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人可谓聪明绝顶,创造出了无数的文明,现又向克隆的禁地进发,并已成功地克隆了一些人们常见的动物。随后,一些科学家扬言要克隆人类,遭到了社会的共同谴责。可想而知,人类男的被克隆,那克隆体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弟弟?女的被克隆,那克隆体是自己的女儿还是妹妹?谁也说不清,人类就将陷入到一种关系十分混乱和尴尬的境地。而影片《第六日》,正是以科幻的手法塑造了那么一种可怕的社会。由国际著名影星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主角亚当,是个直升机飞行员,他在执行一次飞行任务后急着往家赶,他要与家人一同庆祝自己的生日。但他到自…  相似文献   

2.
本对克隆,克隆的历史,克隆与人工选择的优劣,克隆的成本,基因工程在克隆中的作用以及克隆人作了阐述。克隆将给人类带来很多影响,只要人们理性运用之,必将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3.
人类与上帝     
人类自从偷吃了上帝的智慧果,忽然变得聪明起来。一日,亚当的子孙发明了克隆术,欣然将灭绝了多日的地球生物统统复活。上帝闻之大悦,决定把诺亚方舟重新归还人类,以此奖赏。 然而,人类毓子孕孙竟然幻想着怎样去克隆一个上帝。后来,人类的这一梦想果然变成了现实。 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人又按照自己的模样克隆了上帝。上帝谓之长叹: “我的羊,你犯了个大错!” 两个上帝在天空相觑分外眼红。为争金銮宝座,捋袖揎拳打在一起。霎时银河滚浪,星光倒转,九霄雷鸣电掣,恍若星球大战。 人类昂首天外,跌足瞠目,联合国急慌慌召开紧急会议,置言…  相似文献   

4.
吴宗彦 《山东教育》2005,(34):29-29
今天要上的作文课是“假如我会克隆,我要……”我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克隆,克隆在医药、基础医学、农业、畜牧业等方面的作用。然后讨论自己准备写“克隆”什么,“克隆”的东西对人类有什么益处。让学生扮演“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采访“小科学家”——同学们的“克隆”理想。孩子们的思路渐渐打开了,便开始动笔写却来.  相似文献   

5.
英国议会下院19日批准了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法案,允许医学界进行“治疗性克隆”, 即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用于治疗人类疾病。据悉,这项研究的发展方向将导致克隆人。 因此,这消息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德国宗教及政界引起极大反响。 德国科隆大主教约阿西姆·卡尔迪纳尔·麦斯纳20日称,英国的这项“错误的法律”破坏了 人权以及人的尊严,将引起人类思想的混乱。他警告德国政府,不要受到英国的“不人道法 律”的启发,而放松德国迄今为止一直施行的对人类胚胎细胞的保护规定。 大主教的话得到了一些政界人士的支持。德国反对党基民盟联邦议员胡贝尔·许佩指出,到 目前为止,欧盟各国一致认为,不应杀死人类,包括其胚胎,来救治他人。他认为,夸张地 说,克隆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无异于同类相食!同样,德国执政党的许多内阁成员也对英国同 事的做法大为不解。联邦卫生部长菲舍尔女士表示希望德国政府坚持1990年起实行的《胚胎 保护法》。 该法中明确禁止进行人类干细胞克隆试验。  相似文献   

6.
我是谁     
10月27日,上午6点45分。 我把闹钟打翻到床下,倦怠地从床上爬起来。哎,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呀!一直到凌晨两点我都在写我的英语论文,我无法彻底把它搞清楚。但没什么可怕的,感谢多莉1号和她的朋友们,人类的克隆才成为可能。我把自己拖到克隆的壁橱煎在克隆商店花99.95美元买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克隆人的法律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隆技术的诞生表明生物基因科学的长足进步。然而,问题在于:人类是否应该将这一技术用于克隆的自身?如果是这样的话,克隆人会引发一系列法律伦理方面的严重社会问题。生物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竞赛”的同时,也应该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随着克隆技术的出现,人类把目光转向了人类自己,担心传统的人伦关系将受到致命的冲击.人们只是讨论危害,但对其应用于人类的必要性论证较少或者不太充分,由于缺少这个中间环节,其论证便显得尤似空中楼阁,如果根本没有这个运用的必要性(指生殖性克隆),那么所有的担心也就没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9.
克隆人,这种以前只能在科幻小说中看到的事情,似乎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在克隆动物已经不再新鲜的今天,人类是否应该克隆自己呢?科学界一直在激烈争论着。  相似文献   

10.
我的克隆梦     
本期的“挑战想象力”是两篇关于克隆的文章:《我的克隆梦》一文中,小作者从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得到启示,让克隆公司克隆了自己,帮助自己应付沉重的学业负担。《克隆三个我》的小作者更厉害,一下把自己克隆了三个,这样小作者的生活就变得轻松多了。两篇克隆的故事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语言富有表现力!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克隆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共同努力使其扬长避短为人类造福。注意体会文中的好词(加点词)、好句(加波浪线句子)、好段(加横线段落)。  相似文献   

11.
克隆技术是当今世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宪法学考虑的是:克隆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科学研究自由的保障和限制。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考量克隆人的影响。克隆人的出现影响的首先是宪政的基本价值,即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克隆人的出现不可避免的会亵渎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克隆人的出现也会对宪法最基本的权利———自由和平等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会造成新的奴役制度和新的不平等的现象。对于克隆人的挑战,宪法学应该正确厘定科学研究自由的范围和界限,应该区分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  相似文献   

12.
利用GenBank数据库中Nodal分子的核酸和蛋白相关信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Nodal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剪接异构体.应用基因克隆方法克隆人Nodal基因.结果表明Nodal基因至少有四种剪接异构体,除研究较清楚的isoform 1相对完整外,其它剪接异构体信息并不完整、功能未知且表达可能有组织特异性.特别是虽然Nodal基因isoform 1的氨基酸编码序列已知,但是发现目前NCBI提供的Nodal基因mRNA参考序列并不完整.通过基因克隆发现一种新的Nodal基因剪接异构体,它可能具有TGF-β超家族的特征性结构,但功能未知.结果说明人Nodal基因可能至少存在5种剪接异构体,除isoform 1外,其它isoform具体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克隆人技术目的看,基础研究性克隆一般不会引起伦理上强烈冲击,治疗性和生殖性克隆则强烈冲击着人类伦理道德。生殖性克隆伦理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于有损人类的尊严,治疗性克隆伦理问题的核心则是胚胎的权利与道德地位问题。考虑到克隆人技术的真理性和实践性两个层面,以及评判标准的相对性,对该技术进行绝对的善恶评判有失慎重。不过,生命伦理领域制定规范该技术的伦理原则是必须的,其中,知情同意原则理应是一个重要原则,其伦理学依据在于: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考查、分析了与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密切相关的几个伦理学问题:人胚胎地位的伦理学争议、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的伦理学问题、世界各国克隆技术的政策与法规,等等,特别提到了生殖性克隆对社会伦理造成的巨大冲击。结果表明,各国政府普遍支持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而反对生殖性性克隆(克隆人)的研究。最后论及了一些学者对“克隆人”伦理学问题作出的相关预测。  相似文献   

15.
对于克隆人的研究与试验的伦理驳难多集中于人的尊严问题上,认为它触犯了人的尊严。本文认为,这是对克隆人研究与试验的强有力的禁令。但是,如果克隆人研究能够给研究者及相关人员带来现实利益的回报,并且最终将造福于人类,当前伦理的禁令就只是软制约,它阻挡不了克隆人的降生。这样,我们就不应当仅停留在对于克隆人的伦理困境的讨论上,而且应当对克隆人到来进行社会前景的伦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从维护、发扬人性的立场出发,通过笔下的人、事,竭力表现人性美、人类爱,实践着自己的创作主旨“为人类的‘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因此他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其中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生动、有趣的事,无不包含着深挚的真、美、爱。  相似文献   

17.
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的生殖会带来很多的社会伦理问题,但就克隆技术本身的特点来看,克隆技术可以防止人类的退化、治疗人类很多疾病,所以我们应该以现实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克隆人问题,兴其利而避其害,让这项技术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伦理理论对人性的假定以及人的什么特征对伦理分析是关键的都存在差异,因此它们对克隆技术的伦理分析也有差异,不可能达成共识。关于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为了获得器官、组织的克隆把人类作为一种手段并且创造出更多的需要,是不合理的;克隆作为个人对生殖方式的偏好选择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是可以接受的,但若将其普遍化,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寓于现实的劳动活动之中。人的劳动活动包括三重维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外在性条件,而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规定性。从三重关系角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推进其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Michael Hand has recently challenged certain religious organisations that run Academ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o devise and pursue their own faith‐based curricula in their schools. In this short article I examine some of the problems Hand's challenge might encounter, including whether religious conceptions of worthwhile activities and of human flourishing can be as devoid of religious beliefs as Hand would seem to wish and whether his challenge can be m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