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1953-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人口、经济增长、能源强度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并不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倒U型库茨涅茨曲线关系不明显;长期内城市化有助于抑制碳排放,短期内过快的城市化将加剧碳排放。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本文依据湖北省1980年—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动态计量分析中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农地非农流转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发现,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具有长期性。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均衡呈现一种反向修正机制,并且误差修正对于农地城市流转的短期波动具有更为显著的调整力度,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农地城市流转影响的长期效应要大于短期效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单向的因果关系表明,湖北省的农地非农转用对城市化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明显;而从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来看,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农地城市流转相互作用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高魏  闵捷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0,32(3):564-572
为探讨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扣相互影响.本文依据湖北省1980年-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动态计量分析中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农地非农流转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发现,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具有长期性.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均衡呈现一种反向修正机制,并且误差修正对于农地城市流转的短期波动具有更为显著的调整力度.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农地城市流转影响的长期效应要大于短期效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单向的因果关系表明,湖北省的农地非农转用对城市化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明显;而从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来看,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农地城市流转相互作用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14,(6):70-74
通过对我国29个省域19952010年间碳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利用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方法考察了全国和分区域碳生产率增长与FDI、贸易开放、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发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同时,采用动态OLS(DOLS)回归方法考察了变量之间具体的长期关系,发现FDI、贸易开放、城市化和人均GDP对碳生产率增长起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所占份额的增加会抑制碳生产率的增长;最后,给出了误差修正模型(ECM),借以考察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稳定性和变量的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5.
戴魁早 《科学学研究》2008,26(3):626-632
 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分别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从长期看,两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且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明显。我国为此应该采取相关对策,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及协整检验理论,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三个地区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其关系是由经济增长到煤炭消费的单向关系;中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既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又具有双向短期因果关系;西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短期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全国和各地区1986年~2004年间的经济增长、能源及煤炭消费水平的分析,认为各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所以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机制等的影响;提出国家在相关经济政策和煤炭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时必须正视这一差异,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当务之急是要协调好煤炭(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否则会加剧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  相似文献   

7.
环境管制下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虑了环境管制因素下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问题,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中国1996-2008年期间三者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自的主要影响因素.方程估计结果显示:(1)人均GDP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目前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作用存在差异化,具体表现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将对环境污染起到抑制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则加剧环境污染.(2)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FDI与环境之间表现为FDI加剧环境污染.环境管制抑制了FDI和污染排放量的增长,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处理好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该项研究在知识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动态计量经济方法对山东省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演进而持续增长,且该效应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以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规制在长期内是提高区域技术研发水平和研发质量,进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内生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友林  王怀民 《情报杂志》2007,26(10):85-86,89
目前在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基本不考虑内生性问题,只注重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经济增长对信息化水平的反作用。基于此,首次从内生性视角研究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遵循内生性的研究思路,根据我国31省市2006年的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信息化水平,但作用程度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0.
赵树宽  余海睛  姜红 《科学学研究》2012,30(9):1333-1341,1420
首先从理论角度理清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以VAR模型为基础,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三者的长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滞后1期与2期,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的原因;滞后3期与4期,经济增长与技术标准互为因果关系,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技术标准的原因;技术创新能促进技术标准水平提高,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产生阻碍作用,且具有滞后性;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在长期内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明显,对技术标准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远 《软科学》2012,26(5):76-80
利用2000~2009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探讨了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经济贡献,研究发现:新疆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城镇化质量不足,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较之于人口转移的速度存在滞后;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同,东疆最高,北疆次之,南疆最低,经济绩效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新疆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全国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1年间,我国工业化比城市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更大,2002—2014年间城市化比工业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大;对于三类收入水平不同的地区,工业化、人均GDP及建成区面积因素均对碳排放起正向拉动作用,而城市化因素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碳排放的作用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包含集聚经济的生产函数,分析了城市化和市场化对中国各地区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基于1978-2004年的省级地区数据,本文发现中国各地区集聚经济效应显著;集聚经济效应在地区经济增长中作用明显;市场化和城市化对资本和劳动力效率具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蕾  魏后凯 《资源科学》2014,36(6):1235-1243
随着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发生新的变化。而目前对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①没有考虑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过高估计了城镇化的作用;②没有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能源消费之间关系呈现的不同特征;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证方法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了反映不同区域能源消费水平长期趋势的均衡方程。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为正,并且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分区域情况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为正。其中,中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大。这意味着中部地区城镇化转型面临的能源消费压力最大。据此表明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缓解能源消费压力,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新型城镇化要考虑城市的规模效益;②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的差异,制定差别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杰  金海 《资源科学》2015,37(7):1384-1393
本文基于DEA-ESDA-GWR研究框架,全面分析了2000-2012年长江中游地区41个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化格局,探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外商投资水平等5因素作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差异性显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相一致的不平衡性;2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强烈的空间关联特征,2004年以前表现强烈的空间正相关,2004年以后演变成强烈的空间负相关,各城市随年份演进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3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是各影响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吸引外商投资水平对城市建设用地效率产生的影响以2008年为分水岭,影响由负变正。其中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吸引外商投资水平是造成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董春  梁银鹤 《科研管理》2016,37(6):28-36
本文运用双固定效应SDM模型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解方法,在构建关于集聚效应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对市场潜能、城镇化与集聚效应的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市场潜能对地区集聚经济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邻近区域存在竞争的特点。通过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可以看出,三种城镇化因素对集聚效应的发展有正向影响,但是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其中,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只通过直接效应对本地区集聚效应产生正向作用,而土地城镇化通过三种效应对本地区和周围地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在实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郑艳婷  马金英  戴荔珠  赵赛 《资源科学》2016,38(10):1948-1961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群可以被认为是发生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地域。并以武汉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其区域性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特征分别为:人口向区域集聚的趋势初显;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扩张。进一步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分别为:内驱力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以及明显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下节点区域的工业增长。基于固定效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于外资促动下的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国内力量驱动,而其原乡村地区的城乡转化则主要受地方经济发展、交通通讯条件改善和出口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和世界同期相比已经很快,也并不滞后于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不应成为我国城市化的长期目标,通过加速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城市化发展需要多维支撑系统。十二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我国城市化应适时提出健康城市化(或新型城市化),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