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带二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字义悬殊,有时容易混淆。“戴”的初文为“異”。在甲骨文中,“異”为“人头上戴物,两手奉之之形”。“異”演化为“戴”,只是加了一个声符。“戴”的范围后来显然并不限于头,如耳上可以戴环,颈上可以戴链,胸前可以戴花,手上可以戴表……凡加于上皆曰戴。不过,“戴”的本义毕竟是加之于头,因而又引申出尊奉、崇敬等义,如爱戴、拥戴、感戴。 带,《说文》的解释是:“绅也”。这是古代士大夫束衣的腰带,故其字“像系佩之形”。这种腰带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绅士”一词便是由此而来的。因带上常佩以饰物,故又可解作佩、挂。由带的形状、功用,后来还引申出携挈、引领等义。 作为单音词,戴、带还是容易区分的。如“戴帽”不能写作“带帽”,“戴花”不能写作“带花”,“带电”不能写作“戴电”,“带兵”不能写作“戴兵”。  相似文献   

2.
蓝·篮·兰     
报刊上常常见到“兰球”、“兰天”等不规范的写法。这主要是对“蓝、篮、兰”三字的用法搞不清,误“篮、蓝”可以简化为“兰”。“蓝”是颜色的一种。“兰”是“蘭”的简化字,是“兰花”的“兰”。“蓝蓝的天”中的“蓝”,“青出于蓝胜于蓝”中的“蓝”都是指颜色,应该用“蓝”,而不能用“兰”。把“篮球”写成“兰球”,把“菜篮子”写成“菜兰子”,这是把“兰”错当成“篮”的简化字。因此,必须弄清“蓝、篮、兰”三字的各自用法。  相似文献   

3.
现在许多人都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打字,最容易在同音字的用法上出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应特别注意。比如,《新闻三昧》今年第五期第39页右栏最末一句:“往往会取得异想不到的效果”,句中的“异”字错  相似文献   

4.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新闻标题同一切文章的标题一样,都处在最显著的位置上,都是作者反复琢磨、推敲尔后定下来的自认为是最好的语言形式。按理说,是最不容易出现错误的,起码是不会有错别字。但是,不,新闻标题还就偏偏出现了错别字!那大号字体的错别字赫然居于标题之中,显得特别刺眼!如下例: ①左 拉起诉张丰毅(作家文摘1994、7、22第五版) 标题中的“ ”是个什么字?查遍字典不见它的踪影。再看报道的正文,才知道“ ”者,原来是“舒”字。它将偏旁“予”多写了一撇,错变为“矛”了!这是标题中的错字。错字一般在出版物中是罕见的,因…  相似文献   

6.
“做”与“作”两个字常常在我们的书刊报章上用错。这两个字不但含义相近,而且在普通话(北方话)中读音也一样,都读zuo因此,很多人分不清,有时候就混着用。实际上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在南方一些地区,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吴语地区(上海一带),“做”读上声,“作”读入声。所以南方人一般不会用错;从意义上说,这两个字意义虽相近,都包含有下列几种意义:1.从事某种工作或  相似文献   

7.
弃甲曳兵其中的“曳”有时被读成yì(义),也有时被写成“弋”,这都错了。“弋”读yì,表示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而这个成语不表示这种意思。“曳”读yè(夜),表示拉着、拖着。成语形容败兵丢盔卸甲,拖着兵器逃跑的样子。气势汹汹有人认为这个成语是形容人发怒时凶狠的样子,就想当然地写成了“气势凶凶”,结果错了。可以说“凶狠的气势”,但不能说“气势凶狠”,更不能说“气势凶凶”,“凶”字不能叠用。“汹汹”是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含贬义。形容人或动物发怒时凶狠的势头,写“气势汹汹”才对。气喘吁吁“吁吁”和“嘘嘘”…  相似文献   

8.
恳·肯 “恳”和“肯”音同,词义有明显差别,但容易用混。报刊上有肯求、诚肯、勤勤肯肯的用法,这都是把两个词用混淆了,造成用词错误。 必须辨清这两个词的词义,才可以避免混用。“恳”表示真诚、诚恳的意思。例如,诚恳、勤恳、恳切、恳求、恳请、恳谈等,这些词里面的“恳”都不能写成“肯”。“肯”表示的意思是乐意不乐意,承认不承认的意思。例如,肯去、不肯去,肯接受、  相似文献   

9.
题·提“题”和“提”的用法虽然容易区别,但有时也出现混用的现象.如报刊上就出现过题纲、题要、提解、提字的用法,这都是同音相混了.“题”表示题目和写上、签上的意思,如题目、题解、题词、题诗、题名、题签、题字等,这些都要用“题”,而不能用“提”.但要注意,题目、题解要用“题”,而和这意思差不多的提纲、提要、提示则要用“提”,而不能用“题”.题词和提词、题名和提名,只要稍加注意就不会用混.写一段话表示纪念或勉励,用“题词”;表示提示台词用“提词”.为留纪念或表示表扬而写上姓名,用“题名”;提出有当选可能的人的姓名,用“提名”.愣·楞“愣”和“楞”这两个词,偏旁不同,声调也不相同,本不该用混,但是目前在报刊上、电视里不时还  相似文献   

10.
大凡留心读报的读者不难发现,一时期来,“破格”一调走红,它频频露面于各种报道中。如果“露”的合适,这词儿确属字简意深,那被“破格”的人与事也能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倘若用的欠当,乃至成为一些作者手中廉价的“神帽”,想“戴”进哪篇文章就“戴”进哪篇文章,想给哪个单位“戴”就给哪个单位“戴”,让一些喜欢“妙笔生花”的秀才们用滥了,它的效应就大打折扣了!何谓“破格”?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破格”是指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据此看来,有些报退中的“破格”应用向就不甚准确了。士。某报在一篇通讯中写道:经…  相似文献   

11.
错得出奇     
最近看到一本《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正文中的一些错字,如把“末尾”错成“未尾”,“灵柩”错成“灵枢”等,这里就不去说它了。因为这类错误,竟在字数不多的目录上也有,如第七章第三节的标题:“解放钢铁及其制品的销路问题”的“放”字,不用说,应是“决”字。也许该书编  相似文献   

12.
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把“的”字改作“de”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不时在报纸上出现《罗非鱼de的启示》、《钢窗总厂de钢铁人》、《步行de学问》等标题,某报甚至在二版头条新闻的标题就是《一位普通煅烧工de情怀》。看上去很不舒服。“de”是汉语拼音的“的”字。我们的报纸并非是汉语拼音的报纸;在中文报刊上只这一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很不协调,反给读者一种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印象。有人说这是为了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笔者认为这也有些牵强附会,不敢苟同。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的构思非常广泛,何必非要以牺牲文字的  相似文献   

13.
受众和市场     
“受众”这个概念有可研究之处。在中国的语言文字里,“受”字总给人这样一个印象,似乎接受者并不具有主动权、选择权、否定权,并不具有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例如,“受压迫”、“受侵略”,都是被动的行为。而在现代化社会里,现代媒体的读者、听众与观众都有十分明确的主动地位。把这些读者、听众与观众归纳起来称之为“受众”,是不是会使他们带上被动色彩呢?但是在没有找到一个更为妥贴的名词之前,我们并不能因这两个字而影响我们的受众研究事业,这是信息反馈的事业,是一种多渠道反馈信息、  相似文献   

14.
徐举 《记者摇篮》2010,(7):15-15
“要办一张健康而读者喜欢的报纸”。这句话,包含了很深的意义,既涵盖了办报宗旨,也体现了一种责任。因其内涵深刻,因而笔者以为,要将这短短的一句话做到位不容易。尤其是在眼下,为争夺读者市场,媒体间不遗余力,都在“愉悦读者”四字上卯足了劲。原本,这一点错都没有。但现实中却往往会出现为“愉悦读者”而牺牲“健康”的现象发生。笔者以为,这种“牺牲”,无疑于饮鸩止渴,最终是要付出大代价的。  相似文献   

15.
工作中经常发现来稿中有将一些地名写错的现象。若是属于一些名气较大的地名,编辑在编审中比较容易纠正;如果属于人们不太熟悉的地名(如公社、大队、村庄等),编辑则难以发现,往往随错载于报刊,造成不良影响。如“长治市郊区堠北庄公社”,错成“垢北庄公社”。“堠”字的读音为“hon”,而“垢”字的读音却是“gou”。这两字不但读音不同,就是词意也大相径庭。为什么不少人错写错用呢?我向有的同志了解过,他们认为“堠”字的读音来源于它的右边部分,觉得“垢”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工人日报做校对工作。不久,我们校对组先后出了两起重大的政治性差错,一是把一则国际消息中的“南越……”错成“越南……”;另一是把一个大字标题中的“叛国”错成“判国”。这两起重大差错使十多万份报纸不能发行,损失资金好几千元。差错出了以后,同志们非常紧张。我因初做校对工作,没有经验,心里更是紧张。由于紧张,脑子“运转”不灵,有时连很熟悉的字都怀疑它是否正确。紧张并不能防止差错,有时越紧张越出错,越害怕错误越多。这两次政治性差错发生后,我脑子里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校对工作能不能不出错?怎  相似文献   

17.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赵望进老师,那就是“忙”。出生于1940年,今年已经70岁的他,虽然退休在家却越来越成为一个红人,头顶戴上了一顶又一顶的“官帽”: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8.
为虎作伥充当爪牙,帮恶人做坏事,称“为虎作伥”。“伥”读chāng(昌),指伥鬼,读成zhàng(帐)是错的,读成chàng(怅)也是错的,当然也不能把“伥”写成“怅”或“帐”。未雨绸缪“绸缪”这两个字不容易读准确,有读chóunìu(仇拗)的,有读chóumìu(仇谬)的,都不对。“绸缪”应该读chóumōu(仇牟),是修缮的意思。趁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瑕不掩瑜这个成语有时被写成“瑕不掩玉”,意思错了。“瑕”指玉上面的斑点,是玉的毛病,“瑜”指玉的光彩。成语的本意是指玉的斑点掩盖不了玉的光彩,并…  相似文献   

19.
张国宁 《今传媒》2006,(11X):35-35
我常到《西安晚报》副刊部创办的专栏“城市语言诊所”治病,我虽干了多年记和编辑工作,但从“诊病”或“防病”申仍荻益匪浅。 “城市语言诊所”是晚报副刊部见于报端的一个小专栏,是受到国家语言字工作委员会表彰和读称道的知名品牌。它常把公共场所如商场、影剧院、车站、会展,以及广播电视、街头广告、标语牌、街名地名等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写错印错的错别字、杜撰或歪用成语为广告产品捧场、以及语法不通等诸如此类的错误加以校改,指出错在何处,为什么错及其贻害等等。小专栏大多为一二百字的短,字通俗流畅,从小学生到老年人都可以读,与各行各业都有关系,如能经常阅读,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你好,你怎么了,你认为呢……只要每天开口说话,只要和人交流,“你”这个字是必不可少要用到的。在一次饭局上,有人号召玩了这么一个游戏:谈话时不许带“你”字,违规者每次罚款5元,大家都积极响应,自觉得这是小菜一碟,有人还夸下海口:“我就不信离开‘你’我还不能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