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之春 《科学课》2009,(2):42-43
教学分析《走进池塘》是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三课,是在研究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以常见的池塘这样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为例,以实验、观察、调查等多种方法展开探究性学习,研究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问的相互影响,并从中了解食物链的特点的一个中期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2.
一、主要内容及编写特点 自然第五册关于生态方面的教学内容共有五课:《动物和环境》、《植物和环境》、《有趣的食物联系》,《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保护大自然》,在前四册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些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  相似文献   

3.
本课选自湘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此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内容就是在研究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特性、了解了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及不同环境里生存着的不同生物的基础上,以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为例研究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重点研究食物链,为后面认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作铺垫。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的最后一课,在前面几课中,学生探究了植物生长的条件,这一课将继续研究动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按食性给动物进行分类,进一步了解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启发学生去继续探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下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主要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谁吃谁》是《走进树林》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是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后意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树立生态意识。本课是在研究了植物、动物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后,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进一步感知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  相似文献   

7.
第五册《动物与环境》一课,以蚯蚓为例研究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按照教材让儿童动手做第一个、第  相似文献   

8.
《自然》第五册第2课《动物与环境》属实验课型,以蚯蚓为例研究动物和环境的关系。动物的种类很多,各种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一样,举一个实例来研究,儿童比较容易了解。为什么以蚯蚓为例?因为这种材料到处都有,容易  相似文献   

9.
《池塘群落》单元是以家乡的池塘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引导学生认识池塘群落中的常见生物,了解池塘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对池塘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知道环境对水生生物的生长l和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存在影响,了解水生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逐步引导学生把研究的范围扩展到祖国更多不同水系生物群落的研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谁吃谁》是《走进树林》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是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后意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树立生态意识。本课是在研究了植物、动物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后,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进一步感知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  相似文献   

11.
【内容解析与设计理念】《有趣的动物、植物》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口语交际内容。这组课文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口语交际是本组教材主题的一个延伸。细读题目,“动物、植物”是交流的范围.“有趣”应该是交流的着眼点。也就是说,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有趣”查找资料、提出疑问、交流讨论、应答回复。  相似文献   

12.
正为实现"观察—启发—探究"型教学在现代农艺专业《植物生产环境》课的应用与推广,本着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和师生互动的原则,笔者研究了"观察—启发—探究"课型在现代农艺专业《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观察—启发—探究"型教学过程中,《植物生产环境》所设计的内容与步骤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如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一课,是在研究了植物生长的需要的基础上继续围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研究食物对动物生存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施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太阳》一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请学生从感兴趣的社会、自然及生活中选取一个研究专题,如水、植物、动物、环境等方面,搜集有关资料,学习《太阳》一文的表达方法,写一篇习作。  相似文献   

15.
张鹏 《科学课》2009,(2):50-53
一、单元分析 《有趣的动物》单元引领学生从动物的形态、饮食、运动、防御、繁殖等方面逐步深入探究动物的奥秘。《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从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人手,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动物吃什么》则以动物的“吃”为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6.
《植物与环境》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第五课内容。教材通过对仙人掌与龟背竹的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叶子形状、大小是为了适应生长的环境,从而了解植物形态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生物生长的需要》的最后一课。在前面的课中,学生探究了植物生长的条件,本课将主要研究动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通过分析按食性给动物进行分类,进一步了解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启发学生去继续探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下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奠定基础。教材有以下几个活动目标:能用分类圆表示草食、肉食、杂食动物;根据动物某种器官的结构特点推断其食性,并按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大胆地和同学交流自己对动物食性的看法与见解;让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享受探究知识的愉悦。二、教学思路本课…  相似文献   

18.
《动物的卵》是《新的生命》单元的第6课。《新的生命》单元,从植物的繁殖器官开始研究植物的繁殖过程,《动物的卵》一课承前启后,从植物繁殖过渡到动物繁殖。教材中,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了解一些动物的卵,观察鸡蛋,青蛙卵的孵化,了解鸡蛋的孵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主要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拯救地球     
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我感受很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可多少年来,我们周围的环境在不停地遭受破坏。许多的动物、植物灭绝,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