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赵红强  谭屹然  石柱鲜 《现代情报》2011,31(4):116-117,120
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的结合可以解决企业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委托代理博弈问题,本文对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建立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提出了博弈的均衡解:将信息市场化,即将信息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参与利润分配。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合作博弈和厂商模型,研究了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首先,分析了不同信息结构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行为,讨论了双方的策略和社会福利;然后,将信息不对称下福利损失看作双方的信息租金进行二次利益分配,首次建立了政府主导的具有双边激励效应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下科研机构的投入水平低于最优投入水平,具有双边激励效应的分配机制不仅兼顾了企业和科研机构双方的利益、发挥了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益分配中的引导作用,也提升了社会整体福利,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效率.  相似文献   

3.
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够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管理、咨询等服务,风险投资机构凭借资金优势能够满足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需求。通过建立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决策模型,寻找双方博弈的均衡点。模型结果表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融合,融合)是双方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即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建立品牌型孵化器能够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并同时提高合作双方的收益。  相似文献   

4.
利用期权博弈理论建立模型,为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代理问题提供一种契约约束的方法.在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代理双方的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致力于为政府提供一种最优契约,使其可通过契约激励和非物质性惩罚的措施使国企经营者能付出努力,并揭示企业的隐藏价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期权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期权博弈理论建立模型,为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代理问题提供一种契约约束的方法。在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代理双方的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致力于为政府提供一种最优契约,使其可通过契约激励和非物质性惩罚的措施使国企经营者能付出努力,并揭示企业的隐藏价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够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管理、咨询等服务,风险投资机构凭借资金优势能够满足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需求。通过建立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决策模型,寻找双方博弈的均衡点。模型结果表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融合,融合)是双方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即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建立品牌型孵化器能够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并同时提高合作双方的收益。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平台的科技论文发表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从激励视角出发分析了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学术质量影响因素,以委托代理模型为理论基础,针对存在的大量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立了科技论文网络发表过程中博弈模型,从而研究分析科技论文网络平台中的激励过程与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8.
洪志生  霍佳震  苏强 《软科学》2012,27(7):101-106
由于代理企业能力和努力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运用信号博弈和激励约束模型的分析发现:战略联盟核心企业在甄选阶段应提出具有较高强度的信号要求,确定能避免逆向选择的信息租金额;建立适用于不同类型代理企业的激励契约,向高能力者收取一定质量保证金后配以较低程度的质量激励,向低能力合作者提供质量补贴后配以较高程度的质量激励。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政府与企业补贴信号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策略选择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实际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企业策略性获得补贴的动机,要实现市场完全成功的均衡关键是要提高企业投机和被发现的风险成本,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借贷双方利益和风险上的不对称性导致借贷关系不同于一般买卖关系。文章通过构建银行对企业信贷博弈模型,说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失败"、资金价格严重扭曲致使资金不能有效配置的主要原因。并通过模型说明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除了规范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经营管理透明度外,政府的各项政策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何星 《科教文汇》2012,(18):152-153
在幼儿的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都较青睐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如果对体育游戏的选择、组织不当就容易造成负面效应,比如有的游戏竞争激烈,幼儿的好胜心强,很可能为了争取胜利而奋不顾身;在热身运动尚未做好或是疲劳过度时进行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而导致身体受伤;有时场地不合适,如过于湿滑也容易导致幼儿摔跤而受伤。因此,本文通过对幼儿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的研究,探讨幼儿体育教学的游戏教学的负面效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以期增强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实现幼儿体育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单春玲  赵含宇 《现代情报》2017,37(10):16-22
基于社交媒体环境,依据强弱关系理论分析了用户关系强度对商务信息转发的影响,并从社会驱动层面和个人驱动层面提取了商务信息转发的影响因素。以典型的社交平台——微博为例,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弱关系对商务信息转发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社会关系强度对社会信任和社会交往产生差异性影响;社会信任、社会交往、经济利益、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对商务信息的转发影响显著。本文将强弱关系理论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化商务领域中,有利于指导电商企业制定合适的社会化商务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分析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不同属性的标准在被采纳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并通过相应的博弈模型试图找到不同状况下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标准被顺利采纳提供针对性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实验检验跨国公司大批进驻中国后其和国内企业在R&D投入中的非对称博弈结果。经济学家借助博弈论研究得到:随着外溢的减弱,双方的博弈由序贯向同步转化,相应的R&D投入也体现出不同的演变路径。本文实验模拟技术非对称的两类企业,在存在单向外溢时的R&D投入决策行为,结果与非对称R&D/产品博弈模型的预言结果一致,并与现实中所观察到的宏观结果相吻合,从而肯定了博弈模型研究结果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标准形成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错综复杂,合理协调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行业标准化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分析不同企业在行业标准确立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并试图找到博弈的均衡解。通过博弈分析以及博弈模型的求解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支持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补贴的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就补贴问题而进行的博弈。研究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不同的企业在获取补贴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不一样;在实际博弈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企业策略性获取补贴的动机,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针对研究结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贷款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基于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考查了企业在获得银行信用贷款后,银行核查力度和企业做假骗贷的影响因素,给出了银企博弈的一个动态模型,并运用进化博弈理论时该博弈模型进行了复制动态分析,从深层次上分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原因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熊强  仲伟俊  梅姝娥 《情报杂志》2012,31(2):178-182,167
供应链中企业组织的信息安全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同时还要受到其它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共享及网络脆弱性等因素的制约。依据供应链上的企业关系的非对等性,运用Stackerlberg模型讨论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伙伴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决策博弈,得出企业信息资产价值、网络脆弱性、共享成本、信息安全互补性等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机制,并与Cournot模型博弈结果比较,最后通过算例对博弈结果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Nooteboom模型构建网络中企业间创新合作的博弈模型,确定企业合作伙伴数的临界值,结合复杂网络模型仿真企业网络的动态演化,研究企业网络结构与合作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企业合作的临界伙伴数由合作收益、成本及风险决定。当企业合作伙伴数小于临界值时,合作是最优策略,且随着合作度增加,合作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缩短,集聚度下降网络出现均匀而致密的结构;在合作的伙伴数等于临界值时,网络中的合作度最大,结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李晋  沈江  傅利平 《科研管理》2020,41(12):184-194
 针对政府补贴政策及其激励机制能否缓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融资约束,并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和研发投入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序贯博弈模型进行政策仿真分析的新方法。其方法特点在于能够借助数据仿真来研究不同情景下的政府、企业以及融资机构之间的关系,对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合作博弈行为进行刻画,并给出了采用数据空间阈值进行判别和界定的新模式,从而使政策分析更具普适性和可选择性。此外,本研究讨论了补贴政策及其激励机制的动态性问题,提出可以通过改变企业以及竞争者的收益函数来改变双方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从而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成长的生态圈的观点。在政策建议上,根据仿真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建立“项目后评估机制”及其相应反馈、采取动态可调整的补贴分配方式、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数字行为画像”的精准辨识与决策来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