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中国古代建筑中,“门”作为建筑部件之一,同时具有实用的功能和象征的功能,门的构成及装饰一方面受中国古代礼制观念及其影响下的建筑等级制度的制约,另一方面与民间的门神崇拜相关。门神崇拜从秦汉时期“镇鬼驱邪”逐步发展为“祈福迎祥”,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也使门的装饰不断丰富、完美。  相似文献   

2.
在礼与法当如何配比以建构有效的政治文化模式,礼乐教化与刑杀,武功与威德当如何运用以调理民心,规范社会,巩固统一的问题上,秦汉统治者一直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这种摸索的过程就是礼与法从对立冲突逐渐走向融合协调的过程。从秦始皇开始,直到汉武帝才摸索出了一套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政治法律模式——“礼法结合”。在秦汉的历史长河中,礼制与法制两大社会控制系统处于动态发展的“混一”状态,这是我们认识秦汉礼制与法制真实状态的关键。“礼法结合”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法律模式,根本原因在于其适合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独特的内涵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3.
缔结婚姻历来被看成是“终身大事”。传统婚姻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循六礼。兰州婚姻民俗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秦代婚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有关秦汉时期的婚姻研究,多侧重于汉代的婚姻状况,对于秦代的情况仅几笔带过。有感于此,笔者试图利用秦简和文献的有关记载,就秦代婚姻作一简要分析,这对于全面认识秦代的历史是不无裨益的①。一、婚姻与离婚《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类自身的繁衍作为前提的。而人类延续得以实现的形式,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便是婚姻。在古代宗法观念盛行的时代,缔结婚姻的目的在于“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相似文献   

5.
王利明 《文教资料》2014,(15):50-51
《左传》记述了不少“烝”、“报”等丑恶婚姻现象,这种现象不符合当时的婚姻礼制,是原始遗风的延续,是道德败坏、心理存在严重缺陷的好色之徒所为。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周礼”遭到全面挑战,人们往往用“礼崩乐坏”来形容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同样,在当时社会的婚姻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毛诗序》往往用“淫风流行”来形容这一社会风气。目前学界对于春秋时期出现的“淫风流行”现象关注较多,然而关于“淫风流行”的社会原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或简单地归结为当时尚处于婚姻礼制的早期阶段,或笼统地认为是社会变革的影响。事实上,春秋时期之所以出现“淫风流行”的现象,有着深刻而具体的社会原因。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当时邦国关系瞬息万变,传统的政治联姻所强调的“信”德逐渐被“利”所取代,人们的婚姻观念与贞节观念也因此逐渐淡漠。此外,周代礼制自身的弊端也是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未中断,从古国文明到王朝文明,从西周“大一统”的理念到秦汉“大一统”的国家,国家统一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基本形态。中华文明,根在人民。中华各民族的民众创造,是中国国家统一、文明连续的根本动力。国家统一与民众创造,相辅相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双驱动。一、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基本形态从传说中的炎黄部落联盟到西周的“普天之下”,从西周的“合众国”到秦汉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是宗教与封建专制融合的时代,以方术、巫术为基础的宗天神学和谶纬神学得到统治者推崇,对秦汉政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秦汉时期许多封建礼制和典章制度,都源于方术及其相关的宗教信仰.而河北地区的燕赵故地,正是神学宗教盛行的地区.以大量史实为基础,研究秦汉礼制中蕴含的神学宗教,可剖析封建礼制与宗教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明的礼制贯穿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无疑是中华文明中原始礼制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礼制核心反映为祭祀天地、崇拜祖先和崇尚王权,基于这三点可以看出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正是这三个表现的原始礼制体现。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是我国社会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汉乐府民歌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现存的汉乐府民歌虽然不多,但在一定数量的婚恋诗歌中仍展现了秦汉妇女在不同程度的束缚下的生活、情感、人格及思想变化。它内容的多样和丰富为后人研究秦汉时期的婚恋提供了依据和材料。本文就以此为依据,对秦汉时期妇女对婚姻、爱情的态度、心理的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先秦到秦汉,我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的妇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婚姻观念、男女两性关系三个方面。而引起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是父系制社会取代母系制社会、适应父权制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保障及伦理规范的熏陶以及变革中所谓的“经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是我国社会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汉乐府民歌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现存的汉乐府民歌虽然不多,但在一定数量的婚恋诗歌中仍展现了秦汉妇女在不同程度的束缚下的生活、情感、人格及思想变化.它内容的多样和丰富为后人研究秦汉时期的婚恋提供了依据和材料.本文就以此为依据,对秦汉时期妇女对婚姻、爱情的态度、心理的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明代以降,国家礼仪下移,但如何使其与民众日常生活有所契合,并内发地开展礼仪建构与实践,能够在形成稳定体系后被地方民众持续执行与坚守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探讨文献、读书人以及宗族等在徽州地区婚姻缔结礼仪建构与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与作用,更好地理解“礼制下行”至地方之后,民间为实现与国家礼制的“恰当对接”而进行的自我调节以及国家礼仪与民间社会之间的抵牾、调适与融合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礼对于维系我国古代社会稳定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礼在婚姻缔结之前,主要表现为"六礼"和"五不取";在婚后体现为"三从"和"四德";当婚姻出现问题时,主要体现为"七出"和"三不去"。反观现代婚姻关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礼制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古代"礼制下的婚姻",对于现实婚姻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公”说称谓经历了由废除到复兴的历史变迁。“公”说称谓的社会内涵是由秦汉时期政治思想化背景决定的,而社会的变革又直接影响看“公”说称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婚姻以异性之人的结合为归属,而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婚姻的本质要与其相对应。从历史的层面分析,婚姻的演进体现为一种“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人权”的运动。本文通过对婚姻的含义之解读,剖析了婚姻的外在表现及本质内涵,并进而指出,这种“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退却,正是婚姻的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17.
秦汉奴婢直接涉及到秦汉的社会性质。秦汉社会性质又是古史分期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我国社会已进入封建社会;但主张魏晋封建论的学者却认为,秦汉时期我国尚处在奴隶社会;治世界史的学者也用东西对照的方法,认为秦汉与古代罗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马克尧:《罗马和汉代奴隶制比较研究》,载《历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三  相似文献   

18.
婚姻--契约的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以异性之人的结合的归属,而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婚姻的本质要与其相对应,从历史的层面分析,婚姻的演进体现为一种“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人权”的运动。本通过对婚姻的含义之解读,剖析了婚姻的外在表现及本质内涵,并进而指出,这种“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退却,正是婚姻的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19.
东周时期,妇女在婚姻离合方面仍有一定的自由;"七出"、"三不去"条尚未形成礼制上的规定,也未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妇女"从一而终"的观念尚未成为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在内容,在礼制上也不反对妇女的再嫁,因而妇女离婚再嫁的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与之相伴的却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及生态环境一定程度的退化。“敬奉天时”“顺时施政”“以时禁发”“勿犯四时禁”等思想逐渐成为时代的强音,这在近年来考古发现的秦汉律令文献中得到了充分的佐证。云梦秦简《田律》《法律答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五十条》及居延汉简中都有明确的环境保护律令内容。秦汉时代环境保护理念及实践的发展,从社会根源看,源自于生态环境退化的社会现实;从思想根源来看,则是上古环境禁忌及传统农耕文明孕育的“月令”图式与现实环境问题互动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