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 《声屏世界》2000,(8):32-34
按照现代的接受美学理论,一部电视剧,当它尚未被纳入观众的欣赏过程时,只具有一种潜在的美,称为文本或本文,按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大师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由作者完成的文本仍处于一种潜在状态中,尚有待于意义的生成。”只有当它被受众(接受主体)欣赏时,才具有美感功能,成为接受客体。因此,研究电视剧与受众的审美关系,就是研究接受主体(受众)与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之一——适应受众受众与电视的审美关系,首先体现为一种适应关系。这是电视的艺术个性及其商品属性决定的。电视属于视听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在我国的人文科学建设中,美学无疑是卓有成就的学科之一。这不仅体现在对美学基本理论的探讨上,也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整理和研究上,更体现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翻译和介绍上。不无遗憾的是,时西方美学理论的翻译介绍,较集中的成果主要是在80年代后期。那时,有几个出版社或联合或分别地出版了一批美学译义从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了解了西方美学的发展状况,促进了我国美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是在90年代以后,这种翻译和介绍的势头大大缩减,虽然尚有些零星的译作面世,但是较大规模的从书却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笔者应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金圣华教授的邀请,赴港参加翻译学术会议。在与翻译学术会议同时举办的翻译书籍展览会上,笔者特别注意到了台湾书林出版社推出的那套“书林译学丛书”。这套丛书已出版有关的译学探讨著作10余种,其中有我们国内译界比较熟悉的刘必庆教授的最新成果《翻译美学导论》、萧立明教授的《翻译新探》、何伟杰先生的《译学新论》等。刘靖之先生有两部大作收入这套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摄影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主体性的对象性活动。那么,这种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本身就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这种本体存在相联系。于是,我们就会设问:审定客体作为一种具有一定价值的对象性存在是怎样成为审定对象的?其间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也就是说,一幅充满审美意味的照片到底是怎样拍摄成的?它为何会具有如此的美学价值而使世人玩味不尽?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专有的精神活动,它反映了人类主体与客体对象的一种特殊关系,这就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作为一种主体客体的价值关系,它是主体的审美需要与客体的审美属性间结成的一种同构关系而这种客体的想到生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英汉翻译教材中存在的编排体系不够合理、技巧讲解过于繁琐、译例和练习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翻译过程的描述、选材的审美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使用的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了改善翻译教材编写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田浩男  侯长生 《东南传播》2021,(10):104-106
"泛审美化时代"的到来被视为消费文化下审美的异化,即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共同泛化,考虑到身体美学对于身体意识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强调,可将其描述为身体景观进入大众文化被感性化,且受到消费主义过度关注,进而产生的审美话语丢失,身体在其环境中受到多重话语的摧残而缺少自发性的审美反思.本文以社会发展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身体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质性研究法,批判消费文化对于身体审美的消解和压缩,使身体呈现出更多的消极意义.并探讨消费主义对身体的压迫与身体审美直接进入大众文化环境间的密切联系,声讨非反思性的身体意识对身体审美话语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报纸编辑工作一向被认为是报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审美角度来看,将报纸编辑工作视为新闻审美与创美活动的重要方面来研究,至今还未引起从业者足够的重视。为倡导建立报纸编辑美学,促进依据美学原理进行报纸编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本文试从以下几点作一些探讨。 一、报纸编辑美学的研究动因 何为报纸编辑美学?笔者认为,报纸编辑美学是从审美角度把握报纸编辑的整体活动美,以构成报纸编辑主体与客体(包括读者、作者及其他相关者)之间的审美关系和谐一致。报纸编辑美学由长期的报纸编辑实践及读者的检验应运而生,具有客观规律性。 1、报纸编辑工作本身创造了编辑美。报纸所刊内容是人类现实的反映,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真善美。从新闻实践来看,作者的审美角度是用事实的真与善来判断对象是否有采写价值。而从读者方面讲,则不仅要求真与善的信息,还希望作品生动活泼,读报时有一种和谐自然的审美愉悦。这二者统一于报纸编辑的审美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晚清维新派为中国翻译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从翻译译书的选择上还是翻译译书的社会功能,晚清维新派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时代的进步性。而本文主要探讨了晚清维新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翻译历史的贡献,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翻译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耀 《东南传播》2021,(10):92-96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及国家海外形象建构已成为国家和学界层面关注的焦点,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孟子》的英译史已逾百年,译本高达70余种,当前还未有学者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考察《孟子》译介各环节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翻译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出发,结合《孟子》外译的特异性表现,从译介过程中主体、客体、媒介及受众四个层面展开研究,总结出不同层面下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代典籍外译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广告审美消费的批判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作为审美消费对象的广告产品一定程度上将重塑审美主体,这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广告的外在审美消费,是指对广告内容之外与广告有关的媒介产品或广告形式上的认知,这些审美实践可以改变主体的审美意识结构,影响审美主体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一是广告的内在审美消费,是指审美主体对广告内容本身的认知。广告审美客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改变审美主体的审美选择方式,从而确立新的社会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报刊编辑的审美主体应该具备前沿的审美意识。如果从美学角度对编辑提出审美要求.那就包括他的美学素质、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12.
翻译社会学,是建构主义译学思想下社会视角出发研究翻译的新领域。胡牧新著《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以译本世界为中心,以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揭示了翻译活动是社会各种张力之下的实践活动。本文就该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是继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文献.本文从美学角度理解习近平同志讲话的精神内涵,认为讲话中提出的“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是具有创新价值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提出,讲话中包含了这样几个美学观念:人民是文艺审美的创造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评判主体这三个美学观念.本文还对人民与文艺审美关系作了美学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的翻译美学观,特别是其"化境"思想深植于中国翻译美学实践之中,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思想,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互译有着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我读过中国出版的以翻译学命名的三本书籍:一本是张振玉《翻译学概论》(1992),它主要讲了中国佛经,明清及清末民初之翻译及译论,比较粗略,未涉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研究最繁荣而引人注目的成就;另一本是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1998),其特点是以哲学观点探讨翻译学的两论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第三本是湖北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9月出版的谭载喜《翻译学》,它不仅是该书作近二十年来对中西翻译史与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的结晶,同时是我国近二十年来译学研究成就的总结。可以说,它既总结了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宝贵经验,又为新世纪我国译学建设提供了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专。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视野中的接受美学祁林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被文艺理论家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举耀而出的。M·H·阿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叶维廉的“文艺理论的六个不同导向”、以及刘若愚的“循环艺术过程”,都将文艺审美过程确定为“宇宙、作者、读者”等诸...  相似文献   

17.
陈梅霞 《出版广角》2015,(16):40-4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译学论著及教材出版呈现很多优势,比如出版物数量多、品种多。但是在出版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部分译学论著和教材出版也呈现缺乏系统性、精品图书少、选题重复率高、出版较为分散、深度不够等问题,这也导致应用翻译出版物的出版质量饱受考验。本文以应用翻译出版物的出版为视角,结合应用翻译理论与教学文库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论述应用翻译出版物的出版定位,以期为国内翻译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美术编辑,一般是指毕业于艺术院校,或者通过自学,自身具有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实践能力,并能深刻理解作者作品(涉及书法、中西绘画、雕塑、版画、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鉴赏、插图等各种作品,以及需要整理编辑出版的经典作品)是否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内涵及一定艺术价值,通过编辑审定,物化出版并能获得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在编辑物化的过程中,美术编辑是审美主体,作者是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作者)寄送来的稿件在认真鉴赏,确定有出版意义后,与作者反复磋商,加工修改,到相对成熟时,报上选题,经讨论论证同意后,办理三审送社领导审定签发。在这一程序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次审美差距:人对客观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因此,差距的形成也是客观存在的,美感的差距也是如此。第一次是编者与作者之间对稿件是否被采纳,在审美感受上的差距。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次是编者与作者之间对稿件是否被采纳,在审美感受上的差距。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编者有较深刻的“识货”眼光,认为没有出版价值;或是认为物有所值,确有出版价值,并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审美判断是正确的。另一种情况是编者缺少敏锐的审美视角,明明可能是价值连城的出版物,由于仅仅是编者审美的情...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同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形象雏形),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说是一个体系,其中包括“赋比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出现“意象”这个概念,“象”和“意”’被结合成一个词语,“意象”中的“象”,特指审美形象,“意象”中的“意”,特指审美情感.特定的审美形象能激发观众特定的审美情感,而特定的审美情感决定创作中所采用的特定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人们在对美的探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深刻明确地认识到美的本质必须到人的本质中去探求,对客体的审美属性的提示离不开对主体审美体验的把握,只有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自身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才能真正提示美的本质和特性。邓牛顿先生的《中华美学感悟录》就是立足于人的本质,努力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自身的关系如何取得和谐的视角,探索于中华美学的历史长河之中的。对中华美学史的研究,可以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也可以研究审美意识在美学史中的发展演变,叶朗先生则认为,写中国美学史应着重研究每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