古代中国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也可以说是全球化先行者的见证。但是,今天的茶马古道,一大部分是山区,交通不发达,少数民族聚居,集中了几乎所有穷困的因素。在中国,代课教师几乎是贫困农村的代名词。因此,茶马古道可以说是代课教师的集中地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个历史的范畴,它是由众多民族在历史长期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沉淀生成的,这种交往交流交融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多元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经济间的交流是促进不同民族相互认同、融合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文化、宗教等上层建筑对经济间的交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通道,这条古道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的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茶马古道历史悠久,横跨区域大,涉及民族多,本文仅以丽江木氏土司与茶马古道关系为例来说明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14.
<正>茶马古道:主要兴起于汉藏之间源远流长的茶马互市,以背夫、马帮和牦牛驼队为主要的运输载体,呈东西走向,与西南丝绸之路有交叉和重合。它萌发于唐代,在宋元明三朝趋于成形,清朝时达到商贸互动的鼎盛,民国时期有逐渐衰败之象,但在抗战时期一度成为中国唯一对外陆上通道,出现了罕见的繁盛和辉煌,新中国成立后,滇藏、川藏公路修通,这条历史之路的使命方才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5.
穿过重重山峦,绕过入云的峻岭,550公里的路程,不过用了八个多小时,我们已经从云南省会昆明跑到了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你能想到吗?上个世纪初,昆明到丽江这一路有多少蛮荒之地阻隔,那些地方不要说公路,就是羊肠小路也难有人行,隔山隔水的人们,相互之间消息的传达,物资的交换,文化的流动,只能靠穿山过岭,艰辛跋涉的马帮。那时马帮多以川、滇的茶叶交换西藏的马匹、药材。马哥头们带了锅,牵了马,从西汉时期就用脚步与马蹄一点一点连接了云南、四川、西藏,直至海外的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甚至抵达了西亚、西非以及红海岸,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离丽江古城约七公里,背靠着峰顶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的束河茶马古镇,就是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相似文献   

16.
茶马古道     
几千年来,在中国内地与青藏高原的群山之间,只有人类和他们的马匹循着这条古道穿梭于西南部的群山峻岭之间。顺着这条行人走出来的崎岖不平的道路,一些商品像茶叶、盐和糖流入到了西藏。与此同时,马、牛、皮毛、麝香等当地产品也走向了外面的世界。这条道被称为茶马古道,绵延纵横4000多公里,主要途径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和云南省,以及  相似文献   

17.
王琪森 《新读写》2011,(2):28-28
在那崇山峻岭、雪谷冰峰间,在那大河排空、林深路险里,滇藏高原上的茶马古道,挺起坚韧不屈的脊梁,逶迤默然地穿行在远去的历史和悠长的记忆中,那古老苍凉得像天籁之音的茶马歌谣“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至今依然萦绕在山寨碉楼月明星稀的夜晚。  相似文献   

18.
其实,你不能完整地体会到一匹马究竟为何而活,可是一个人却很难发扬马的性格。2008年,因为工作需要,我到了西藏,真正走了一趟茶马古道,而行走在那崎岖不平的茶马古道让我毕生难忘。如今的茶马古道,已经很少再出现繁忙的景象了,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已经渐  相似文献   

19.
茶马古道在我国西南,相当多人相信,它的历史功绩,不亚于西北的"丝绸之路",都是古代中国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也可以说是全球化先行者的见证。但是,今天的茶马古道,一大部分是山区,交通不发达,少数  相似文献   

20.
巴塘藏族民间“谐”舞发祥于青藏高原金沙江畔的河谷区,自古以来巴塘也是各种政治、经济、文化频繁交汇的地区,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等文化商贸古道的影响,使巴塘藏族民间“谐”舞在突出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吸纳和融汇了其它民弦族和周边地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巴塘藏族民间“谐”舞也带上了或多或少的融汇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