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对国内外的道德心理研究及据此进行的道德教育进行了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建立社会道德新关系。确立主流道德价值观、道德“慎独”、塑造社会道德风貌、营造道德环境、培养道德素质六项道德建设要求,并主张从基本道德素质及其培养、道德价值观和主流道德价值观教育、道德自我教育和慎独、发挥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功能诸方面开展新时期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有道德发展阶段研究、强化社会学习研究、价值观澄清、体谅关心理论、威尔逊的道德符号学等,这些德育理论的特征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教育不能忽视道德情感的发展;隐性课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道德、心理一体发展的健全人格教育成为道德教育凸现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显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3.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又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道德教育内容、模式、途径、方法和手段。深刻理解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这一新的概念,认真研究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对象——网童的特点,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对网童心理—道德的影响,注意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作用,是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应注意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道德心理形成机制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章以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的根源作为切入点,阐述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形式和道德教育场,系统分析了大学生个体道德心理图式形成和完善的机制,试图从道德心理人格的视角找到其内在的规律性,最后指出高校人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范,又具有教育实践的要求和内涵,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道德准则、道德心理、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也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中的"红苹果效应"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这是由道德本身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道德实践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决定的.道德是一种社会共识,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道德这种性质决定了道德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坚持正面引导,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保持社会对不道德行为的舆论压力,真正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学校道德教育权威指的是,学校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使受教育者接受这种教育的威望和力量.从道德的信仰化倾向、学校道德教育过程的矛盾以及道德学习的心理规律等方面分析,理性的学校道德教育权威是必要的.现代社会的权威认同方式以及人们对道德权威的认同程度是影响学校道德教育权威的现实因素.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理性权威要从道德教育主体权威、知识权威和环境权威等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道德心理不仅是学校道德教育和个体道德实践的产物,而且是社会道德关系和民族道德传统的反映。分析大学生道德心理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明确道德心理培育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措施,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中“的红苹果效应”就是指在道德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这是由道德本身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道德实践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决定的。道德是一种社会共识,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服务,道德这种性质决定了道德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坚持正面引导,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保持社会对不道德行为的舆论压力,真正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培养现代青年的高尚道德品质,研究道德教育的规律,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既要受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和教育外部条件的影响制约,也要受到自身的成熟程度、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系统等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作为教育者在学生道德教育中,应研究其心理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品德的心理成份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个人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社会道德现象是无数个人品德的概括、集中。因此,研究社会道德教育,首先要分析个体的品德心理。研究品轴心理结构是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11.
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情感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驱动力。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主要通过建立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注意学生情感与理性的结合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心理教育是基于心理学上的价值教育,道德教育是基于社会学上的价值教育,两者的结合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导向基础,然而,并不能就此断定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两相结合是绝对可行的教育策略,基于心理的个体主体性和道德的社会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和选择,以及个人社会化的健康考虑,两者的价值导向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策略与方向问题,在个体主体性与道德社会性的区别和关联的基础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可结合性也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3.
德育新观念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道德需要的学说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信念是品德心理结构的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道德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个体的生命既意味着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将承担与其生活境遇关涉的特定社会责任。生命教育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或情境体验。只有分析个体道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挖生命的道德价值,将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生命教育功能,才能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道德心理文化,这种道德心理文化的主要特色表现为潜移默化育德、觉悟育德、修心育德和美德践履等。深入研究和领悟中国传统道德心理文化的精髓,适应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之需要,尽快完成传统道德心理文化的现代转换,对于建构我国新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和提升今天道德教育实效性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以社会制度引导公共伦理的生成,为道德教育提供道德的社会环境作为育人德性的活动,学校道德教育深刻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人在环境中能够习染成一种符合环境的特性,逐步被环境同化,形成道德素质。由于德育主体生活于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无不影响他们的道德心理,反馈到学校德育活动,并影响着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成效,尤其是社会风俗、习惯、道德等文化意识构成的巨大伦理性场域,深刻地影响着德育。公共伦理是指治理和协调在公共领域中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有赖于良好的公共伦理…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或然性特征表现为道德发展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困惑性、矛盾性和冲突性。道德发展的或然性是由于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多元化、道德社会融合程度不够、社会道德中的失范行为、网络冲击、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 《教育探索》2005,(12):71-73
社会转型客观上将导致道德转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将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其作为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社会新道德的建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发展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叛逆性、前瞻性和享用性的特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需要考虑道德教育的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情境化和道德教育的互动化:  相似文献   

19.
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受生理、心理发展的制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的,德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了解儿童道德心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逐步地根据儿童道德心理和和生理发展的水平以及知识的积累、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等条件,将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找准教育的起点,通过适当的道德教育方法方式技巧,分阶段逐步提高,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习惯和行为,以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国外的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20.
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自我心理保护的方式,在道德接受过程中广泛存在。否定、曲解、冷漠等是大学生在道德接受中进行心理防御的主要方式,这种心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接受的发生和深化。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科学地把握道德文化信息的差异强度、信度及其与大学生原有的道德意识之间的交叉度,就可以有效地突破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防御,从而提高大学生对道德文化信息的接受水平,改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