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生动形象的习语,这些习语有相同之处,也因文化的巨大差异而呈现出独有的特色。英汉习语分类基本相似。对于英汉中共有的习语翻译,译者既要把原文的语言意义忠实地传达出来,又要把原文的文化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能获得与原文相同的感受。因此,习语的翻译要求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求其易解;二是保存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它能够使译者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风格、词汇在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以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对文章理解上的距离。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和语言得以比较,对确定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晶 《现代企业教育》2013,(20):168-168
风格是散文艺术价值和精髓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完美移植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从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角度,准确把握原文语言中的风格印记,尽可能再现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4.
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汉译英多常见。模糊语的翻译要求译者遵循功能对等原则,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运用目标语对原文的模糊语给予恰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汉译英多常见。模糊语的翻译要求译者遵循功能对等原则,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运用目标语对原文的模糊语给予恰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梦"的论述代表着中国在世界发出的声音,文化的沟通越来越具有外交意义。其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译者要准确把握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力求用贴切的语言诠释原文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常常被视为原文的"奴仆",强调译文的忠实性,认为其只是原文的复制。而本文以阐释学理论为指导,从译文的选择、解读、表达几个方面分析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发挥,指出译文是某种意义上的再创造,而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对占译者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是否能够完全将原文的意蕴表达出来,与译者对原文中用词意义的贴切理解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在英汉互译时,仔细推敲关键词、关键句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浅谈词汇涵义与文化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词汇涵义的判断问题,翻译时不仅需要正确地把这个词的概念意义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具有的比喻义、引申义及作者的褒贬态度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地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译者把词语放在与其内涵意义紧密相关的文化语境中去进行考察,词汇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对确立词汇内涵意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较好地把握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准确地判断词汇涵义,从而避免望文生义,恰如其分地再现原文。  相似文献   

10.
如何处理文化意象的翻译一直是译者和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翻译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重要的是译文能够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所富含的信息,其中当然包括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否则就会影响原作内容的传达.本文主要以《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为例,探讨习语英译中文化意象的失真及其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1.
吉兆荣 《文教资料》2010,(36):45-47
由于习语在结构、语义、修辞、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翻译出特定语境下习语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重视语义翻译以求达到语义等值,更要重视语用翻译使译文在译语读者心中获得与原文相同的效果,以达到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12.
孔令会  田雪 《现代英语》2023,(17):83-86
目的论认为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互动是由翻译目的来决定的,译者基于翻译目的做出的翻译选择和决策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在工程翻译中,译者须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同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理解需求。在知识层面,译者要准确转换原文信息;在语言层面,译者要选择恰当的词汇和术语,尤其是多义词的理解和翻译。翻译长难句时,需考虑英汉语言差异和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度,将英语长难句灵活转换为汉语的流水句、主谓短句等,也可进行信息重组,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吸收当代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认为促使人类之间进行交际的核心大脑信息处理机制,是一种能够根据人们的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从关联理论看,文学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在这双重交际中的职能就是挖掘出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本读者期待视野的最佳关联,在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的语境等效的同时,也要确保译本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解读原文作家写作意图的语境效果。可见,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内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译者应从原文的明示信息以及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中找到最佳关联性,为读者提供最佳的认知环境。可以说,好的译者还必须能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与原文趋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实质与风格。  相似文献   

14.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是散文艺术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散文的风格体现在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中,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原文语言形式中的独特的风格印记,以合乎译入语语义结构的句法尽可能将原文的风格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和各种知识,包括词语的文化内涵、篇章结构、逻辑思维、译者的理解能力等方面。当然还要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把原文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语句通顺、明白、达意。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翻译是英文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英文短篇小说的过程当中,译者应准确表达原文内容,并再现原文风格、人物特征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原文作品。而奈达翻译理论则为满足英文短篇小说翻译的这一要求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简单阐述了英文短篇小说翻译特征及奈达翻译理论,并从人物语言、修辞及长句等三方面的翻译探讨了英文短篇小说的翻译策略,以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随着近年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兴起成为了国内外译界的热门话题。通过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五种表现形式,并从这五个方面来分别研究张培基先生翻译的《白杨礼赞》这篇佳作,以求更深刻地理解张先生是如何在准确传达出原文意义与风格的同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睁。有助于更全面地评析译作,也为译者在翻译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契合     
契合指译者选择契合自己精神和心灵的作品来翻译,也指译者选择、确定契合于原文表达风格的翻译策略。唯有在契合的状态下,译者才有可能投入真正的热情和潜心自々研究,才有可能尽可能不走样地传达原文。  相似文献   

19.
论英汉翻译对语言文化障碍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言的差异是英汉翻译中的障碍,超越这种障碍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因此,译者应尽力寻找语言文化的“同构点”,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牢牢把握原文精神的主干,使译文最大可能地对应传达出原文的蕴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译者主体性为核心,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度,探讨中国青砖茶博物馆文字材料英译的适应性与有效性。研究发现,语言维度的规范性、文化维度的可接受性、交际维度的实效性是茶文化英译的重要基础。本文由此提出,生态翻译学对茶文化的对外宣传具有指导意义,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准确再现原文的语言信息、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