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艺术与综合能力培养,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整合教学可以培养出具备不断更新知识能力、具有良好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让老师在实践课题中也得到不断的提升和锻炼。  相似文献   

2.
学科交叉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书院制能够营造学科交叉的软硬“双环境”。研究以S大学财经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书院制作为学科交叉培养的准自然实验,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学科交叉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及其机制,运用PSM方法解决选择性偏误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发现:学科交叉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业表现和英语能力,以及更扎实的学科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成为具有更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学科交叉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启发:抓牢学科交叉培养支点,撬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调双院培养体系,优化学科交叉软硬“双环境”;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夯实拔尖创新能力根基。  相似文献   

3.
王怡丰 《考试周刊》2013,(26):156-156
问题意识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内容,培养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了各个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作者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及自己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体会,总结了几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希望学生能够在较强问题意识的引导下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开卷考试着重考核学生对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联系的掌握程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开卷考试,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形成和发展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84):87-88
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学科,数学在促进人的理性思维发展,推动人类智力进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初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助力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理性思维、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等多项能力的发展。现从初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入手,探索当前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以便更好地启迪学生智慧,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地理课堂中可以通过激趣参与、质疑求异、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都会涉及数学学科,其不仅存在于教育各阶段,还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各个教育阶段知识之间关联很深,小学作为入门阶段,在整个教育阶段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创新意识主要是在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的动机,对于数学这一抽象的领域来说,创新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再加上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创新意识引起重视。本文先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在培养该意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学科知识内容更宽泛、技术操作性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信息技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在当今的学习生活中,信息技术又是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更容易与其他学科产生交叉与互动。为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教学新观念、新思维,有针对性采取教学新策略。一、开展实例展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激发,要求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以创新  相似文献   

9.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高考制度紧锣密鼓推行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综合能力测试。试行综合能力测试,是要求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不管哪种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和试行,都是要摒弃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考查的目的,转而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这对于转变中学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科际整合有助于突破学科过度专业化造成的认识困境,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单一学科无法有效解决的棘手问题,其思想基础主要来源于整体论。注重科际整合,使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已成当下高校教学的发展方向。科际整合教学通常是为了解决从单一学科角度无法充分分析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获得和交叉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科际整合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科际整合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建构学生多学科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李鹂 《考试周刊》2012,(70):170-171
研究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是:以问题或课题为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合作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评价与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将课程知识、学科新成就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创设为合理的问题背景.有助于学生通过讨论与反思自主构建知识与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物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重视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优化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理科综合试题是以学生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内容为知识载体或背景材料 ,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和整合的命题。它初步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学科教学观念 ,在考查单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 ,向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思维形式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标准上 ,具有较高的水准 ,突破了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 ,开辟了重创新意识培养和创造型人才塑造的先例 ,既有利于推动中学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又有利于高校选拔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从知识内容与能力要求所反映的结构特点来看 ,往往呈现出多样性与整合性的综合特色 ,…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急需培养知识面广、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各类高级人才。该文结合4年来学科融合方法,分析了开放实验室中对学生进行交叉组合式培养的创新探索。研究表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进行交叉组合培养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的教学与其它学科所注重的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它需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是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过程,教师必须是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定创新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7.
实验教学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艺表现最直接、最有效的环节。四川美术学院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坚持"跨域融合"理念,搭建多学科交叉、校企联合的综合性与实战化实验教学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与综合能力,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为造就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型艺术人才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验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8.
实验教学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艺表现最直接、最有效的环节。四川美术学院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坚持"跨域融合"理念,搭建多学科交叉、校企联合的综合性与实战化实验教学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与综合能力,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为造就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型艺术人才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验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9.
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在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逐步树立几个现代意识,即关注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学科交叉意识.  相似文献   

20.
总结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平台、培养方式、特色教育及创业辅导等方面展开阐述,主要包括: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分工合作,构建多种教学资源,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知识保障;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式,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成立跨学科团队,组成多学科导师组,针对共性的问题开展讲座,着力培养学生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产业园区合作,通过实训项目和创业孵化辅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