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代对太学学官已经逐渐形成了台谏监察为主、学生监督和学官自身监督为辅的三位一体、内外结合的严密监察机制,并对太学学官的违规失职等行为实行近乎严苛的规定和惩治。  相似文献   

2.
宋代在太学"三舍"创设的积分制,是我国古代对学生成绩比较客观全面的考核制度,它积极促进了太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被后世积极延用。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提高教育质量阶段,宋代积分制在考评方面的积极性对当今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三个层面对宋代学生运动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首先,宋代学生运动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宋室君主养士政策的结果。其次,虽然宋代学生运动的特征表现为论列时政,究其实质,却又难以超出人事危机的范畴,故而并未对时局产生多大助益。再次,由于太学诸生缺乏政治素养,身历政事时又不达事变,毫无君子坚孤的操行,所以,随着时局的衰退,士风也愈加卑鄙凋敝。这也导致了太学诸生终于未能成为宋代政坛的支柱。  相似文献   

4.
宋代中央官学是全国士子向往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和太学是宋代中央官学的典型代表。国子监是代表朝廷管理中央官学的核心机构,为朝廷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太学是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中央官学逐渐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且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管理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在一批学养丰富、管理有方的教官教育和管理下,为官学生潜心学业提供管理保障。中央官学的行政管理活动、教学管理活动和生活管理活动,构成了宋代中央官学管理活动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太学教育管理中,针对学官教官的渎职、失职等行为,宋廷制定相关制度,追究责任,涉及教学、考试、生徒等管理方面.通过行政贬黜及经济处罚等手段,排除教育障碍,理顺教育关系,解决管理问题,保障了太学教育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6.
严红 《衡水学院学报》2008,10(3):109-111
和前代相比,宋代的太学教育制度有了很大的创新。在日常教学中,宋政府运用竞争机制,运用政治和经济等手段,严格地对太学生进行升迁管理。同时,也注重对太学教师的选拔和任用,优胜劣汰。这种竞争机制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很大。  相似文献   

7.
宋代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是"由官学到书院",还是"广开来学之路",后者只怕较妥。国子学太学化以及书院的隆盛、私学的发达,均是其证明。宋代中央官学体制回归汉代太学单轨制,既是唐宋变革又是汉宋相似的实例。此外例证还多,诸如"不辨士与庶族"、"布衣卿相"格局之类。汉宋社会何以相似,深层原因在于土地所有权的两次"下放"。然而,宋代毕竟不是汉代的简单复制,而是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所谓"宋元逆转",大体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王辉 《教师》2012,(22):24-25
在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发展史上,宋代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太学、国子监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性官学系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宋代中央官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总体上来看,中央和地方官学经常被放在一起研究,涉及到宋代官学的教育管理制度、财政收支、师生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从研究对象来看,则主要集中于国子监、太学等领域。但上述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比较陈旧,问题意识较差,研究深度不够,影响力不强,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等。  相似文献   

10.
周兴涛 《教育史研究》2007,(3):11-15,59
宋代武学是我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本文探析其教学管理制度。学规是宋代武学发展的制度保障,虽借鉴了太学的内容,但也有独立性;学籍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凭据,其内容、形式有固定模式;其教学管理人员以博士为主,辅以学谕、学正、学录;教学内容分为文化课程和军事技能,前者又含忠义思想和军事理论两方面,后者包括马步射和阵队。最后从实际效果分析宋代武学教学管理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的太学制与科举制在发展演进中衔接碰撞、互动影响。着眼于太学内部考察,太学制度的演变源于科举改革的背景,太学科举化趋势明显,科举制对太学解额及免解制度、教学与考试内容、管理制度制订实施具有强大导向作用。随着兴学改革中太学影响日盛及对科举制的悖反,朝臣围绕太学制度与科举制度的优劣之议、太学取士与科举取士的存废之议、释褐状元与科举状元的名望之议集体论辩,推动北宋教育改革发展。徽宗朝由诏罢科举取士到诏罢天下三舍取士,历经17年特殊时期,从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改革现状等考论其缘由,对深入论析太学制与科举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亲是中国古代的外交策略之一,汉唐和亲久负盛名,宋朝"无和亲"说广泛流传。北宋末年的"帝姬和亲"事件在靖康之难的政治生态下具有特殊的政治内涵,是北宋王朝在应对亡国危机时的无奈选择。宋钦宗企图以此来化解危局,应对灾难,实现赓续王朝的目的。金廷受其内部政治纠葛的影响,解决策略从"帝姬和亲"转变为"废立异姓""。帝姬和亲"作为赓续王朝世系的决策被推向前台,承载着宋金两朝处理靖康事件的政治考量。  相似文献   

13.
宋代墓志文中文字异体俗讹现象十分突出,用典特别是生僻典故的使用以及文字泐蚀等因素都会影响铭文的正确释读。已整理的宋代墓志文献中,文字误读缺脱、误解典故等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文献材料的科学利用和研究。具体校释宋代墓志中“煜赫”、“未入”、“银艾”、“引各”四个俗讹语词,以期为石刻文献整理提供帮助,为汉语汉字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作为儒家文化的变体,经历了大约400年的反复变革和重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观念给后世留下了“宋代女性地位低下”的刻板印象。但结合史料发现,宋代女性相较后世拥有更大的婚姻自主权和财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宋代理学思想发展与实际生活的背离。  相似文献   

15.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说文解字》可知,东汉时期“瞒”字只有“眼睑低”的意思,因此,从曹操“阿瞒”之小字推想,曹操的外貌有眼睑长得较低的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描绘曹操的外貌为“细眼长髯”、戏曲表演中曹操脸谱的勾画突出其“疑目”的特点皆由此而来。在唐代之前,“阿瞒”之称只有在与语境不谐时才包含贬义。“瞒”字在宋以后发展出“欺骗、隐瞒”的新含义,此后其本义几乎不为人们所用。而对曹操的“阿瞒”、“曹瞒”之称却变得非常常见,人们以“瞒”字的新含义与曹操个性中狡诈的特点相联系,以此理解“曹瞒”之名。这正与宋以后拥刘反曹的倾向相合,人们用“曹瞒”、“阿瞒”之名痛快淋漓地指骂曹操的害祢衡、杀孔融、忌杨修、败赤壁以及铜雀伎等事迹。  相似文献   

17.
庙学研究     
庙学即文庙与学校的结合体,自两汉肇端、唐朝定制,至宋在“重文”政策引领下获得快速发展。通过文献梳理与考证,发现宋初因庙设学,北宋中后期庙、学并立,甚至部分书院“庙学”化,使得庙与学形成一个教化命运共同体,学因庙而得以拓展教学空间,庙因学而得以教化大众,可说是集政统、治统、道统与教统于一体,对元明清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俞启定 《教育学报》2005,1(5):68-74,81
古代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必然与选拔官员的选士制度紧密联系。经历了汉代太学为选士的一个途径,唐代官学为科举的一个来源,宋代学校取士替代科举取士的尝试,到明清学校与科举的一体化,学校与选士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受选士的支配也越来越强化,乃至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归根结蒂是服从于封建政治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要求仅在其次。近代政治形势和教育体制发生根本变化后,科举的废除就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谪贬广西宜州期间,与地方人士广泛交游,来往频繁,交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剖析黄氏与地方人士交游的驱动力量,既有黄氏应对人生低谷,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心理调适,也有宋代士人"择士与游"的文化传统,以及"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素来以山水居首,“远”是构成山水画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因素。自六朝以来,“远”的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本身就影响着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北宋的郭熙强调“远”在中国画中的透视;到了韩拙,强调的则是画面的意境的营造;而元代的黄公望更上一层楼,把“远”的理论深化,追求画外之韵,人与物合的境界。本文将从宋元山水画的发展轨迹中探寻“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