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10月21日~10月22日,黑龙江省受高空暖性高压脊及地面冷高压影响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大雾天气过程。具有地面风力小、温度露点差低、有逆温结构的特点,辐合和西南气流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地表辐射冷却有利于大雾天气的维持;暖平流增强和系统性抬升是驱使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2.
2010年7月24日湖北省襄樊市刘集机场出现了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由于这次大雾,北京至襄樊的航班被迫取消;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及决定大气层结稳定度的散度场,垂直速度场物理量的计算,对大雾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高脊、地面鞍型气压场和充沛的水汽是形成这次平流辐射雾的主要原因。另外,通过分析,还归纳出襄樊机场平流辐射雾的预报思路,为以后此类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18)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2月11-12日日照机场一次平流雾过程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要素进行分析,得出高空西南暖湿气流配合地面东南偏东风和前期的低云降水为成雾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空环流形势有效抑制对流发展,起雾前地面小股弱冷空气形成近地层逆温,为大雾提供了上暖下冷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3-5日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三槽两脊型,孟湾风暴(法尼)登陆减弱后的低压(槽)和高、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风风速大小与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关系。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法尼"登陆后外围云系不断上高原,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向高原移动,不断地为降水区输送水汽;降水期间,强的上升中心为-1.6Pa·s~(-1),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5.
雾是水汽在低层大气的凝结现象,本文从2013年12月云浮市一次大雾的近地层物理现象分析,以寻找出一些预报大雾的敏感指标,结果表明出现大雾的充分条件包括近地面的逆温层、水汽饱和度、地面和850hpa的风速等,但是近地层的水汽条件是形成大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NCEP1 0×10的再分析资料着重对2015年8月21日冷涡背景下出现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湿度较大、T-Td小、微风或静风是大雾的主要气象要素特征;低空的下沉运动抑制了水汽的辐合抬升,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冷平流是否存在是近地面层雾形成的必要条件,雾的浓度与冷平流强度无关,与低空逆温层是否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空和地区资料对2014年1月6日雾霾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和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预报结论:高空形势为暖脊控制时,地面为鞍型场形势,气压梯度较小,比较有利内蒙古西部地区形成雾霾天气。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7,(19)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卫星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7月22日成都机场强雷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中高纬呈两槽一脊形势,高原低槽东移南下同地面冷空气共同配合为强雷雨天气提供了有利天气形势。强雷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为高原低槽、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急流、孟加拉湾低值系统。南海同孟加拉湾水汽在东南亚汇集,建立一条水汽输送带延伸至成都机场附近,副热带高压向西边延伸,同时500h Pa同700h Pa水汽输送带大体上保持耦合,为成都机场强雷雨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西北冷空气入侵到成都机场,与西南暖湿气流配合,再加上高能高湿物理环境,促进成都机场强雷雨天气发生。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9,(1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17年2月20-21日发生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槽一脊、低层切边线、高空槽、地面倒槽、低空急流等是引发本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700hpa位置处,南海水汽被低空急流持续输送至河套上空,为本次暴雪天气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河套地区存在着显著的西南水汽输送通道其最大值为6×10~(-5)g/(cm·hpa·s)~(-1),为本次暴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河套地区位于700hpa偏南风急流的左前方及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形势,既为暴雪过程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能量、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相关资料对内蒙古大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内蒙古大雾的高空天气系统可分为宽平槽、宽平脊、西北气流和平直西风4种类型,但以前两种类型占主导地位;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大雾以宽平槽型居多,而发生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大雾则以宽平脊型为主,指出大雾是弱天气过程,大雾天气预报应主要围绕逆温层、弱锋区、低空暖平流、稳定层结、地面微风(静风)、地面弱气压场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侯文菊 《青海科技》2010,17(5):69-71
本文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09年6月18日大武地区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由于500hPa孟加拉湾有一较强的低值系统,584 dgpm高压脊线处在93°E,30°N附近,580 dgpm和584dgpm线之间形成有利的水汽通道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西亚大槽底部的冷空气不断分裂下滑与孟加拉湾北上的暖湿气流在青南地区上空交绥;300 hPa高空辐散起到抽吸作用;400 hPa强辐合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同时,中-α尺度对流云团加强并不断扩大东移,这些因素的的合理配置造成大武地区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NCEP再分析、区域自动站等资料对2020年5月16日—18日兴安盟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降水大值区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相对应的,兴安盟中部地区有一致的上升运动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强的动力条件,另外,持续的水汽输送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19~20日发生西藏南部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通过对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原南部区域性大到暴雪过程500hPa环流形势为南、北支槽型,北支横槽底部偏西风携带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与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形成降雪天气;南支槽及其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是产生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由于南支槽强度较强和稳定维持,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有利于大到暴雪暴雪天气的产生,落区主要位于南气流移向的左前方(高原南部);高空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强辐散,抽吸作用加强,有利于中、低层水汽辐合上升,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也有利于南部强降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2020年8月14日西藏拉萨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500hpa高度场上系统生成,地面上出现增温降压,配合高空槽过境,造成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形成强降水过程得到了有利的影响系统,拉萨站水汽通量值较高;垂直速度存在一个-0.6Pa·s-1的上升运动中心,水汽和动力条件都很有利;雷达产品上,拉萨站上空回波最强值达到了65dBz,回波顶高达到9km,对流发展旺盛,垂直风切变上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FY-2F卫星云图TBB分布反映出降水期间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有利于TBB值的增大。  相似文献   

15.
河套地区一次西太副高外围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17~18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和高空长波槽东移过程中触发的。长时间的水汽供应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大暴雨天气提供了天气尺度的动力条件;由于强降水的拖曳作用,上升运动随降水的开始而减弱。本次降水具有中β尺度特征;中尺度云团西侧不断有对流云团合并补充加剧了中尺度云团在河套地区停留的时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16.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果留意天气情况的读者。一定注意到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各地出现的大雾天气。这种大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和交通带来严重影响。而媒体对大雾天气报道,也说明了人们对天气,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深秋初冬,正是雾踏着夜色悄悄降临的季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青海东部2007年8月7日和25日两次受副热带高压环流影响的大到暴雨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在青海大雨关键区内(80~1100E,30~47.50N)的特征分型均为高原切变型,青海中西部处于两高之间切变的低值系统之中,甘肃东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2.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其外围的西南气流为东部的大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3.前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使青海东部形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条件,随着高空冷平流下滑,触发了能量释放,形成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利用呼和浩特市气象要素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微波辐射计、3D激光雷达等资料对2019年3月8日~9日呼和浩特地区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本次大雾天气过程的热力和动力特征、地面辐射冷却作用等,揭示了大雾过程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地面辐射冷却对此次呼和浩特地区的大雾过程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近地面空气层处于饱和、边界层风力较小,逆温层的维持以及对流层中低层存在一支弱下沉气流是大雾形成的有利条件;地面冷高压南压致使在白天气温维持较低,使地面蒸发减弱,是此次大雾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黄艳  蔡敏  夏晓丰  季致建 《科技通报》2010,26(5):787-794
利用NCEP资料对2008年1~2月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持续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对流层中低层切变的维持和有利的温度层结是持续性低温雨雪天气和暴雪产生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对该区域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重点分析,可知:水汽从孟加拉湾沿云贵高原或越过中南半岛到内陆,以及从南海绕过中南半岛经转向气流输送,北上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条通道行进;与夏季梅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不同,冬季的水汽输送通道随高度有明显的变化,水汽主要是由西边界进入该地区,主要水汽辐合发生在850hPa以上。而孟加拉湾和南海作为主要水汽来源,前者在中高层作用明显,而在低层后者的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