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国时期湖南官义两赈的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从官赈和义赈的相互关系入手,旨在探讨民国后期湖南赈务特点和荒政格局。  相似文献   

2.
1921年的辛酉大旱给民国前期湖南社会造成了极大伤害,同时也引起了湖南荒政的根本性变革。在赈济旱灾过程中,官赈力弱,影响甚微;义赈异军突起,成为荒政的主力,并全面推动湖南荒政由传统向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期,政府财政乏力,传统官赈衰微,爱国人士大力倡导,民间义赈组织兴起。义赈机构充分利用近代化的新型交通工具,新型通讯工具和新型的传播媒介,凭借其宽阔的筹赈视野,灵活的筹赈手段,多样的施赈方法实现了荒政理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古代湖南自然灾害救济的类型据赈款赈粮的来源及施赈主持者可分为朝赈、官赈和民赈。朝赈、官赈主要依靠国库或地方库藏,主要来源于人民交纳赋税,为弥补不足,历代还通过捐职、赎罪、用羡余和假馈纳等途径增加赈源。民赈由民间义绅自愿捐纳。历史会永远记住那些为赈灾救灾作出过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救灾法规不仅反映在会典、则例等行政、经济类法典及法律规范中,还反映在省例、救灾章程等地方性、临时性的法律规范及其汇编中。清代许多荒政著述对救灾法规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为各级官吏在救灾过程中遵循法定程序、提高办赈效率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晚清由于"四口南流"局面形成,江水犯湖水的情况日益加剧,加上人口剧增,生态破坏,洞庭湖淤积严重,人争水道更加突出,湖南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日趋严重.加上吏治败坏,还有旱灾、虫灾、风灾、雹灾、雪灾和疫灾等,都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社会稳定和王朝的长治久安,晚清政府和民间在减灾防灾和救灾赈灾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在赈务制度化和社会化、赈灾手段和灾情信息传播近代化以及新式士绅投身于赈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了时代特色,标志着传统荒政开始向近代荒政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1924年,湖南发生大洪灾,社会各界掀起抗洪救援运动。湘籍寓沪书画家发起书画助赈展览会,筹集救灾资金,取得可观收益。1924—1926年湘赈书画展览会是近代书画助赈活动由初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近代新型的慈善方式,书画助赈展览会不仅有利于书画助赈资金的集中化、透明化,保证书画界慈善活动的有序化,而且将社会慈善活动、商业活动以及美术的普及与研究融为一体,推动慈善风尚的养成,取得多重社会效益,充盈中国慈善文化。  相似文献   

8.
农赈作为一种赈灾方法被明确提出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一种与急赈、工赈并列的救灾方法,它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考察这一时期农赈的起源、发展及具体操作情况,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救济机制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代官方的救荒措施,可分为赈济、赈贷和赈粜。赈济主要是对大灾、特大灾年导致流离失所的流民和灾歉时城乡贫困户及鳏寡孤独病残人群的救助措施;赈贷一般多是在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是冬春青黄不接之际,受灾民众的生产和生活难以为继而需要救助;赈粜是通过平抑粮价达到救助灾民的一种方法,亦即常平法的基本职能,其对象主要是家中无粮食积蓄的下层民众。赈济、赈贷和赈粜的粮食来源,属中小灾的,一般由州级路级地方官府主持,从常平仓和义仓调拨粮食,或置场籴买。大灾、特大灾则主要由中央官府调集粮食和筹措资金。  相似文献   

10.
光绪初年,“丁戊奇荒”发生.江南绅士募集巨款,跨境赴华北赈灾,是为晚清义赈.李金镛是这批绅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在苏北、山东和直隶主持赈务,对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