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俄罗斯的文学巨人以他们的文化精神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社会进步 ,俄罗斯作家的作品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与作家自身的人格因素是分不开的。文章认为 :19世纪俄罗斯作家人格魅力主要有三种因素 :一是公民气质 ,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并存 ,对社会政治的关心 ,对现实的积极干预 ,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 ,俄国作家既是文学上的巨人 ,也是政治上的难民 ;二是平民意识 ,俄罗斯大多数作家是贵族 ,但他们的许多作品创作是以一种“陌生化”的视角 ,平民的视角去透视生活 ,特别是关注俄国小人物的生活 ,形成表现小人物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是“意图谬误”所造成的二重人格。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违背原始的创作意图 ,或者是超越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现实主义作家的良心和与宗教立场、阶级立场相互矛盾 ,在二重人格中见出作家的人格。文章还就俄罗斯作家人格因素的形成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报告学具有叙事性。其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对报告学题材价值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叙述视角一般分为全知视角、限制视角和客观视角。在报告学中,全知视角虽然具有叙事灵活自由的优势,却存在诸多艺术上的不足;转换视角的崛起是20世纪我国报告学叙事视角革新的重要标志,其意义在于增强作品叙事的生动性、真实性和理性思辩的深刻性;客观视角则是报告学作家追求作品真实自然这一审美特征和充分发挥读的主体意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报告学成为坛主流体的辉煌,与报告学作家奉行的体意识密切相关。在本书写与叙说的对象上,坚持以非虚构性为核心的体规范的本位坚守;在探讨写作方式上,不拘一格地进行叙说方式的刨新实验。在这样既矛盾又统一的体意识主导下,一个坚守体本位与锻造体活力的互动之路就生动地呈现在近百年报告学创造的宏伟时空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学中,作为边缘体的报告学的写作始终处在新变之中,但随着体意识的强化,作为学的“一族”,其本身也有着某些相对稳定的“积淀”因素。从新时期报告学在内容上表现出的理性化思维、社会学意识、学术化倾向,对报告学写作主潮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学理性思考,从一个角度对新时期报告学给予了界定。  相似文献   

5.
1996年末,名报告学作家、诗人徐迟突然弃世的消息震惊了中国化界。究竟是梦游还是有意识的自杀?为何自杀?由于徐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引起了外界对诗人之死的种种猜测。最近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与智聊天》一书中,该书作、名报告学作家李鸣生访问了与徐迟有着50年金石之交的名作家冯亦代。事隔多年之后,现年89岁的冯亦代终于可以平静下来详细分析叙述挚友之死。这里选其中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6.
庾信的后期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集六朝大成的作家庾信,虽有众多作品传世,却没有较系统的学理论作品。从庾信作品中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他的学思想,庾信的学观包括学创作应“含吐性灵”、“以悲为主”和追求“词高意远”三方面。这对南北朝以前的学主张虽有继承,但更多创新。  相似文献   

7.
赵瑜报告文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跨越1980年和1990年代的报告学作家,赵瑜有着独特的创作理念。他的本由早期的对地域性或行业性具体人、事的描述上升到对社会公共话题的宏大叙事,并显示出独特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其艺术建构的先锋性和包容性,生动地体现出晚近20年报告学体嬗变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8.
本在对新时期纪实性报告学留下深情一瞥的同时,针对其中的题材撞车、学色彩减弱、把报告学作为急就章、盲目追求轰动的社会效应、作品资料的亦真亦假、采访意识淡化、报告学本模式化、社会的浮躁心态、媒体的变化,这样一些问题作了理性的审视、分析与批判。  相似文献   

9.
梅洁是我国转型期坛颇具活力的散和报告学作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她的报告学作品《山苍苍,水茫茫》和《西部和倾诉》先后获奖,掀起广泛而持久的阅读效应。就体品格而言,全景式反映郧阳人民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的《山苍苍,水茫茫》更多地表达了报告学的本性复归,并为90年代的报告学书写提供了鲜活的范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清醒的自主意识和大胆的形式革新;博大的母性情怀和激越的父性言说。这些品格无疑为新世纪报告学的拓进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照。  相似文献   

10.
姜山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学作品在塑造美好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学形象,这类学“丑”的形象与正面学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富有很强的艺术美。在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丑”形象,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创作理论是建立在违反逻辑思维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演绎发展形成的,其创作理论的根基在逻辑推理上是站不住脚的。本文指出了其创作理论的逻辑悖谬性,得出了重建报告文学创作理论的必然性,力图恢复“Reportage”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崛起于 70年代中期的台湾报导文学以其积极的认识功能、沟通作用和参与精神应和了当代台湾读者关注现实的强烈意愿 ,并以揭露黑暗的胆识、批判社会的锋芒、摞索人生的执著确立了自己的文体品格。与大陆报告文学相比较 ,具有有益的经验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社会中无孔不入的金钱作用之下,报告文学这种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文学形态面临边缘化、异化的巨大挑战,许多作家放弃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报告文学创造需要汲取新中国创建前后的优秀精神和文化基因,真正成为历史的书记官,报告文学作家应坚持深入群众、书写群众、歌颂群众、针砭时弊的创造路向,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书写者。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的报告文学,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又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艰难前行,因此,检视当前报告文学的现实境遇,认识和探寻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困境及应对措施,就成为理论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革命导师恩格斯青年时代目睹家乡人民的苦难,写下了反映他们痛苦的通讯文学。他22岁时又旅居英国,以21个月的时间,深入伦敦工人贫民窟,亲眼观察,亲身感受,并收集官方和媒体的各种材料写下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一调查式的报告文学。列宁称赞这部书"写得很动人,充满了关于英国无产阶级穷苦状况的最真实最惊人的情景","是对资本主...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的兴盛,正在改变着传统报告文学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也会影响到报告文学作家的思维方式。本文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对全媒体时代报告文学的危机与发展路向,做出了自己的预测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视文化的肆意侵袭,纯文学的日益式微,概述汶川和玉树地震报告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从文体本身看,它具有新闻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从文学效果看,它实现了叙事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美学意义看,它做到了感受性与哲理性的统一。从而指出在灾难时刻和电视时代,它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形象记载,而且是痛定思痛的深切陈述,更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创作,既是一种艺术创造,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报告文学作家只有从社会道义和良知出发,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诉诸公众,才能引起社会的共鸣。正是基于这种社会责任感,促使我对农村贫困学生给予强烈关注,以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9.
虚构,既是一个故事材料问题,也是一个叙述方式问题。面对同样的非虚构题材,因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会一定程度地发生实录与虚构分野。因此,报告文学的生命线———不可虚构性,不仅应该从其对象的真实性中去寻找,还应该从叙述本身的真实性中去寻找。同时,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不仅是叙述对象范畴,还应该从写作姿态、叙述方式上理解。因而,不是"展现"(showing)式叙述,而是以作为叙述者的记者的行走、采访等"在场"的"讲述"(telling)式叙述构成其主导性的叙述方式。这应该成为报告文学文体叙事学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曾因古老的明饮誉于世,而如今每年却有400万失学儿童,其中绝大多数在我国贫困地区,不仅是儿童,还有物质贫苦而精神富有的乡村教师,还有限于生存的贫困农民,为了他们,我拿起笔写作了一部又一部报告学,为了孩子,为了人民,我走近贫困,反映贫困,是为了呼呈全社会都来关注贫困,战胜贫困,走近贫困,对作家是一笔精神财富,无论作,不是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