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廷桢     
邓廷桢(1775-1846年),字嶰筠,江苏省江宁县(今南京)人.1801年(嘉庆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1810年(嘉庆十五年)外任浙江宁波知府.丁母忧,服阕后补陕西延安知府,调榆林、西安知府.因平反韩城、南郑等处冤狱,遂以善断案知名.南郑的案子是这样的:有一个汉中营卒叫郑魁,被人诬陷下毒杀人,判死刑.邓廷桢心疑,向当事人认真调查,了解到郑魁曾与死者有矛盾,但他买砒霜并非毒人,而是要毒鼠,死者实被疯犬咬死.于是冤案遂得昭雪.邓廷桢审案还有成全人的美德.同州有个寡妇,因听信族人  相似文献   

2.
刘天和 ,字养和 ,麻城 (今属湖北 )人。正德三年进士 ,授南京礼部主事。刘瑾欲与他叙宗姓 ,他谢绝不去。任御史出按陕西时 ,镇守宦官廖堂奉诏在兰州办理皇上的食物和物品 ,有人劝天和前往拜见 ,天和说 :“我不是廖堂的部下”,拒不前往。廖堂上奏诬陷刘天和 ,说他抗拒皇上的命令 ,皇上下诏逮捕天和。当时陕西的民众哭着送别天和的有上万人。刘天和被囚禁在诏狱中 ,久久不得释放 ,史部尚书杨一清上疏搭救 ,天和被谪金坛丞。后升至湖州知府 ,多有惠政。嘉靖初年 ,天和以右佥都御史督察甘肃屯政。他用肃州的丁壮和山陕流民在边境耕田放牧 ,并向…  相似文献   

3.
清代乾隆年间,甘肃有两位诗人曾被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道过,一位是狄道的吴镇,另一位是武威的张翙。张翙,字凤扬,号桐圃,武威人。约生于乾隆十五年(一七五○)。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户部郎中。出为江西吉安府知府,调湖北荆州府知府,护理荆宜施道,历宜昌府知府,郧阳府知府,湖南长沙府知府。卒年不详。著有《念初堂诗集》四卷,嘉庆初刊行。潘挹奎的《武威耆旧传》卷三《刘明府统张太守翙合传》中,叙述了他的生平。  相似文献   

4.
张国学 《现代语文》2003,(12):45-45
郑板桥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他最看不惯那些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的人,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例外。传说他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他的顶头上司———一个以鱼肉乡民为能事的知府路经此地。郑板桥因鄙弃他的为人,就装作身体不适,故意不出城迎接。那知府也素知郑板桥心高气傲,便厚着脸皮进了城。衙役们报说知府已到,郑板桥只好勉强设宴招待他。宴席上,知府见一壶薄酒,几盘素菜,只有那一小盘中的几只螃蟹还算是点荤腥,就气不打一处来。他指着盘中的螃蟹说道:“本府虽不谙风骚、拙于诗赋,但遇到郑大人,可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今天倒想吟诗…  相似文献   

5.
刘知府因得罪皇上被摘掉乌纱帽,回乡后去拜见当地知县。这个知县原是他的下属,曾受过他不少气,如今想让刘知府尝尝受奚落的滋味。  相似文献   

6.
谐趣园     
虎落平川被犬欺刘知府因得罪皇上被摘掉乌纱帽,回乡后去拜见当地知县。这个知县原是他的下属,曾受过他不少气,如今想让刘知府尝尝受奚落的滋味。于是,知县安排酒宴,并请了两个陪客。  相似文献   

7.
在开启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是坚定的抵抗派,他可说是一个民族英雄。但是满清的道光皇帝被英军炮舰吓破了胆,加上投降派乘机诬陷,林则徐不但被革职,而且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被充军到新疆的伊犁。7月初,林则徐由西安启程赴伊犁时写了两首与家人  相似文献   

8.
淳于意(前215年—前140年),复姓淳于名意·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因当过齐国(西汉封国)的太仓长而被称为“仓公”。他是我国西汉时期最著名的良医,与战国名医秦越一人齐名。自少年时代起,淳于意就跟随公孙光学医诊病,后经公孙光推荐,他又师从医界泰斗公乘阳庆。由于淳于意虚心勤奋,刻苦钻研,公乘阳庆把自己收藏的《黄帝内经》、《扁鹊脉书》、《王色诊》、《奇咳术》、《拱度》、《石神》、《接阴阳禁书》、《药论》等医学典籍送给了他。以后淳于意又分别拜几位名医为师,医术大为提高,成为一代名医。淳于意为人刚直不阿,得罪了达官权贵,被诬陷误诊而治罪。  相似文献   

9.
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王安石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诬陷以“讪谤朝政”之罪,而被捕入狱,成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不幸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几经残酷的磨难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时期,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怀才不遇,功名不就,政治上失意受压,生活上颠沛流离,使他一  相似文献   

10.
贾雨村初仕与革职经历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雨村第一次被革职前所任官住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进士后当了知县,不上一年被罢官;另一种是中进士后径升知府。不上一年被罢官。这两种说法都不够准确。其实情是:中进士后选入外班先当3年多知县,然后升为知府,在知府任上不到一年被参革下去的。前后任官凡5年,而被一些研究者一律压并为1年。此项牵涉到贾府及诸多人物、事件的发展空间无法链接,甚至被误为作者的败笔,很有辨析清楚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唐朝宰相狄仁杰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疾恶如仇。因此,他不免会得罪一些小人,中伤他的奏折也被呈送到女皇武则天手中。有一回,武则天拿着一些奏折对狄仁杰说:"爱卿的政绩可圈可点,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可是有一些人却说你贪赃枉法、滥用职权、功高盖主,你想知道,这些奏折都说些什么吗?"狄仁杰立即跪倒告罪:"陛下如认为那些诽谤诬陷真是我的过失,我当洗耳恭听并加以改正;若陛下认为并非我的过失,那是臣之大幸。至于到底是谁在诬陷、如  相似文献   

13.
那嵩,字岳生,傣族,祖祖辈辈都是元江人。早在宋代,其祖先就“据有元江,改城礼社”,“掌(管)他郎寨(今墨江)等地,成为雄厚的地方势力。明初,传至那直,他原是臣属于元王朝的土司官。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军入滇,那直首先表示接受明朝的领导,受到明政府的褒奖。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云南行政区域更改,废元江路改为元江府。明政府旋即任命那直为知府,并准许世袭该职。那氏传至那嵩为土知府时,南明已偏处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在中国有一个人能够影响千年,甚至对整个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话,这个人非孔子莫属。如果说有一个人有着最多样化的形象,这个人也非孔子莫属,有时人们对他尊崇过甚,有时又对他误解太深,以至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他竟成了一个不是被人尊奉为神明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乡愿恶魔而最具争议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琦善是满洲正黄旗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他诬陷民族英雄林则徐,深得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的信任,被委任为饮差大臣兼两广总督,负责处理满清和英国在华的尖锐矛盾。 琦善到广州后投降嘴脸充分暴露出来。他革除林则徐等人职务,捣毁主战派苦心经营的海岸防线、遣散水勇,向英国人阿谀奉承,秘密和英国在华监督义律谈妥《穿鼻条约》,该条约规定割让香港给英国。慑于人民群众的抵制和主战派的不满,琦善不  相似文献   

16.
刘墉断案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之时,有一天微服出游,莫名其妙地惹上一宗命案,还被捉进江宁大牢。当时担任江宁知府的刘墉获悉后,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他想审也不是,想放也不  相似文献   

17.
康海(1475-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晚年号(氵片)东渔父,又号浒西山人,太白山人.明代乾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与富商家庭.祖父康健为明英宗朝通政司知事,父康镛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知府.曾祖父、叔父都是富商大贾.康海从小受到家庭严教,启蒙老师朱东原是一位理学先生,执教严谨.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杨一  相似文献   

18.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刘鸮(1857—1809)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徙县(今镇江市)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定庭,自幼博览群书,受“洋务派”的影响很大,对水利、医学、数学、甲骨文都有研究。曾经做过幕僚、知府,也充任过洋行经理,后被袁世凯谪徙新疆,死于迪化(今乌鲁术齐)。《老残游记》计二十回,是刘鸮于1903年至1906年写成的晚清较有影响的章回小说,最初以“鸿都百炼生”的笔名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全书以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见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也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那锐意改革、变法革新的思想 ,在他还是地方官的时候就有所表现。宋仁宗庆历七年 (1 0 4 7年 ) ,他任鄞县知县 ,即借官谷给农民 ,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 ,颇有成效。仁宗嘉三年 (1 0 58年 )上万言书 ,主张改革政治。公元1 0 67年 ,宋英宗在位三年病死 ,子赵顼 (神宗 )继位 ,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 1 0 68年 4月 ,王安石到开封 ,受命为翰林学士。宋神宗熙宁二年 (1 0 69年 ) ,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次年拜相 ,开始变法。其中有关赋税部分的有四条 ,分述如下∶一、方田…  相似文献   

20.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少时好围猎纵酒,击剑悲歌。开元初,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被人诬陷去官,闲居十五年,漫游黄河南北,后补文安县尉,死在文安,年五十五岁。他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与高适、王昌龄等诗人友善,常相唱和,并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描写西北边塞风光的作品尤有特色,靳能在他的《墓志铭》里,说他“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诗名之盛。惜作品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六首。《登鹳雀楼》是他影响极大的一首诗,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