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陆小艺可谓别具一格,尤为"耀眼":她是一个相当另类的"女权主义者"——"权"的彻悟者、极端崇拜者、狂热追求者和"权"令智昏者;她是一个另类的"女权主义者",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类女性形象中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乐府双壁”之一,《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木兰”的形象与英雄故事在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并接连改编为电影或戏曲等艺术形式。既然是“英雄”,定有其伟大之处。从逻辑上讲,正如老舍在散文《母亲》中所言,“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结合当下美学上的概念“英雄”,及叙写“英雄”的写作手法与模型“英雄之旅”,  相似文献   

3.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作品用笔最多的正面人物是圣子式的“英雄”史天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圣徒型的人物”,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品行端正、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但也有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他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或一种观念的体现或化身,这一形象对丰富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杜晚香》是丁玲创作“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重要实践成果之一,只是在“新人”逐渐为“英雄”所取代的历史背景下,丁玲的创作思想也受到了影响,使得笔下的杜晚香显露出被“提纯复壮”的痕迹,且具有构成“女英雄”形象的一些特质,《杜晚香》的文本因此出现了明显的缺憾。而丁玲对作品“散文”属性的坚持,使杜晚香最终没有成为一个完全“神化”的“英雄”,基本保持着她的“新人”面貌。  相似文献   

5.
法兰西民族英雄贞德是世界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但她在莎士比亚历史剧里却成了一个行为丑恶、荒谬的反面角色。笔者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创作中的“白璧微瑕”,因为这一形象背离历史真实太远。而导致贞德形象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剧作家世界观中民族偏见和英雄史观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张丹 《文教资料》2007,(10):98-99
在许多人眼里,乔治·桑是十九世纪法国女权主义运动的代名词。她塑造了数个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而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另一方面,她又从不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并拒绝成为其代言人。那么,乔治·桑究竟有没有女权主义思想?她算不算女权主义者?本文将对此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7.
作者吉尔曼是一位激烈的女权主义者,《黄色糊墙纸》是她的代表作。作品中她将矛头指向以丈夫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为此她选择了一个中产阶级的“模范丈夫”为抨击对象,使女权呼声更加嘹亮,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为丈夫的男主人公似乎是尽职的,妻子也确信丈夫对自己是爱怜的,并努力调整自己来适应他。其实他们的爱情缺少理解和信任,他们的婚姻关系被异化了,结果致使妻子成了疯子,这里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8.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历史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其诗歌创作中渗透着“酒”文化,在“醉”的表象背后,是陶渊明独立、自我精神的另类展现,其诗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文章结合陶渊明的人生际遇,以其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对诗歌中的“酒”文化及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挖掘,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饮者”形象。  相似文献   

9.
“反英雄”形象内涵丰厚,形式独特。从“反英雄”视角出发,契诃夫用幽默、嘲讽的手法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失败的“反英雄”形象,而约瑟夫&#183;海勒却在《第22条军规》中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胜利的“反英雄”形象。二者虽都以一种荒诞怪异的方式揭露出“世界的荒谬”和“人的孤独”,但其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却截然不同,由此缔造了失败向胜利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表现了美国黑人妇女的勇气和力量;但她并不是为女性摇旗呐喊的女权主义者,相反地,她提倡黑人妇女恪守传统的美德.在传统的妻子、母亲的位置上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黑人社区的发展。她笔下的女性是黑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黑人心灵的守护者和黑人青年成长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1.
曹七巧是《金锁记》中的主要人物,是张爱玲笔下的“英雄”;在她身上体现了人性恶和“极端病态”;她出身卑微却生性要强,生活的磨难和情感的折磨使她心理严重的扭曲和变态;围绕着对金钱的贪欲和占有,她丧失了正常的人性;通过细致而深刻的心理分析,刻画出一个被黄金腐蚀了灵魂的悲剧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曹七巧这一文学形象是张爱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贡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是曹七巧悲剧形成的肥沃土壤。金钱与门第观念的迫害,使她从一个具有青春温情回忆的可爱姑娘变成一个阴鸷毒辣凶狠残酷的老太婆。在潜意识性变态心理、仇视与嫉妒心理、有意识寡居者护犊心理的驱使下,她反过来“食”了自己亲生子女的幸福,使她从一个“被食者”沦为“食人者”,成为一个“彻底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四人帮”为了炮制反革命阴谋文艺,扼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处心积虑地制定了许多禁令。“不能写英雄人物的死”,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的“理由”是:写了英雄的死,太悲伤,太残酷,有损于英雄的“光辉形象”,会使读者(或观众)陷于消沉之中。例如,江青就曾拿着这把尺子宣判了一个作品的死刑:“眼看胜利了,却让主人公死了,给人留下的是孤儿寡母凄凄惨惨,低沉压抑……”:她还说:“塑造起一个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主要是关于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妻,冉迪蓓的两种形象得描述,显示出反女权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对于同一个女性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5.
非英雄化是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主人公的特点,“另类小人物”构成其作品主人公形象系列。纳博科夫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旨在与俄罗斯经典作家对话,颠覆传统的价值观,确立一种新的话语:在荒诞的20世纪,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需要重估,失去了信仰和精神家园的人们陷入了“无家可归”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以一个异端的形象出现在“五四”以后的文坛上,她的写作消解了神话叙事,代之以后神话叙事;消解了爱情神话和母爱神话,放逐了壮美的英雄和理想主义,让小市民唱起了主角,呈现了文学“优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要求多样性,英雄人物也可以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很多文学作品里的英雄形象总是正儿八经,让人觉得死板、不真实,但李云龙却很鲜活。李云龙是一个“另类英雄”,同时也是一个“人性化的英雄”。他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触手可及,小毛病一大堆,却生动有趣,某种程度上,正好印证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想象。李云龙虽然是过去的人物,但他的个性却符合当下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东方主义是一门学科,东方总是作为一个与西方对立的“他者”形象出现。《金锁记》的英译本是张爱玲想打入英语主流世界的一个努力,表现了明显的东方主义色彩,译本中出现了异化、增译和意义明晰化等特点。但是张爱玲并没有成功,因为美国读者对她所创造的“他者”不感兴趣,她所确立的旧中国保守的女性形象激不起他们的窥视欲望。  相似文献   

19.
虎妞是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关于虎妞这个形象,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都有许多不同评价。有的评论者认为虎妞是“被侮辱被损害者”,同书中人物祥子、小福子、小福子的母亲、小马、小马的祖父一样,“代表了被吃者的一面”;也有的评论者认为“虎妞始终是一个剥削者的形象”,“老舍始终是把她作为祥子的及劳动人民的对立面来写的”。作者对她“不仅没有同情”,而且“是在捉弄、揶(?)这个剥削阶级的‘不幸儿’”。这两种意见显然都是偏颇的。我们认为,虎妞是一个具  相似文献   

20.
当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的时候,俄国批评界一遍惊慌:有人颂扬安娜为“英雄”,有人咒骂她为“荡妇”,有人称他为温文尔雅的“太太”,有人说她不过是一个自暴自弃的“女人”。无独有偶,在中国《红楼梦》的研究中,人们对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也是褒贬迥异。有人喜欢她的“随分从时”,有人厌弃她的“藏愚守拙”,有人爱慕她的“鲜妍妩媚”,有人咒骂她“利欲熏心”。自王希廉的《薛宝钗赞》始,百多年来,评者络绎不绝,论文汗牛充栋。褒者的以为钗黛合一,“薛林雅调称为双绝”;贬者则认为薛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利欲熏心的女禄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