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对待学生需不需要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人类为了满足个体与群体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协调相互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以及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一种平衡机制和实现方式。”概括地说,协调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求得共同发展,以及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道德产生以及发展的深层次原因。道德之于教育有更为深切的必要性:首先,道德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在需要。教育目的本身已经蕴含了教育伦理在内,教育应该是道德的。“大…  相似文献   

2.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德育教育理论认为:就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看,学校德育将不再单纯是从外部施加给人的说教和约束,而是以人为本,把道德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学生作为成长着的思想道德主体来培养,以主体德性的发展和德性主体的建构为根本目的。学校德育理应重视"规范教育",把合理规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类道德文明与群体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道德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它是人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道德选择,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发展,更不会有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选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①动物和动物之间、动物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是一种接近于“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道德”关系。它们不需要也没有选择,它们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和需要来处理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方面入手。 从现实情况看,青年学生在遵守基本公德方面并非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复杂多样,但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对道德主体的情感诱导,忽视了道德情感在协调人与人关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使青年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停留在“服从律令”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6.
一、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内化道德地律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什么是道德自律?自律是相对他律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道德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之后,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秩序,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阶级社会,有一部分具有阶级性,有一部分又具有全社会性。也就是说,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一旦认识到某种观念和准则符合人类社会生活上述需要,就会把它作为群体的经验和智慧用道德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由于道德规范是建立在社会利益和需要以及群体经验和智慧的…  相似文献   

7.
爱情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情是人类异性个体之间基于性生理基础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倾慕、积极奉献的行为和心理,它包括性爱、理想和情爱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类性行为的道德基础,爱情作为性行为的人类特征,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文明发展、道德进步的产物,爱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性爱与情爱的统一及其专一性、排他性,但它们并非存在的状况,而是社会的规范,爱情不仅把人类的性生活提升到一个高尚的境界,而且有利于人的本质的确证、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道德需要与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一旦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在道德需求时道德需要就出现了。道德需要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如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以下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应明确我国对青少年的德育要求有哪些?这些德育要求与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德育教育中存在着哪些道德需要?第三,阐明在德育教育中,使空洞的“说教”变为“实在”,道德需要所充当的角色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社会生活需要依靠道德准则和规范来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纪律。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处处反映出与道德伦理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网络空间对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隐秘而间接的,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可以依靠舆论来规范行为,而是自觉以“慎独”道德品质来要求和规范自己。  相似文献   

11.
一道德,从其最初的意义来讲,是一种规范,一种准则,一种契约。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用来维护社会正常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实现群体内个体成员的资源共享和物质利益的均衡,以维护个体的生命存在。正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意义,使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得以协调发展,为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必要的保证,以达到人类的共存,否则人类将在无序、纷争、冲突的状态中走向灭亡。然而,人类既有共存的问题,又有永存的问题。虽然道德规范可以由物质利益的共享达到人类群体的共存,但是仍然不足以解决人…  相似文献   

12.
美与善(道德)的逻辑关联,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对美善之逻辑分析,不少中西学者以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其实,康德在第三批判中的观点符合其一以贯之的哲学玄思.从美之分析到崇高之分析,康德不是割裂美与善(道德)关系,而是呈现了递进式的逻辑命题和运思的统一性.全书的主旨并非“勾引出美的特殊领域”,而是通...  相似文献   

13.
彭莹  刘新春 《文教资料》2007,2(18):120-122
雨果.闵斯特伯克说:“渴望牢固的联系是每一个人类心灵深处的本能。”它表现为一种“使人渴望接近众人的群体意识”。早期古典教育致力于培养个体人关心群体共同体的伦理道德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不断传递着关怀人类共同体的人文观念的信息——生存于自然、人类共同体之中的每一个体人无不需要道德的情怀,以谋求人类的生存。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感觉自己的存在。追求人的“本真”,向往永恒的精神境界,以协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赋予了古典教育强烈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环境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和规范,是任何一个社会文明的前提。环境伦理是将伦理视野扩大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原则、伦理范畴和德行规范,是指导人类正确处理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论前提。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而是技术和经济受何种观念的指导问题——即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任山章 《生物学教学》2004,29(12):39-40
“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是道德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论人类的社会交往与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是人们之间通过一定方式交换或交流物质和信息的一种活动和行为。它是人的基本需要和生存方式之一,是构成各种社会关系、形成人的个性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的前提。通过交往,人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存在,而是以群体的面目出现,处于各种社会联系和关系之中,由此构成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许海波  易琳 《文教资料》2008,3(16):104-105
道德不仅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从需要角度而言它本身也属人的需要.道德起源于单个人和族群存在的需要,道德也属于人的发展需要:道德生存需要是道德发展需要的基础.道德需要也与人的道德认识相关,加强道德教育要唤醒人们的道德需要,体验道德冲突,在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的误区与行动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是自律和他律的内在统一。传统德育存在群体的道德虚无、理性缺失与公共道德缺失等问题。德育的本质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清规戒律”,而是能够让人内化于心中,并在社会生活中去践行的行动,实践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道德小品开启了德育行动的大门,行动研究是德育终极目的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公平”抑或“美善”——道德教育哲学基础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是将道德的核心建基于利益平等抑或公平,都始终是在群体伦理规范的意义上谈论个体道德价值,这只能将个体内在道德尺度引向道德之外的利益比较的物质层面,而不能有效逼近人们心中的价值核心——爱或美善。个体的道德实践不是对群体伦理规范本身的刻意满足,也不是为了寻求个体之间的利益平等抑或公平,而是出于保持自身行为美善的精神需求。爱或美善是一切道德实践得以可能和一切道德规范得以生成的价值前提,道德实践是一种建立在道德自足(自爱)基础上的价值选择。道德教育的价值使命在于使人养成对其内在固有的美善法则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道德概念与定义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概念的定义一直是伦理学研究中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含混不清的问题。然而,“道德”概念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其定义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伦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如何对“道德”概念进行定义,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因素:一是中西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的理解;二是日常生活中对“道德”的使用;三是伦理学研究中对“道德”的运用。结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对“道德”做如下定义:所谓道德,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观念,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思想品质中的一项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